网上有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水圈的组成

 1、海洋水

 2、陆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泽、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上内循环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西风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渔场

 (3)对航运事业的影响:顺洋流快,逆洋流慢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地球内部

 1、 地壳

 (1) 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 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A概念

 B分类

 C原因 基础 表现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

 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那么你知道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一)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二)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三)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猜你喜欢:

1.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

2.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3.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4.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 导语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是 为你推荐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环境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