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会计基本假设分别界定了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会计基本假设分别界定了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会计基本假设分别界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中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的空间范围的是会计主体。

一般来说,法人(或称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绝对是法人。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屈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期限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倒闭进行结算。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例外情况

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问。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总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会计在选择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的同时,要以实物量度和时间量度等作为辅助的计量尺度。

要实际进行会计核算,除了应明确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之外,还需要具体确定记账本位币,即按保种统一的货币来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货币计量隐含币值稳定假设。

货币计量两层含义

一是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补充。

二是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提纲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第一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它界定的是空间范围。它告诉我们应该对谁进行核算。

第二个基本假设: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它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它所界定的是时间范围。

第三个基本假设: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所界定的,同样也是时间范围。会计分期,是人为的分期。分为:年度、中期(月度、季度和半年度)

第四个基本假设: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告诉我们,要选用同一尺度的货币进行计量,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我们国家采用的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收支业务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在报送财报的时候,必须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具体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为应计制,简单的说,就是: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确认;适用于企业和政府财务会计。

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制。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时候收付,什么时候确认;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预算会计。

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提纲

 导语: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下面和我一起来看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提纲,希望有所帮助!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宄范围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公司财务特征与财务重述的关系

 2.2 公司治理与财务重述的关系

 2.3 财务重述动因

 2.4 财务重述经济后果

 2.5文献评述与启示

  3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界定

 3.1.1 财务重述概念的界定

 3.1.2 债务融资概念的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行为学理论

 3.3 研宄假设

 3.3.1 融资需求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关系

 3.3.2 财务报告重述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融资需求与财务重述相关关系研宄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搜集

 4.1.3 变量定义

 4.1.4 模型设定

 4.1.5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4.1.6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4.1.7 Logistic回归分析

 4.2 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相关关系研究

 4.2.1 样本选取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设定

 4.2.4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4.2.5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4.2.6 线性回归分析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5.1 研宄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健全监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落实赔偿责任制度

 5.2.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5.3 研宄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以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现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重述企业按照一定规则设置配比样本,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的方法检验了融资需求与财务报告重述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述公告的发布对债务融资规模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频发性。在541家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在六年间有90家上市公司发布过3次以上更正或差错调整公告,其中深中华A、廊坊发展和亚星化学在六年间发布了3次财务重述公告,这充分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财务重述,可以看出其重述的动机很可能是进行盈余操纵、粉饰财务报表。

 其次,通过对重述企业和配比企业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发现,重述企业的融资需求显着大于配比企业,以财务重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融资需求作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融资需求与财务重述显着正相关。该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假设,即当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时,企业就有了以低成本进行融资的需求,此时管理层倾向于修改财务数据以粉饰财务报表,当被注册会计师或监管机构发现时再以临时公告的形式进行差错更正或追溯调整,因而融资需求显着增加了财务重述的可能性。

 再次,己有研究表明财务重述会损害股东价值,造成负的市场反应,因此在控制了公司财务特征和公司治理特征之后,预计债权人会对发生财务重述的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怀疑,为了规避风险会减少对重述企业的`贷款。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假设,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了与债权人与重述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债权人的风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债权人会减少对重述企业的贷款。

 最后,从融资需求一财务重述一债务融资规模二者的联动关系上看,融资需求驱动了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但是财务重述后债权人(例如银行)会根据该行为识别出其潜在的风险,从而减少对企业的投资,使得重述企业的后续融资更加困难。可见,投资者通过财务重述行为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风险,上市公司应慎重考虑财务重述的得与失。

;

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分别界定了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