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吴兢《贞观政要》那些地方有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吴兢《贞观政要》那些地方有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叙录》第一部分,澄清了《贞观政要》撰著者吴兢生平中一些模糊不清、甚至弄错的问题 。吴兢在唐中宗时“依贞观故事”,不“附合”武(三思)、韦(皇后)的政治态度以及唐玄宗 开元七、八年与监修国史张说的关系,包括其身后事,此前均无人注意或提起过。特别是吴 兢在中宗时的政治态度,开元初与张说的关系,都与《贞观政要》成书有着密切的关系。将 吴兢撰著《贞观政要》置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中,论证更具真实性。?

《叙录》第二部分,考察了《贞观政要》成书与进呈时间,这是历来争论最大的问题,共形 成四种说法:中宗时进书说、开元八、九年进书说、开元、天宝之际进书说、开元十七年进 书说 。其中,以“中宗时进书说”由来最早,又有日本抄本“为证”,所以是驳论的重点。“中 宗时进书说”最早是南宋时《直斋书录解题》提出的,但又注明“《馆阁书目》云‘神龙中 所进’,当考”,而且认为“《馆阁书目》‘其间考究疏谬’”,采取了似信非信的态度。 宋元之际王应麟《玉海》著录《贞观政要》,引北宋李淑《邯郸书目》,根本没有“中宗时 进书”的说法。对于抄本江家本《上贞观政要表》最后所署“景龙三年正月日卫尉少卿兼 修 国史崇文馆学士吴兢等上表”26字,《叙录》指出吴兢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崇文馆学士”, 而且中宗时尚未任职“卫尉少卿”,怎么会自己将自己的官衔署错?显然是传抄者误加,根 本不能成为中宗时进书的“证据”。如果硬要说是“证据”,那也只能是伪证!以唐代职官 制度对于“开元天宝之际进书说”进行的批驳,更加证明开元十七年身为太子左庶子的吴兢 ,比天宝初身为恒王傅的吴兢上《贞观政要》“耻”唐玄宗“不修祖业”更具真实性。经过 反复论证,确认开元十七年八月以后数月进书,最具说服力。在无新的证据之前,唐玄宗开 元十七年(729)八月源乾曜封“安阳郡公”之后、吴兢“出为荆州司马”之前进呈,可以 成为定论。?

《叙录》第三部分介绍了《贞观政要》的流传以及目前海内外所存各种抄本、刻本的情况。 关于《贞观政要》的流传,提出吴兢外孙蒋?FDA5?(武)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以往研究者 从未注 意过的重要问题。《叙录》认为,《贞观政要》在唐代被皇家视为定本,是安史之乱过后经 蒋?FDA5?整理的本子,现今所见“读《贞观政要》”最早的记载在唐宪宗时,恰好证明是 蒋?FDA5?使 其外祖父的遗著得以重见天日的。关于《贞观政要》版本,国内现存刊本,见于著录和通行 者仅两种:一为国家图书馆藏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刊本即“明本”,一为成化元年戈直集论 本即“戈本”。《四库全书》所收内府本、嘉庆戊午扫叶山房重镌本,均为戈直集论本的翻 刻本。国外刊本,现存4种,即元刻、明初重刻、成化再刻即“戈本”和韩版注解本即“韩 版”。《叙录》着重介绍了日本现存三大抄本系统——南家本、菅家本以及写字台本的详细 情况,并比较了三大系统的抄本与元、明刊本的重大?差异:

一是篇目的有无不同。1.卷第二《直谏》附,南家本、菅家本无。元刻、明本15章,见于写 字台本卷第四者12章,多抄本3章。戈本仅有10章。2.卷第四,南家本、菅家本与刊本篇章 同。写字台本卷第四,篇章与各本完全不同,为《辅弼》第九(4章),《直言谏争》第十(13 章),《兴废》第十一(3章),《求媚》第十二(1章),计4篇21章。元刻、明本15章中,有2 章与《辅弼》同,有10章与《直言谏争》同。而《直言谏争》第二章、第三章,《兴废》全 3章,共5章为各本所无。3.卷第八《禁末作》附,元刻、明本有,凡3章。抄本、戈本无。4 .卷第 八《辩兴亡》第三十四,抄本无。《玉海》引《邯郸书目》有。明本2章,戈本5章。由此, 引出卷九、卷十出现编序不同的问题:菅家本卷第九《议安边》为第三十六,卷第十《论行 幸》亦为第三十六,出现重复编序“第三十六”的问题。?

二是章的有无不同。1.刊本有、抄本无者12章,为卷二《纳谏》3章,《直谏》附3章,卷三 《君臣鉴戒》1章,卷五《论公平》1章,卷六《论贪鄙》4章。2.抄本有、刊本无者16章, 为卷一《政体》6章,卷六《慎所好》1章,《杜谗佞》3章,《论悔过》1章,《论奢纵》1 章,《论贪鄙》1章,卷七《论文史》1章,卷八《务农》1章,《论刑法》1章。3.《上贞观 政要表》,抄本、明本有,而元刻、戈本无。?

三是重要的文字差异。1.不论抄本,还是刊本,都有以“太宗”二字作“上”字者,如卷一 《政体》第二、四、五、七、十九章,卷二《求谏》第五章,卷三《论择官》第三、六章, 卷四《教戒太子》第一章,卷五《论忠义》第十章、《论孝友》第四章,卷六《论俭约》第 二、三章、《论仁恻》第三章、《慎言语》第二章、《论贪鄙》第二章,卷八《论赦令》第 二、四章,卷九《议征伐》第十三章。卷二《任贤》第三章,卷五《论诚信》第一章,又以 “太宗”作“帝”。2.抄本脱漏者,卷二《任贤》,魏征一章,刊本、《旧唐书》有而抄本 大段脱漏者4处132字;李?FDA6?一章,抄本4处脱漏119字;卷五《论诚信 》贞观十一年魏 征上疏一章,中间仅一处就少1470字;卷六《论奢纵》马周上疏一章中,抄本有24字为刊本 所无,而刊本却另有591字为抄本所无。3.刊本脱讹者,卷五《论诚信》贞观十一年魏征进 言一章,章末较抄本、戈本少《理狱听谏疏》近3000字。特别是卷十《论慎终》贞观九年一 章关于唐太宗“武胜古”、“文过古”、“怀远胜古”的论述,抄本、刊本文字几乎相同, 抄 本是出自房玄龄之口,而刊本却变成唐太宗自我赞美。4.互为错乱者,卷九《议安边》,抄 本3章,戈本2章。以高昌为州县一事,抄本、戈本各为一章,文字相同。安置突厥,抄本分 作两章,刊本则作一章。但不论抄本、戈本,温彦博所言“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 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 ,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60字,则不见《通典》、《旧唐书》、《 唐会要》、《册府元龟》。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知道得帮帮忙啊,马上要考试了!小弟万分感激啊!

解析:

《贞观政要》

“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词,义在惩劝”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吴兢,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吴兢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事业,武则天时,经友人推荐,开始担任史官。吴兢具有忠于历史的赤诚。当时武三思领导修撰国史,武三思等人以朋党为界限,记事不实。吴兢愤而私撰《唐书》、《唐春秋》,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时,他任右补阙,与刘知几等人共修《则天实录》。书成后,转任起居郎,又迁水

部郎中。开元初,自请继续修史,得准与刘知几撰《睿宗实录》,并重修《则天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

故意对吴兢说:“刘五(知几)修实录,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从容回答说:“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

张说几次请求删改,他都断然拒绝,凛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以上引文均见《唐会要·史馆杂录》)吴兢的高风亮节,得到时人赞叹,人们称誉他是当世董狐。他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史65卷。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

以后他调离史职,先后任荆州司马,台、洪、饶、蕲四州刺史,相州长史、邺郡太守、恒王师傅等职。70岁以后,他有感于南北朝史繁杂,撰写梁、齐、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封建政治来说,是抓到了点子上的。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

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在书中,吴兢还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封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吴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征的观点:“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隋书》卷66“后论”)知贤用贤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吴兢在书中还对太宗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是历代有识统治者的共识,但真正能抓住这一环节不放,取得实际效果的,却不多见。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

这个说法比之前代政论家的言论,应该说没有太多新意。但作为一个执政者本身,有了这个认识,又能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政策方针中去,其作用就难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贞观后期天下丰足,可以上比汉初的文景盛况。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

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稳如磐石是非常关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君臣鉴戒》)有鉴于此,他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教育,颇费了一番苦心。虽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后归于失败:他的皇太子李承干因骄奢*逸被废,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无能,没能很好继承他的事业。但他虑及身后,严教子弟的作法,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他的作法值得学习。吴兢特立《太子诸王定分》、《教戒太子诸王》等篇,对此进行记述,说明他也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

《贞观政要》中,也反映了吴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极东西。如书中第五卷罗列了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些说教;第六卷中又列举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议论。这固然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吴兢对封建伦理的重视和虔诚。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现在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书中保存了较多的重要史实,比它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实,有些方面也不如它详尽。

全文下载地址:

study.manage/Soft/ShowSoft?SoftID=188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是: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

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

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626-649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治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

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书、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因为不听李靖的调度指挥,又诬告李靖谋反而犯罪,免于死刑而流放边疆。当时有人为他向唐太宗求情:高甑生是以前您做秦王时的功臣,请求您宽恕他的罪过。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节选)

原文:

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翻译:

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因为不听李靖的调度指挥,又诬告李靖谋反而犯罪,免于死刑而流放边疆。当时有人为他向唐太宗求情:高甑生是以前您做秦王时的功臣(即很早前就效宗秦王李世民了),请求您宽恕他的罪过。唐太宗说:“他虽然是很早就有功劳,这功劳确实不能够忘记,但是治理国家需要遵守法令,处理事情也要公正划一;现在如果赦免了他,就开了功臣非分企求的先例。如果高甑生免于处罚,谁会不企图得到特权?我一定不赦他的缘由,就是这啊。”

《贞观政要》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关于“吴兢《贞观政要》那些地方有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