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谁能告诉我现在的气候到底怎么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谁能告诉我现在的气候到底怎么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极端天气(强台风、特大暴雨、干旱)频发的元凶。
全球气候变化就是指气候变暖引起的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是:
在这一个世纪内温室气体的增加不可逆转。气温的升高将使极地附近冻土层融化,大量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如此循环将使气温进一步升高,最终导致洋流改变,副热带高压区北移,北回归线附近大规模沙漠化,由此产生的低气压将吸引北极地区冷空气大规模南移并在北纬30C°附近与北移的海洋暖湿气流交汇,形成大规模气旋。在夏秋季节可形成强台风、暴雨;而在初春可形成冻雨,如此把北半球一些国家冻住。就像美国大片《后天》的情形。
西伯利亚等高纬度地区将变成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全球可耕土地增加。
遏制气候变化已是人类的当务之急。目前科学家已提出两个地球工程方案,需全世界共同实施。
台风的威力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遮挡阳光即可。方法是:
最有效的降温方法目前科学家已有两个方案:
1 这是个模仿火山喷发给地球降温的问题。
地球上大规模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硫酸盐颗粒物笼罩了整个地球,使7/100的阳光反射回外太空,给地球降了温。现在科学家想用飞机播洒硫酸盐颗粒物的方法给地球降温。
但会造成影响气候的两个过程
1 反射阳光,使地球变凉。
2 造成全球酸雨。
所以这个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2 在同步轨道上大量放置反光片,反射掉7%的阳光。
美国还研究出一个方法就是把碳深埋于地下,其中之一就是把树伐倒,然后深埋。
还有一个自然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不久将倒转,在转换期会有上万年的磁场微弱期,这时宇宙带电粒子和宇宙尘将闯入大气层,50%的阳光被反射,大冰期来临。
除此之外,以前考虑过的给海洋补铁,增加植树造林等都不能给地球降温,原因是:海藻和植物腐烂后还是要放出二氧化碳。
减少排放也不能降温,原因是:
在这一个世纪内温室气体的增加不可逆转。气温的升高将使极地附近冻土层融化,大量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如此循环将使气温进一步升高.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与历史气候变迁存在哪些联系
一、气候与火的关系影响火的因素有很多,但气候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人为生火还是自然生火,都必须依赖于适宜的气候条件。所谓气候条件适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天气干燥。一般来说,除了部分化学物质外,大多数固体物质的含水率和干燥系数与空气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含水率是火灾发生的前提条件。像木材一样,它的含水量越高,越不易燃。即使燃烧了,它释放的能量也会减少,扩散得更慢。所以空气湿度大时,火灾相对较少,而空气干燥时,火灾相对较多。如大中祥符三年,盛、洪、润州等地火灾频发,是由于长时间不下雨,空气过于干燥所致。明道元年,开封府被禁火中烧,也是因为锅靠近木板墙,烧了很久。二是指大风天气。风对火的重要性在于它能支持燃烧和蔓延。据测算,五级大风时距离飞火可达500-700米;六级大风中,距离飞火最远27公里,极易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例如,在少生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同治三年,广东惠州博罗县发生了一场火灾。由于飓风凶猛,人力不足,损失惨重,博罗全城化为灰烬,公私商业一片混乱。惜春四年,鄂州石楠失火,风雨交加之夜,燔祭一千余人。另外,一些特殊的气象因素也会直接引起火灾,尤其是雷击。年记录了多起雷击火灾,如元丰四年六月,钦州大雷震,城宅被火烧;圣七年六月,余清照应对宫灾。大火之夜,雷霆万钧,黎明即止。但受当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雷击火并不常见。因此,对大多数火灾来说,有效空气湿度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而影响空气湿度的气候因素在短期内是由季节变化引起的干湿季节交替,在长期内是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约翰杨:论宋代气候变化与火灾2。从短期来看,火灾与气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季变化引起的四季温差和干湿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不同季节火灾的发生概率。但在详细讨论宋代火灾的季节趋势之前,我们首先要按照发生时间对宋代火灾的统计进行梳理,并按照等级进行分类,这样才能准确了解火灾的年、月、季趋势。本文统计的宋代火灾,除了五行正史,还比较了宋代其他史籍中的火灾记录,包括宋史_五行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及宋代笔记小说和地方志中的火灾记录。这些文献中有相当多关于火的史料,但有些模糊不清,甚至连时间地点都能不要被测试。粗略地说,宋代大约有710起重大火灾。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它们是否是灾难,以及那些没有t不包括在内。但火灾并不少,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因此,在这710起火灾中,只有529起火灾可以推断其发生的具体月份,610起火灾可以推断其发生的具体年代。由于个人能力和数据的限制,统计数据可能会有遗漏
因为文献中对宋代火灾的描述有的很详细,有的过于简略,给火灾的评级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本文统计的不同等级的火灾数量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表1宋代火灾分类火灾等级火灾表现关键词火灾次数1级一般火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少10个以上烧帐、数百个烧帐、数人死亡2级中等火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多数百个烧帐、数百个区、数千个烧帐、以及数十名死者约470~480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的3级重大火灾一万多烧帐,千烧帐,数十里烧,数百人死亡,大量人员死亡,954级火灾一半造成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万多所被烧毁的房屋和几万个区燃烧了数百英里。成千上万的人死了,烧坏了,烧坏了42表2宋代火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四季重大火灾起数为17411691158起,重大火灾起数为32181431起。火灾的季节变化趋势。在按月份、年代、规模对宋代火灾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我们统计了各个季节的火灾次数,进而得出了宋代火灾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宋代火灾的月变化趋势将宋代各季节的火灾情况具体化,可以进一步分析各月火灾分布的差异。图1显示了宋代各月火灾的数量和变化趋势。根据图1的数据可以看出,夏秋季节最不容易发生火灾的月份是6月、7月和8月,这三个月的火灾次数只占全年的14%,尤其是夏秋之交的7月,是全年的最低点,火灾只有22起,只占全年的4%。相反,冬春季节的12月、1月、2月是全年火灾发生最频繁的三个月,火灾总数占全年的36%。其中,2月是全年的高峰月,一个月的火灾数量占全年的13%,几乎相当于6、7、8三个月火灾数量的总和。从重大及以上火灾的分布来看,月分布趋势与一般火灾基本一致,尤其是春、冬季的11月、12月和2月,3月共发生火灾54起,占全年的39%。夏秋季的6、7、8月是最少的,3月有13次,仅占全年的9%,其中7月只有3次。宋代冬半年和夏半年火灾形势的差异。气候学上,一般将春分和秋季分为两部分,较冷的一半为冬半年;较温暖的半年是夏半年,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四季冷暖分明,干湿分明:春季干燥多风,两个引起火灾的最重要的气候条件都满足,所以春季一般是火灾的高峰期,干燥多风最容易发生。冬季作为第二个用火高峰,除了气候干燥外,还有两个因素,即寒冷和日照短:在季风气候地区,冬季一般是全年温度最低的时候,自然要用明火取暖;北半球的冬天,夜晚长,白天短,光照时间比一般季节长。这两个因素自然成为冬季火灾的两大主要隐患。至于夏天,虽然潮湿多雨,火灾很难发生,但是夏天雷击多。本文统计的宋代18次雷击中,有12次发生在夏季,夏季的高温在无雨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自燃,所以夏季的火灾数量相对高于秋季。秋天,气温不冷不热,大风天少;空气湿度比春、冬季高,雷雨少,所以秋季是火灾频率最低的季节。三。宋代气候周期性变化与火灾的关系。上面提到的火与气候的关系,主要是从短期季节变化的角度来讨论的。然而,火与气候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短期季节变化引起的温度自然波动上,还体现在长时期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上。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寒冷期与干旱期平行。暖期与湿期平行,影响火灾的最主要因素是空气湿度的变化。因此,在这种长期气候下暖湿和冷干的交替演变必然会影响火灾的年际趋势。据竺可桢的观点,在过去的五千年里,中国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几次冷暖交替,尤其是在宋和宋时期,当时中国在两千年里,美国的气候由暖变冷。这一转折时期经历了唐、北宋暖期、南宋冷期和元代暖期,气温波动较大此外,根据目前气候学家的普遍看法,这一时期仍处于中古暖期,衔接了明清暖期和小冰期。然而,在这一暖期,中国东部的气候经历了两个相对暖期和一个相对冷期。总之,宋代气候不稳定,气温的波动非常显著和频繁,这也使得火灾随着气候的波动呈现出波动的趋势。宋代气候变化与火灾的波动趋势为了说明气候变化与火灾分布的关系,根据文献中的记载,我们将宋代我国东部地区的火灾按年代进行了分类统计,并与这一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对比。宋代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变化曲线参考葛全生绘制的气温序列图与图2相比,从火灾次数的年际变化来看,宋代火灾的分布是两端弱中间强;在气温变化上,北宋中前期和南宋中后期气温相对较高,宋之交气温相对较低。
尤其是11201149年北宋末至南宋初,火灾发生的频率达到了宋代以来的最高峰。在这30年间,发生了133起火灾,占宋代火灾总数的22%。其中特大火灾有14起,占宋代特大火灾总数的1/3,如建安三年的扬州大火;林绍兴元年安与越州、宣州与林绍兴二年,林绍兴六年,林绍兴十年安,绍兴十一年梧州、建康此时,恰恰是宋代气候最冷的时期。从图2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气温在气候变化趋势图上也处于低谷的低谷。因此,气候的变化与火灾次数密切相关,两者呈反比关系。火灾频率年变化与温度波动的关系。然而,尽管图2反映了温度异常和火灾频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趋势,但是不可能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因此,我们使用积差法来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反映温度偏差与火灾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用拉丁字母R表示,范围-1R1,1Rgt;0为正相关,-1Rlt;0是负相关,r=0是不相关的。根据公式:r=xy-nnxy,结果显示-0747r-0521,也就是说火灾发生频率与平均气温距平的相关系数为-0521,与最低气温距平的相关系数为-0747。因此,火灾的发生与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温度越低,火灾越容易发生,两者的相关性越高、越强。反之亦然。冷暖气候与高频、低频火期的对应关系。根据图2,进一步叠加宋代320年的气温变化和火灾频率后,我们发现高频火灾期与寒冷气候变化、周期性气候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之间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几乎每一个气候循环的寒冷期都对应着火灾的高发期;每个气候周期的暖期也大致对应火灾的低频期。据此可以大致推断出宋代火灾的几个相对高频期和低频期,以及气候的相对冷暖期,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表3宋代火灾高发、低发频率与冷暖期对应时期表气候期起止时间/年持续时间/年气温距平/火灾频率以上重大火灾频率以上重大火灾频率暖期1960110915003280184503冷期111011990-03213245406暖期21200127480041221504由1001310s)和1个冷期组成,两个暖期的暖度几乎相同,气温变化仅在01之间;但冷期与两个暖期的温差为0.6~0.7。对于宋朝的320年来说,这两个暖期和一个冷期的起止时期分别为9601109年;2001279;1101-199年,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将这三个气候时期分别标记为暖期1、暖期2和冷期1,分别对应两个火灾低发期和一个火灾高发期。根据表2的数据,暖期1的火灾次数是冷期1的67倍,但暖期1持续了150年,冷期1只持续了90年。因此,冷期1的火灾频率远高于暖期1的火灾频率。与冷期1相比,暖期2的持续时间几乎相同,但有很大差异
当然,重大火灾数量和频率的对比可以说明这一点。冷期1发生重大火灾54起,不仅远远超过暖期2,也超过持续时间更长的暖期1。仅比较重大火灾次数,冷期1和两个暖期的差距就更大了。冷期1重大火灾23起,比两个暖期重大火灾之和多4倍。简而言之,在温暖期,火灾的数量和频率相对要少得多、低得多;然而,在寒冷期,火灾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更多、更高,而且这种趋势随着火灾等级的上升而越来越明显。四。综上所述,通过对宋代火灾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探讨,我们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火灾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大风和干燥的气候条件最容易发生火灾。其次,从短期气候变化来看,火灾的季节性非常明显。火灾多发生在寒冷干燥的冬春季节,尤其是农历的11月、12月、1月、2月。再次,从气温的长期波动来看,火灾的发生与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即气温越低,火灾发生的频率越高,危害越大。温度越高,起火频率越低,危害越小。参考文献何刚。火灾与气象因素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分析.消防科技,2005,。李导。资本管理的延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苏轼记)。文远格斯库全书。脱脱。宋史。北京]脱脱。金石。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刘南威。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竺可桢和中国近五千。以及其他人两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自然科学进展,2004,。葛全生,等.近2000年来中国东部的气温变化.第四纪研究,2002,。1977.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14卷第2期2014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3月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股票价格波动、财富效应分析与货币政策反应杨摘要:本文基于一个包含开放经济中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并考察了央行如何美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对财富效应和股票价格波动幅度的变化做出反应,以保持价格、产出和汇率的稳定。研究发现,为了实现实体经济和汇率的稳定,当财富效应增加时,中央银行对股价变化的反应系数应适度提高;当股票波动幅度增大时,其对股价变化的反应系数应适度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应根据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财富效应和股市运行情况,对股市波动做出适当的反应。财富效应;股票市场;非根本性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库分类号:F8309文献识别码:A文号:1671016902009013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阻碍。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频繁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一个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迫于生存压力造成的。所以,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王朝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据研究负责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介绍,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上的中国特有树种“祁连圆柏”现生树的年轮,并与唐朝古墓里出土的“祁连圆柏”的年轮相衔接,以树木年轮宽度作为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成功构建了从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共2485年来可以代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曲线。这也是亚洲目前最长的树轮重建温度序列。
通过分析这条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科研人员发现,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垮塌几乎都与曲线图上的低温区间相对应,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还显示,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公元1599年至1702年也是一段漫长的寒冷区域,这104年间的平均温度为1.77摄氏度,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虽然在过去两千多年,我国大多数朝代的垮塌与低温区间的对应现象并非一种偶然的巧合,但我们不能就此断言,朝代的兴衰完全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刘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其中,公元401年至413年,是过去2485年来气候最温暖的一段时期。公元348年至413这段时期的温度还发生了突变,由极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极端温暖,此后又迅速降温。由于这段时期正处于我国东晋时期,因此科研人员将这次温度突变命名为“东晋事件”。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东晋事件”的发生机制。这对于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状况,揭示气候变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5000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朝代更替:
据有关资料,从距今1万年开始,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显著转暖。3、4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黄河两岸长满青翠的竹子。这是中国文明史载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儒家对夏商周三代赞叹、羡慕不已。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绘制的历史气温变迁图显示,三代气温高于汉、唐,文明的发展也高于汉唐。
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气温开始下降。史籍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农作物受损严重,周朝的经济开始凋敝,国力衰退。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第二个温暖期。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一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100年,从战国初期一直到西汉,挪威雪线显示世界气温迅速下降,这在竺可桢的气候变迁图上有明确记载。
从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气候又变得寒冷,平均温度比现代要低l℃左右。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二次大分裂期。
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王莽天凤四年八月,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在接下来的东汉初期,降温开始减弱,但到了公元180年至公元600年间,即东汉后期,寒冷再次加重。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此次波动为魏晋气候大降温的前奏,自此开始了长达约400年的寒冷气候时期。
这期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公元184年发动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灭亡,形成了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400多年的全国大分裂,经济文化破坏严重,百姓痛苦不堪。
公元600年至1100年,是中华历史的第三个温暖期。唐朝时期的长安,数冬无冰雪,可种梅花与柑桔,柑桔,果实味道与四川的无异。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唐朝国力逐渐强盛。
但公元801年至960年,气候转寒,豫南地区在贞元十八年,“冬十月频雪”;元和八年“东都大寒”。直至五代十国,国家又陷入动乱期。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后,气候又急遽转寒,江淮一带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再度出现。长安,洛阳一带在唐朝以后可以种植的柑橘等果树全部冻死,而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太湖皆结冰,可通车马。
清朝前叶旱灾、水灾严重,是清初三藩之乱的原因之一。清代末叶,政局已经由盛转衰,捻军、太平天国、回民起义等乱象四起,不久后清朝便告灭亡。
中国历史上不定期出现的寒冷和干旱,使土地积温不足,作物生长受损,歉收严重。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立国,严重饥荒必然引起动乱,进而影响各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演变。
由于我国具有独特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以及在全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我国地球科学家敏锐地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变化这一前沿科学领域研究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地球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参与了IGBP有关核心项目的研究,如“过去全球变化”,在其他领域,如海洋、土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等也积极开展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体来说,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紧紧瞄准科学前沿,有些方面还走在世界的前沿。
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因此组织了“干旱半干旱区150ka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1992~1997)的研究。通过有代表性的环境地质剖面和东西向大断面,建立了高分辨率黄土、湖泊等陆相沉积物古气候记录的时间标尺,重建了150ka来环境演变序列及动态过程,揭示出西太平洋边缘的海洋因素是冰期时我国内陆干旱的原因之一,提出了东亚古季风变化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并运用“时域组合模型”等数学手段,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未来演变趋势做了统计学的外推。这项成果被认为列入世界前列。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及其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项目(1992~1995)重点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及最近2~3ka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变,研究在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下,陆地水系统和土地系统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重塑和编制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至渤海沿岸东西大断面的古气候、古环境,提出了北方20ka来古气候变化模式并预测今后50a以地下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主的生存环境。
在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SH)3条南北半球研究断面中,我国是PEPI断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条断面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环境,如继续不断隆升的青藏高原,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暖池——西太平洋暖池,最大的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最大的中纬度沙漠等,还有保存良好长序列记录的黄土、洞穴、高原湖泊沉积等优势支柱。可望在高分辨率重建古环境变化历史和古季风环流作用机制等重大问题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此外,在前述全球碳循环的源汇研究方面,中国揭示了通过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回收大气碳的重要过程并作了定量的估算。
有关全球变化数据管理方面,我国已参加了WDC(世界数据中心),并相应在WDC-D中建立了9个学科中心:海洋、气象、地质、地震、冰川冻土、天文、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心等,它们已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许多诸如海平面变化、高亚洲寒区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和资料服务。
10年(1985~1995)来,据统计,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其中一些跨学科的重大项目,如“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研究”,“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灾害性气候的预测及其对农业年景和水资源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都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结合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方向和我国的优势和特点在已取得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基础上,应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以求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和突破。
(1)大力支持南北半球古气候耦合机制已开展的PEPⅡ计划研究。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我国季风区古环境变化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已列入PEPⅡ执行计划之中。这对加强古环境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措施。
(2)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及邻区变化的影响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已极大地改变了亚洲大气环流的形势。中国西北部进一步变干旱,东部湿润。青藏高原现仍在继续隆升,又处于中国境内,我国地学家应进一步研究高原的隆升机制,以预测对中国地质环境和气候将产生的变化趋势,乃至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3)继续发挥我国全球变化地质记录重要支柱的优势作用,加强黄土、岩溶洞穴沉积、湖泊沉积等地质记录与古环境变化的研究。
(4)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现我国除9个学科数据中心外,还有一些观测台网,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包括了29个野外研究台站以及4个分中心和1个综合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观测系统,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数据资源共享难度较大,更需加强管理协调以便充分利用,以免工作重复,造成浪费。
关于“谁能告诉我现在的气候到底怎么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