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课题研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课题研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教给自主识字的方法
1、形象识字法。斯霞老师这样教“蚯蚓”两字:“蚯蚓是条虫,所以是虫字旁。她生活在土里,所以虫字旁加个‘土丘’的‘丘’字,它没有脚,‘丘’不能错写成‘兵’。蚯蚓的身体弯弯曲曲,就像一张‘弓’,但有时候又很直,是一条直线,所以‘蚓’字是虫旁加个‘引’。通过斯霞老师一讲述,“蚯蚓”两字就变得形象了。如学习“心”字,我让学生把它形象地理解为锅里炒了三颗豆,一颗跳到左,一颗跳到右,锅里还有一颗豆。学习“月”字,把它形象的理解为弯弯的月儿。
2、会意识字法。如学习“灭”字,把它理解为在火上加一个盖子,火不熄灭。学习“休”字,把它理解为人靠在大树旁,休息后再走。
3、顺口溜识字法。如学习“美”字编顺口溜: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学习“床”字,编顺口溜:一点一横长,竖撇像堵墙,里面有个木,就当一张床。
4、谜语识字法。如学习“告”字,编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学习“生”字,编谜语:牛过独木桥。教学“坐”这个字,可以编成字谜:“一个人,两个人,并肩坐在土堆上。”这条谜语既提出了字形,又提示了字音、字义,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个字。学习“全”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编字谜:“一个人胆子大,敢把王子踩脚下。”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既学会了新字“全”,又巩固了旧字“人”“王”,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可谓两全其美。这些字谜侧重于字形的分析,也可以根据字所表示的事物特点来编字谜。
如学习“雪”字时可以编成下面的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辩,飘呀飘呀落下来。”又如学习“影”字时可以编成下面的谜语:“一条小黑狗,常常跟你走,有时前有时后,有时左有时右,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有时短有时长,中午在你脚下藏。”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雪花、影子的形状和特点,而且使“雪”和“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趣的谜语能引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识字,更重要的是久记不忘。
5、熟字加减法。如学习“猫”字,由熟字苗+ =猫。学习“本”字,由熟字体-人=本。
6、置换部件法。如学习“桃”字,去掉“跳”字的“足”置换上“木”就是“桃”。学习“飘”字,去掉“漂”字左边的“三点水”,在右边置换上“风”就是“飘”。
7、特征识字法。如学习“笑”字,它下边容易误写为“天”,可以抓住它的特征识记:上边是个竹字头,下边“大” 字歪戴帽。
8、看图识字法。如学习“旗”字,借助国旗、队旗等,就能获得很深的印象。学习“菜”字,借助萝卜、黄瓜等蔬菜,就容易记住。
9、归类识字法。如把“桃、树、松、梅”,“搭、捉、拨、打”,“跑、跳、跟、路”,“河、洗、江、游”这些字按偏旁归类,理解它们分别与树木、手、脚和水的关系,就容易识记了。
10、语境识字法。如学习“呢、啊、吧”这几个字,把他们分别放进“你到哪儿去呢?”“啊,下雪了!”“你过来吧!”这三个句子中,就容易理解并识记了。
11、联想识字法。
汉字是联想的产物,学习汉字可以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识字过程中,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大胆的联想,能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联想,让学生在联想中识字。如学“沿”字,可以这样联想:有一个人走了很长的路,他口渴了,很想喝水。他就在周围找来找去,找到一口井,他站在井边,往井里一看有水,很高兴,心想:终于有水喝了。还可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描绘了出来:“沿”字的“几”是井上边的轱辘,“口”是一口井,“ 氵”是井里的水,通过让学生在联想中识字,既有效地认识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在编故事、编儿歌或描述画面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12、动作识字法。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创设恰当的动作、表情观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不仅能使他们理解字义,还能帮助他们记住字形,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看”时,可以一边请学生上台表演孙悟空往远处看的动作,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他是怎么看的。通过观察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把手搭在眼睛上就表示看”。“看”是由“手”的变形和“目”组成的。再如,学习“打、拔、拍、跳、跑”时,如果仅让学生知道这些字与手、脚的动作有关,显然是很不够的。如果让学生动手演示,不但记清了字形,而且还加深了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
13、歌诀识字法。
根据字的形和义把生字编成儿歌,也便于识字的形和义。如:一人门里躲——“闪”;两人土上蹲——“坐”;颜色丰富就是——“艳”;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田”。
二、巩固识字效果多样化
1、在任务中识字。如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过关”。第一关:叫出它们的名字(认读生字);第二关:分辨它们的模样(读音举卡片,辨析同音字、形声字);第三关:问问它们的意思(对生字相关词语的意思质疑);第四关:还是认识它们(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游戏中识字。如分小组开火车: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语或分析词性,其他学生学发火车开动时的“呜——咔嚓、咔嚓”声。读字音、组词语或分析字形的学生中有人说错了,火车就停下来,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组词语、分析字形),修理好后继续开火车。
3、在表演中识字。如由教师准备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生字,让学生戴写有生字的头饰,互相读音,并选择字音中有相同部分(都是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韵母、后鼻韵母······)的字手拉手交朋友。
4、在竞赛中识字。如教师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让学生制作果篮(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拼音),摘下对应的苹果(生字)。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一个小组摘下的苹果多。
5、在自学中识字。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可让学生先根据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看看字形特点,利用自己已有的学习方法或生活经验自悟自想,识记汉字。
6、在交流中识字。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互相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谈谈自己在识字中的发现,在自学生字和小组学习后的集体交流中,把各自识字的诀窍讲给别人听一听,以实现相互启发、总结识字规律的目的。
一、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能力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就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如: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3.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观察要有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因观察不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而失去观察的兴趣。我们分析了学生实验失败的诸多原因后,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第一,选用当年培养的分裂旺盛的新鲜材料做实验。第二,装片制作过程中,严格掌握材料解离、染色、漂洗的时间、解离液和染料的浓度及压片的技术。第三,观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环节。因为学生只从教材插图(或挂图)上看到过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模式图解,而这些图解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标本物象相差较大,因此,学生不会辨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显微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与教材上的插图对照识别。然后再让他们观察洋葱根尖永久切片,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装片,就能容易识别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了。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二)观察要有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三)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总之,作为一个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关于“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课题研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