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

你有了解过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对应着每一年的农历,是生活的指导老师。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1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四个节气。于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

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于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xwzx/202412-1.html。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一般在公历6月21 ~ 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cshi/202501-173.html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2

1、立春

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cshi/202501-180.html。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2、惊蛰 来源:https://shiyua.com/bkjj/202412-65.html

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来源:https://shiyua.com/zhishi/202412-91.html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来源:https://shiyua.com/xwzx/202412-69.html

3、清明

清明节这一天,除了有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据说还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时帮过他,后来重耳想要报恩,但是介子推不应,还背了母亲上山来源:https://www.drill-pipe.com/cshi/202501-796.html。重耳下令烧山逼近,结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十分后悔,厚葬遗体。次年拜祭时看到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4、小满

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祭车神”是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物,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这些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5、夏至

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无锡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虔诚祭神之举。

6、立秋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科普知识简易手抄报

2023年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方都爆发了特大洪水。面对自然灾害,人类真的是很渺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尽管人们知道全球变暖,但对其中的利害关系却知之甚少。

本文主要介绍5个关于气候和天气的纪录片,看看天气和气候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生产的。

1、难以忽视的真相

这是一部演讲类纪录片,主要围绕“全球变暖”这个主题展开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走访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向那里的人讲解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目的是希望以演讲形式让人们重视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开始行动起来拯救我们懒以生存的地球来源:https://www.drill-pipe.com/cshi/202412-142.html

这部纪录片不单单有动画,还有各种数据和图标,来进行佐证。当你看到一个北极熊游了60公里仍然找不到一块冰块可以容纳它,最后只能被淹死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感受?现在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冰川在大量融化,拯救地球刻不容缓。这部片子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不枯燥,推荐观看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zhishi/202412-106.html

观看渠道:腾讯、爱奇艺、B站、优酷

2、逐冰之旅

上一部纪录片是演讲形式的,而这一部是实地拍摄取景的,讲的是全球变暖对冰川的影响,片中展现了冰川的壮丽美景,让人不禁感叹:冰川如此的透彻、纯粹。然而在逐冰的过程中,导演也发现冰川在一点点消融,冰川断裂、冰盖变薄,这都是全球变暖的证据。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团队也让人赞叹,为了拍摄某些特殊画面,拍摄人员都需要跳入冰冷的水中蹲守,这是多么的敬业啊。也许某一点,我们只能从纪录片中看到如此美的冰川景象了。

观看渠道:B站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xwzx/202412-64.html

3、寰宇轨迹

这部纪录片以地球为主角,通过观察地球完整的绕日航行,揭开了引起不同气候现象的原因:地球的旋转和倾斜,以及特殊的气候现象,如四季交替、信风、洋流的潮起潮落以及降雨等。

地球的角度发生一丢丢的偏转就造成了不同的气候变化,真的是太神奇了,比如曾经的绿洲变成沙漠---撒哈拉沙漠。片中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非常有益。如果地理知识不足的宝子,可以放心观看,讲解的绝对透彻。

观看渠道:腾讯、B站

4、神奇季风

季风是一种独特的气候现象,每次的出现都能对它经过的区域的气候发生改变。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季风的形成,季风是如何影响亚洲的气候和生物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季风带来的气候变化有好有坏,想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片中主要呈现的是动物在极端天气中的生存智慧来源:https://drill-pipe.com/bkjj/202412-44.html

尽管整个纪录片内容较为广泛,但深度不够,更适合作为一部科普片。画面高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季风的影响不仅限于动物,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纪录片的最后一集详细记录了居住在季风区的居民是如何应对生存挑战的。

观看渠道:咕咪视频、B站

5、辨认云彩

关于云的纪录片并不多,勉强找到了一个。其实云彩一点也不神秘,水汽在天空中凝结便形成了云。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5种常见云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是一部特别好的云彩科普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也被网友翻译成“观云”,因为它记录的就是一群云彩爱好者看云的点点滴滴,只是其中夹杂着云彩知识的科普,蛮有趣的,也适合家长带领小朋友观看,掌握一些常见的云彩知识,走出户外,也能发现头顶上的各种云彩,来一场观云的互动,岂不是更好!

观看渠道:西瓜视频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纪录片主题最多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我精选了其中2个,后面3个纪录片是写地球、季风和云的,算是丰富下纪录片类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普知识简易手抄报1 科普知识简易手抄报2 科普知识简易手抄报3  “三伏”是哪三伏?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每到这时人们都会感慨“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初伏)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进入“末伏”(三伏)。

 那么,“庚日”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国从古至今流行一种“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因天干的数字有10个,因此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来源:https://shiyua.com/cshi/202412-52.html

关于“二十四节气科普小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cshi/20250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