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31年,济南府境内。
夜色朦胧,月凉如水。
在通往金兵营地的大道上,一和尚纵马狂奔,想到一会儿投靠金人,献出义军大印后,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脸上不禁浮现出几丝得意的笑容。
然而,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音,踢踏,踢踏-----,由远及近,和尚回头一望,大惊失色。
说时迟,那时快,来人一个燕子抄水就将和尚打翻在地,那人也跃身下马。
和尚狼狈地在地上翻了几个骨碌,爬起抬头一看,来人衣衫凛然,风拂青丝,剑眉入鬓,目光有棱,健壮如牛。
这就是传说中迎风尿十里的气场呀。
辛哥,饶命呀,你是神牛转世,力大无穷,往后必定大富大贵,就饶了小的一命吧。
月光下,和尚望着“辛哥”手中那柄泛出森森寒气的长剑,磕头如捣蒜。
来人并不言语,从和尚身上搜出军印,手起剑落便结果了和尚性命。然后提上人头和军印,翻身上马,绝尘而去。
一波操作猛如虎,真特么的太帅了,偶也想演这个男主角,可这不是拍电影,这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这位和尚口中的“辛哥”,就是江湖人称“大宋第一古惑仔”的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时年21岁。
当然更多的人只知道他在文学上的地位,特别是词上的,有“词中之龙”的美誉,和北宋大咖苏轼并称“苏辛”,和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古惑仔&词中之龙,这界跨的似乎有点大呀,就好像说一个打铁的大汉绣起十字绣来也是杠杠的,这听起来怎么都觉得有点邪嘛,当然这不叫邪,叫传奇。
辛弃疾:什么跨界不跨界的,哥的梦想永远是冲锋陷阵,沙场杀贼,我就是个玩剑的,可你们非要塞支笔给我,我只好勉为其难的写着玩了,一不小心就写成了什么“词中之龙”,其实我也很无奈呀。
②
公元1140年,距离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已经过去14年了,当年康王赵构因外出领兵勤王而幸免于难,成了“漏网之鱼”。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南宋朝廷,却又被金人追着屁股打,不是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
这一年,金兵在金兀术的统帅下,撕毁盟约,不宣而战,对南宋发动猛攻。
好在南宋还有岳飞、韩世忠等几个英雄支撑门面,他们奋起反击,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热血保卫战。
眼看宋军在战场节节胜利,南宋朝廷却下令班师,对岳飞部更是连颁了十二道“金字牌”。
在奸人秦桧的主持下主动要求议和:割地赔款、纳贡称臣,就这样,这场宋金之战,以金人不胜而胜、宋人不败而败落下了帷幕。
这还嫌不够,两年后更是给金人送上一份超级大礼——搭上岳飞父子二人性命。
南宋朝廷终于又迎来了短暂的“和平”,西湖歌舞,暖风醉人,直把杭州作汴州。
时代呼唤英雄,也是在这一年5月,在济南一个叫四风闸的地方,辛弃疾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起点。
一出生就在“沦陷区”,辛弃疾从小就目睹了金人对宋人的欺凌压迫。迫不得已在金为官的爷爷,是身在金营心在宋,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孩子呀,你看我们的大宋土地都让金人给占了,我们的朝廷还在南方,你长大后一定要把金人赶跑,还我大宋江山呀。爷爷早早就把爱国的种子植入了辛弃疾幼小的根脉。
在爷爷的耳提面命严格要求下,小小辛弃疾,闻鸡起舞,习武撸铁,骑马射箭,博览兵书,“大宋第一古惑仔”呼之欲出。
辛弃疾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作词曰:“少年握槊,气质陵、酒圣诗豪余事”。
③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60万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南下,欲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终结南宋朝廷的小命,再顺便看一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美景。
南宋朝廷虽然孱弱,但在金统治区的南宋人民不甘压迫,纷纷揭竿而起。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辛弃疾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变卖家产,房子、汽车、股票挥泪大甩卖,不久就拉起了2000多人的民兵队伍。
他要实现爷爷的遗志(此时辛弃疾的爷爷已去世):一定要把北方的胡虏爆成渣,打出翔!
山东境内义军声势浩大,辛弃疾拉着一个叫义端的和尚,一起投奔义军首领耿京。
由于参加义军大多数都是吃不上饭的农民,像辛弃疾这样有文化的富家公子真不多。
这耿老大一看,嗬,还给我“分配”个大学生呢,于是就让辛弃疾担任军中掌书记,保管大印,草拟文书。
只是辛弃疾介绍入伙的义端和尚,是个投机分子,他觉得在义军没啥前途,便偷了辛弃疾负责保管的义军大印,企图投靠金人求得富贵。
这就是文章开头出现的一幕,辛弃疾月下斩义端,追回大印,这让义军老大耿京对辛弃疾刮目相看:这小子有两把刷子。辛弃疾手下的兄弟更是疯狂打call:辛哥,带我装逼带我飞。
怒斩义端,对辛弃疾来说只是一道开胃小菜,再来看一下“大宋第一古惑仔”的另一次“猎杀之旅”。
耿京领导的义军队伍不断壮大,辛弃疾更成了耿京的得力干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义军一时风头无两。
多年后的辛弃疾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曾这样写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大半夜的,喝醉了也不睡觉,偏偏拿出宝剑看了又看,明天一定要多杀几个金贼呀,天咋还不亮呢,一个“好战分子”形象跃然纸上,“沙场秋点兵”,又是多么的恢宏豪迈。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劈空而来,仿佛就像一场梦,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一切都是“想当年”,不禁让人泪水涟涟。
金主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兵全线溃败,耿京在辛弃疾的建议下,决定和南宋朝廷取得联络,以便更好地歼灭金兵,耿京就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有勇有谋的辛弃疾。
辛弃疾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联络任务,带着宋高宗的委任状从临安返回复命。
谁曾想在返回半路上,辛弃疾却听到老大耿京被叛徒张安国给杀了,义军解散了。
作为大宋第一古惑的辛弃疾自然很生气,你特么的,我刚拿到手的委任状,回去还发个毛呀,叛徒必须受到惩罚!
辛弃疾立即组织了一支50人的特战小分队,直奔济州5万之众的金兵大营,将正在喝得扶墙走的张安国五花大绑,连夜突奔千里押至临安斩首。
这时的辛弃疾23岁!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以50对5万,这怎么看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正显示了辛弃疾卓越的运筹指挥才能,当然只能是智取。
一是充分利用了张安国的麻痹心里,二是行动的时候,张安国手下原本就是耿京的部下。
再加上辛弃疾这大宋第一古惑仔的强大气场,无人敢上前送死,整个行动过程“快,准,狠”,待金兵反应过来,行动小分队早已绝尘而去,还顺带策反了1万多名士兵跟随。
多年后的辛弃疾这样回忆这段戎马生涯: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长途奔袭、生擒叛徒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引起无数吃瓜群众强烈好奇。
南宋各大报刊纷纷头版搜索予以报道:《“叛徒收割机”哪家强,请到山东济南来》、《辛弃疾VS霍去病谁的武功更厉害?》……
如此神奇的经历,真的是太雄壮了,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着迷,就连皇帝宋高宗也是“一见三叹息”。
以如此传奇的方式生擒叛徒,辛弃疾顿觉豪情万丈,信心爆棚,山东的父老乡亲们,我辛弃疾很快就会打回来的!
呵呵,然而,然而这世界上怕就怕“然而”二字了……
④
然而辛弃疾恐怕没想到,千里擒叛徒的壮举竟然成了他军事生涯的“收山之作”,他更不会想到自此一别,再也没能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山东老家,跟他的山东老乡李清照一样一样滴。
初归南宋的辛弃疾不久就发现,整个南宋就像一个恹恹的病人,“靖康之耻”早已被抛到了脑后,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奢靡之风,少有人愿意谈论国事,更遑论抗金大业了。
而自己的“重金属”摇滚和南宋那阴柔靡靡之音根本就不是一个style,再加上自己“归正人”(指从金国归附而来)身份,朝廷当权派更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
当初跟随自己一同归附的1万多名家乡义兵,也被遣散。朝廷只是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小官,相当于江阴市市长兼军分区司令员,的秘书。
这大大出乎了辛弃疾的意料:我只想做一个征战沙场的战士,怎么安排我在办公室里搞材料,这明显专业不对口嘛,我要上前线!
可又有谁能读懂他那颗火热滚烫的心呢?
真正的英雄,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人。
辛弃疾无奈将手中利剑变成了软笔,在改迁广德军通判后,利用赋闲在家的日子,总结自己这几年来对金作战经验和观察到的宋金形势。
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完成军事理论著作《美芹十论》,献给了孝宗皇帝。
只是芹菜虽美,却未必能遇到知味的人,宋孝宗不爱这盘“菜”。
辛弃疾没有气馁,后来又写了关于北伐的“万字平戎策”----《九议》,上书给当时主战派宰相虞允文,可结果一样是泥牛入海,没能激起一点浪花。
频频被拒绝,频频遭无视,这让辛弃疾内心很受伤,在建康送别友人后吐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看到身上的宝刀成了摆设,噼里啪啦对着栏杆一阵怒拍,手都拍肿了,也没人理会,英雄泪,谁来拭?
最后好不容易得到孝宗皇帝的召见,大殿上辛弃疾慷慨陈词,唾沬星横飞,孝宗听得昏昏欲睡,听烦了,随便赏赐些银两就将辛弃疾打发走了。
辛弃疾伫立临安街头,灯火璀璨,宝马雕车擦肩而过,脂胭香粉扑鼻入肺,闻之,骨头都要酥了,心里像猫抓似的直痒痒,难怪大家都不想打仗了。
也只有辛弃疾这样高逼格的人,才能看清这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却“无人会,登临意”。这一天辛弃疾填了一首词,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只看见眼前的庸脂俗粉,谁又能懂得那明亮灯火背后,藏着一颗怎样孤独的灵魂!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举此词,云稼轩此词为成大事业者的最高境界。
当然辛弃疾的频繁上书还是起到一些作用的。
辛弃疾你既然这么爱“折腾”,好吧,南宋还是有很多“好地方”你去“折腾”吧。
先是被派往常年兵荒马乱,民生凋敝的抗金前线滁州,这可是个烂摊子,苦差事,前前后后来了很多任知州,没多长时间就打道回府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不是埋得太深。
在滁州,辛弃疾身先士卒,雷厉风行,放贷款,减赋税,兴农商,上基建,不到半年,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
因为滁州地处抗金前线,民生有了起色后,辛弃疾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老本行,在农闲时组织青壮年练兵,以备不时之需。
并上书朝廷提出了: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意思是金国60年内必挂,而到时宋的麻烦就更大了。历史进程是这样的:62年后,金国真的挂了,南宋的大麻烦是在金被灭45年后,也被蒙古给灭了。
误差2年,怎么样,叫一声辛大师不为过吧。
只可惜的是,南宋朝廷“高度近视”,连60天都看不清,又怎能奢望它去看60年呢?
后来又派辛弃疾去江西平叛茶商军,这茶商军又是让南宋朝廷头大的事,派出几波官兵围剿均无功而返。
而辛弃疾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打法,而是谈打结合,分化瓦解,从而减少了双方不必要伤亡,最后成功平定了茶商军。
再后来,又被派往民风彪悍、盗匪猖獗的湖南,辛弃疾到任后旋即成立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堪比朝廷正规军。
“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飞虎军在此后的30多年里,一直成为南宋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更令金人闻风丧胆,甚至叫他们“虎儿军”。
这是辛弃疾的“私心”,“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他念念不忘他的北伐大业。
这自然又引起当权者的警觉,因为他们始终对辛弃疾这样的“归正人”不放心,就在飞虎军刚刚组建不到三个月,辛弃疾又被调走了。
到离开湖南为止,在他南归的18年里,居然被开玩笑般的频繁调动了16次。
“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召而来,麾而去”
每到一个地方任职,少则三五个月,最多也不过两年。但就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辛弃疾总是做到最好。
可是南宋官场是个醉生梦死的大染缸,你做得好了,就会有人不高兴了:
就你能,你再能不过就是个“归正人”。
陛下呀,辛弃疾“私募”军队,不得不防。
陛下呀,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呀。
……
就这样,公元1182年冬,42岁的辛弃疾被弹劾罢官了。
辛弃疾目?欲裂,仰天长啸,你特么的,我的一片赤子之心让狗给吃了,早知这样,老子还不如留在山东打游击呢,“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⑤
被罢官后的辛弃疾来到了信州(今江西上饶),在那里的带湖附近建造了一座庄园,起名为“稼轩”,所以后人也称辛弃疾为稼轩居士。
退隐林泉的辛弃疾,彻底卸掉厚重的生活“盔甲”,难得有时间整理一下那颗疲惫的心,经常在庄园附近的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寻古觅幽。
六年前,他曾和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办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将鹅湖打造成了南宋“5A”级文化旅游胜地。
此番物是人非,看见秋的萧瑟,他不禁吟道: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看到自己退无可退的发际线,发胖臃肿的身体,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心中是满满的酸愁,可嘴上只能说天凉好个秋。
送别友人张处父,又被拔动了心弦。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读书再多有什么用呢,反而是误了自己,这其实是对南宋乞和、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
当然辛弃疾也不是天天“负能量”,他也会自恋卖萌和婉约: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见过自恋的,但自恋到山的高度,也只有辛弃疾了。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不但和山比美,还醉撩松树呢,“倚树沉眠日已斜”,搂着松树睡得可香了。
住乡村大别墅,怎能少了田园诗呢。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檐青草,白发翁媪,锄豆捉鸡,卧剥莲蓬短短几十个字,一幅农村风俗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吗?
类似的还有一首《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星星,细雨,茅店,溪水,就问你一句美不,要不?
辛弃疾的词多以“豪放”著称,但“婉约”起来也是一塌胡涂。温柔和雄奇在跨界高手辛弃疾身上,那都不叫事。
他即能抒发“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狂放不羁,也能感受“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凄愁。
他能叹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里的沧桑历史,也能工笔描绘“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
后世专家级粉丝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词:
王士禛:“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
刘克庄:“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陈廷焯:“稼轩词,词中之龙也,魄力之大,苏不如辛。”
缪铖:“宋词之有辛稼轩,几如唐诗之有杜甫。”
……
辛弃疾:拜托,人艰不拆,没有实现理想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宝宝心里苦呀。
退居带湖的日子,除了填词逗娃遛弯,和朋友唱和往来也是辛弃疾归隐时的一大乐趣。
1188年冬,已是他罢官的第六个年头了,迟迟得不到朝廷“重启”,不免心中惆怅。
老爷,陈大人来了!
家童兴冲冲来报。
家童口中的陈大人叫陈亮,才华横溢,有“文中之龙”之称,跟辛弃疾一样,也是铁杆的抗金志士。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对文采相当、脾气相投,志同道合的好基友,一见面便相拥哭得稀里哗啦,见者无不为之动容。
二人形影不离,同吃同睡,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相和,纵论国事,这一住就是半个多月,艾玛,这样下去变成“龙阳之好”可咋整?
别担心,陈亮因家中有事,不得不离开了。
看着桌上未撤的酒菜,壶中的酒还在冒着热气,辛弃疾一跃而起,着鞭跨马,他要追陈亮回来再住些时日,只是追到清江,水深冰冻,大雪封盖,难以前行。
而此时暮色四合,辛弃疾只得入住酒店,借宿一晚,并留下日记一篇: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节选)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这种好到让人“担心”的友谊上哪找?谁能与我同吃同住同醉,举个手来,哈哈……
辛弃疾和陈亮的这次会面,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只是遗憾的是,他们的共同好朋友朱熹因“档期”未能赴约。
辛弃疾的老朋友、被后世称作“一代儒宗”的朱熹,其实和辛弃疾的政治主张、价值取向乃至人生观都存在重大分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好朋友。
他们都主张对金作战,反对议和,这让他们成了莫逆之交,二人惺惺相惜,彼此“吹捧”。
辛弃疾曾这样盛赞朱熹:“山中有客帝王师”、“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评价不可谓不高。
朱熹对辛弃疾也是敬佩有加,赞道:“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辛弃疾被罢官,朱熹也数次为他鸣不平“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
因得罪权相韩侂胄等人,不单学问被斥为“伪学”,朱熹本人也由一代大儒的身份,变成了伪学甚至逆党的魁首。
朱熹去世后,朝廷更是禁止朋友、门人为其送葬,但辛弃疾不怕风险连累,毅然前往,并亲作祭文悼之:“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就是辛弃疾,跟四十年前相比,初心从未改变,“虽千万人吾往矣”,凛然正气,不为浊流所动!
热血英雄空蹉跎,辛弃疾除了忍受不被启用的精神折磨外,经济上也日渐拮据。
一次在妻子生病后,实在拿不出医药费,只好将家中叫等等的歌妓抵给医生,他也不愿让等等跟自己过苦日子,让她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好事近
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
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
下官歌舞转凄惶,剩得几枝笛。
观着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
说到辛弃疾的妻子,她叫范如玉,跟辛弃疾同岁、从小就和辛弃疾在一块玩耍,也算是青梅竹马。她出身大户人家,识文断字,也能与辛弃疾诗词唱和。
范如玉冰雪聪明,曾绿窗题诗,劝辛弃疾不要过度饮酒。
无论辛弃疾遇到什么困难,范如玉都一直不离不弃,夫妻二人相濡以沫45载,辛弃疾留下600多首词,有400多首是和妻子在一起时生活时所写。
在给妻子过50岁生日的时候,辛弃疾还填词秀恩爱呢,“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我俩加一起100岁了,但我变成了白头老汉了,老婆还是年轻时的那个“范”----如玉,那个什么“一树梨花压海棠”不会是说我的吧,哈哈……
“龙生九子,凤育九雏”,“词中之龙”辛弃疾也有九个孩子,乳燕绕膝,其乐融融,他也像平常人一样,尽享天伦之乐,曾作诗“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在一些人眼中“杀人如草芥”的辛弃疾,对人民,对朋友,对家人,亦如他的“婉约”词一般,尽显柔媚与深情。
⑥
身处壮年,文韬武略,却18载闲居江西乡下,虽偶尔有几次启用,不过跟以往一样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只是个临时工。
“君恩重,且教种芙蓉!”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呵呵,皇帝怕我累着,让我回家养花种树,春风可绿尽万物,却为何染不黑我这灰白的发须呢?兵书不如苗圃,还是好好研究一下怎么种树吧。
公元1203年夏,已经64岁的辛弃疾意外收到朝廷新的任命,看来又有什么地方发生“火灾”了。
“南宋虐我千百遍,我待南宋如初恋”。辛弃疾听说是北伐的事,更是虎躯一震,血脉偾张,仿佛一下子回到40多年前,在齐鲁大地抗金杀敌的倥偬岁月。
“只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已经错过,还需在军事和人心上做好准备再说。”
辛弃疾洞若观火,给北伐泼了一盆冷水。
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急功近利,北伐并非为了收复河山,只不过想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罢了,哪里能接受辛弃疾的建议呢。
北伐之初,宋军取得了些许胜利,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尝到了甜头,他们怕已经67岁的辛弃疾抢功,又找个理由把他又罢官了。
辛弃疾刚刚在镇江任上为北伐做的那些准备,还没来得及实施,又一次半途而废。刚来镇江时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希冀的北伐理想再一次破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3年了,他一天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率千军万马无数次突破金兵防线,纵情杀敌的壮美画面,可遗憾的是,这样的画面终究未能再次出现。
正如辛弃疾预料的那样,由于准备仓促,北伐很快遭到惨败。不甘失败的韩侂胄决心再战,只是朝中无人堪用,他才又想起了已经退居铅山的辛弃疾。
公元1207年8月,或许是又一次理想破灭后的打击,或许经年累月的病痛,辛弃疾病倒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辛公!
使者看着病榻上的辛弃疾,他双眼凹陷,面色蜡黄,形容枯槁。这样还能去赴任吗?
使者几乎不忍心说下去。但圣旨已送到,使者只好继续:如今北伐到了紧要关头,朝廷需要你这样的老臣回去主持大局呀。
病榻上的辛弃疾几乎本能的要答应,只是嘴角嗫嚅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无声的泪水顺着眼角簌簌而下……
请使君回禀陛下,说辛幼安病重,已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就让他好生休息吧。
老妻范如玉见此情景,替夫君做了最后一个决定。
已昏迷多日的辛弃疾,滴水未进。
“杀贼!杀贼!”
昏睡中的辛弃疾给世人留下了他一生中最短的“词”,也是最豪放、最凄美的“词”!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⑦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只是因被历史错位而成了文学家,作为个人,他毕生壮志难酬,没能实现北伐抗金、沙场杀敌,恢复中原的人生理想,这是他个人的悲剧。
反过来讲,中国历史虽然少了一位霍去病、岳飞这样壮拥万夫横戈立马的大将军,但又多了一位化武为文、创造宋词之巅的“词中之龙”。
他为柔美的宋词注入了“筋骨”,也为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注入了英武豪迈、昂扬向上的民族基因。
每每读着辛词,即让人领略到那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豪迈,也让人感受到他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柔情。
他就像一座不老青山,屹立挺拔,豪迈而妩媚!
<终>
参考资料:《辛弃疾传》 王江山 著
关注微信公众号 探花TV,看更多精彩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