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法》逐条解读(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一般规定部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逐条解读(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一般规定部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二章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第一节一般规定来源:http://1311.gomcfl.cn/

第十三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个人信息:

(一)取得个人的同意;

(二)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

(三)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所必需;

(四)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

(五)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

(六)依照本法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依照本法其他有关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但是有前款第二项至第七项规定情形的,不需取得个人同意。来源:http://1439.gomcfl.cn/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那么何为“合法、正当”呢?本条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合法、正当”的问题。

取得个人同意,在大多数没有特殊关系和特别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适用的规则。例如,我们的手机APP要收集哪些手机里面的信息,需要经过我们的同意。

除了“取得个人同意之外”,在一些特殊关系或者特定场景下,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考虑人们已经形成的惯常行为和习惯,可以不用经过个人的同意,也可以处理个人信息。这些情况是:

1、订立、履行合同的需要。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我们需要写清楚双方当事人是谁。为了特定化当事人,需要写入一些当事人的信息,例如身份证信息。签订合同之后,履行合同的时候,由于履行的需要,双方或者多方当事人得知道其他各方的一些信息,例如联系人的姓名、电话、邮箱、地址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个人信息,会造成合同无法履行。

2、在劳动关系中,由于法律的规定以及缴纳社保、公积金的要求,单位一方往往需要知道员工很多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相比签订履行合同所需要的的信息更多、更详细。如果员工拒不提供个人信息,会导致单位无法依法履行其职责以及无法有效管理。

3、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所必需,指的是国家有关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事业单位,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了他们的职责和义务,为了履行职责和义务,需要获取个人信息的情况。例如,公安机关户籍部门需要收集、整理公民的户籍信息。

4、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这种情况在疫情期间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法律上,人的生命健康权是更高位阶的权利来源:http://1376.gomcfl.cn/。为了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需要处理个人信息的,不用经过个人同意来源:http://695.gomcfl.cn/。不过,这里面也有度的问题。,“ 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更不得滥用、非法转让和买卖收集到的个人信息。

5、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个人信息一般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之前的《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九条也规定: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6、在《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保护放在了一起进行规定,因为个人信息公开有可能侵犯其隐私权来源:http://1180.gomcfl.cn/。但是,对于自行公开或者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自然没有隐私的问题,只要不侵犯其其他合法权益,是可以使用的。

其中,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往往是因为法律的要求而公开的,有其他的社会价值。例如工商注册信息、判决书、被执行人信息和限制高消费信息等。

有一些APP就是通过集合已经公开的个人或者企业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归类,让这些信息产生新的价值。

最后,规定了一个兜底条款,为适应社会和法律的发展和变化留了余地,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第十四条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取得个人同意。

第十五条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

个人撤回同意,不影响撤回前基于个人同意已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效力。

第十六条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

从第十四条到第十六条是关于“个人同意”更为具体的规定。什么叫“个人同意”?看上去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实践中问题不少。例如,在网页上或者APP上勾选电子协议或者各种方式的“告知书”,是否就算是“个人同意”呢?很长时间以来,不少网站和APP就是这么做的。

可是,有多少人认真的看过电子协会或者告知书呢?服务或者产品的接受者之所以点击“同意”,是因为不点击同意就无法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电子协议或者告知书越写越长,却没有什么人看。这种情况下,貌似个人同意了处理个人信息,但是这种同意属于“伪同意”,是一种虚假的同意。

另外,如果错误的进行了“同意”,或者反悔了“同意”,能否撤回呢?之前,我们使用的产品或者服务中,基本上很少有这样的功能,让我们可以撤回同意。不能撤回的同意,其实也是虚伪的“同意”。

第十四条主要规定:同意的前提是“充分知情”。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具有知情权。如果没有“充分知情”,则没有真正的“同意”。关于如何告知,下面的第十七条有明确的规定。

第十五条主要规定: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并且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目前来看,很多产品或者服务目前不符合该条的规定。在《个人信息法》生效之后,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处理个人信息情况的,需要进行功能的完善,增加“撤回同意”的方式。

第十六条主要规定,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的,能否继续使用产品或者服务的问题。如前所述,消费者之所以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原因是不同意就不能使用产品或者服务,没得选择,“传统”做法其实是侵犯了消费者(或者用户)的选择权。

根据这条规定,如果涉及到处理个人信息的产品或者服务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需要说明理由,即需要说明特定的同意是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须的。如果不是必须的,则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根据这条规定,市场上的一些产品或者服务需要进行修改,在用户同意部分需要分清哪些是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须的,哪些不是必须的。不是必须的,应该给用户选择权。

对于何种信息是必要,应用程序APP类的服务可以参见《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的规定。

第十七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下列事项:

(一)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名称或者姓名和****;

(二)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保存期限;

(三)个人行使本法规定权利的方式和程序;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告知的其他事项。

前款规定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将变更部分告知个人。

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制定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方式告知第一款规定事项的,处理规则应当公开,并且便于查阅和保存。

第十八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保密或者不需要告知的情形的,可以不向个人告知前条第一款规定的事项。

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无法及时向个人告知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在紧急情况消除后及时告知。

根据第十四条的规定“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这就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之前,有告知的义务。告知的程度,应该达到个人“充分知情”的地步。

第十七条规定了需要向个人告知的事项。在这些事项中,名称(姓名)和****是一种常规告知。个人信息处理目的、处理方式,这一部分可能会成为一些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也可能是容易发生变更的事项。很多企业有最大限度处理个人信息的想法,但是目前要求明确处理目的和处理方式,无疑对之后个人信息处理的范围进行了限制。另外,经营模式的发展以及企业和技术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和处理方式。

当已经告知的事项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再次将变更部分告知个人。同时,根据第十四条的规定,需要个人再次同意。这就为一些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十八条规定了向个人告知的例外情况,主要有两种例外情况:1、法律、行政法规(不包括部门规章、地方性规定等法律类文件)应当保密的或者不需要告知的;2、紧急情况,为了更高位阶的法律价值(生命健康、财产安全)无法及时告知的,可以在紧急情况消除后告知。这种情况不是不告知,只是可以暂缓告知义务。

第十九条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应当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短时间。

本条是关于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而是规定了一个确定时间的规则,即: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短时间。

这条规则,如果遇到法律纠纷,其实是苛以了信息处理者一个举证义务:说明或者证明某种信息为什么需要保存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必要性在哪里?如果信息处理者无法说明或者证明“必要最短时间”的话,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两个以上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共同决定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和处理方式的,应当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该约定不影响个人向其中任何一个个人信息处理者要求行使本法规定的权利。

个人信息处理者共同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两个以上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共同处理个人信息的情况非常多。有的是两个以上的经营者共同经营一款产品或者服务,有的是一个或者多个经营者在另外一个经营者提供的平台上经营,有的是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达成协议共同处理个人信息,无论哪种情况,如果共同决定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和处理方式的,应该根据本条的规定,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共同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权益的,属于共同侵权行为,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一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委托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与受托人约定委托处理的目的、期限、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保护措施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并对受托人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监督。

受托人应当按照约定处理个人信息,不得超出约定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等处理个人信息;委托合同不生效、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受托人应当将个人信息返还个人信息处理者或者予以删除,不得保留。

未经个人信息处理者同意,受托人不得转委托他人处理个人信息。

本条是规定受托处理个人信息者的义务问题。相比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受托处理个人信息者的义务要小的多:1、关于合同内容的要求,即约定委托处理的目的、期限、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保护措施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2、接受受托人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监督;3、依照约定处理个人信息;4、合同无效或者终止的,返还或者删除个人信息;5、不得转委托。

因为相比个人信息处理者,受托处理信息者的义务小的多,所以有可能一些企业把自己定义为受托处理信息者,来躲避法定的义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决该企业究竟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者还是受托处理信息者。如果一个企业既是个人信息处理者又是收图图哦处理个人信息者双重身份,那么就需要根据其具体的经营行为来具体判断承担什么样的法律义务。

第二十二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因合并、分立、解散、被宣告破产等原因需要转移个人信息的,应当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和****。接收方应当继续履行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接收方变更原先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重新取得个人同意。

本条是关于个人信息处理者合并、分立、解散、被宣告破产等原因需要转移个人信息的,怎么怎么办的规则。需要指出的是,个人信息处理者合并、分立的时候未必需要转移个人信息。而在解散、被宣告破产的时候,一定需要转移个人信息。

第二十三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应当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接收方应当在上述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等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接收方变更原先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重新取得个人同意

本条是第二个法律规定需要个人单独同意的条款。

实践中,个人信息处理者在收集到个人信息之后,往往有再次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的行为,但是基本上没有告知个人更没有经过个人同意,顶多在用户协议中预留了相关条款。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向其他个人信息提供者提供个人信息的成本将提高,需要告知个人相关信息并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预留相关条款的做法将达不到法律的要求。来源:http://1226.gomcfl.cn/

在理解该条的时候要跟第二十一条区分开。第二十一条说的是受托处理个人信息的场景,例如个人信息处理者收集到个人信息之后,交给其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按照其要求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而本条讲的是把数据交给了另外一个个人信息处理者,例如收集到个人信息之后,提供给另外一个经营者用于其产品或者服务的设计和经营。

第二十四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个人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予以说明,并有权拒绝个人信息处理者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决定。

这一条规定的是“用户画像”以及“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在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消费者反映:自己刚刚在想要不要买某种商品,突然就接到了这种商品的推送;也有消费者反映遇到了大数据杀熟: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熟客与生客的价格不一样,甚至不同类型的手机、不同的性别显示的价格不一样。很多人怀疑这是经营者在搞大数据杀熟,利用一些熟客对价格的不敏感攫取不合理的利益。

本条并没有规定不能进行“用户画像”,只是要求不得再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另外主动推送的信息应提供不针对个人特征的选项并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这是把主动权给了个人,个人有权利拒绝针对个人特征的信息推送,有权利拒绝信息推送。

第二十五条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公开其处理的个人信息,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这又是一个关于个人“单独同意”的条款。需要指出的是,“单独同意”一定是明示作出的,由个人有一系列同意的动作,不能推论默示“单独同意”。来源:http://1335.gomcfl.cn/

所谓“公开”,即没有把信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特定的人可以获取。

如果把收集到的个人信息用作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不属于公开,不用去的个人单独同意。

但是,如果把收集到的个人信息经过加工之后,向不特定的人展示,则需要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另外,这里的个人信息指的是第十三条规定的基于取得个人同意处理的个人信息。其他并非基于取得个人同意处理的信息,在公开的时候,也不用再次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第二十六条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这是第三个法律规定需要个人单独同意的条款。

根据这条规定,首先只有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才能在公共场所安装采集、识别个人信息的设备。非为了维护公共安全的必需,不能随意安装。例如,某书店的经营者就不能安装拍摄店外公共区域的拍摄设备。其次,应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未设置显著提示标志的,没有尽到法定义务。再次,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能用作其他目的。最后,如果需要用作其他目的的,那么需要取得个人单独同意。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公共场合下采集的个人信息,如果涉及人数众多,几乎难以取得每一个个人的单独同意。例如,在机场、火车站收集到的个人信息。

第二十七条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个人明确拒绝的除外。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已公开的个人信息,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取得个人同意。

根据第十三条的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那么,何为“合理的范围呢”?

本条给出了下面几个规则:1、个人明确拒绝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处理;2、处理已经公开的个人信息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应该取得个人的同意。

在苏州贝尔塔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与伊某人格权纠纷一案中,贝尔塔公司把伊某的判决书放到了自己的网站上,被伊某起诉到了法院。法院指出:贝尔塔公司收到伊某要求后仍未及时删除相关裁判文书和公告文书,有悖于伊某对已公开信息进行传播控制的意思表示,违反了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原则,应该认为对伊某构成重大利益影响,侵犯了其个人信息权益。在伊某联系贝尔塔公司要求删除文书之后,贝尔塔公司仍以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诉争文书为由拒绝删除涉案文书,则构成对伊某个人信息的非法公开使用。

2022年4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正确处理轮候查封效力相关问题的通知》(法[2022]107号,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明确了轮候查封对于首封法院的约束力,如首封法院违反相关义务,如构成执行错误的,将可能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笔者将在下文将对《通知》进行逐条解读。供相关行业人士参考。

一、轮候查封的法律依据

当事人申请轮候查封以及法院可以作出轮候查封的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对已被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其他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轮候查封、扣押、冻结。查封、扣押、冻结解除的,登记在先的轮候查封、扣押、冻结即自动生效。

其他人民法院对已登记的财产进行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应当通知有关登记机关协助进行轮候登记,实施查封、扣押、冻结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其他人民法院查阅有关文书和记录。

其他人民法院对没有登记的财产进行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应当制作笔录,并经实施查封、扣押、冻结的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及被执行人签字,或者书面通知实施查封、扣押、冻结的人民法院。

二、新规亮点

1.使轮候查封债权人合法利益受损的现状得到改变

司法实践中,部分法院未能准确掌握和运用轮候查封制度,常常有损害轮候查封债权人合法利益的现象发生,例如:首封法院将首封债权人受偿后的剩余部分直接发还给债务人,导致轮候查封人无法获得受偿;首封债权人与债务人勾结,故意增加领取金额,事后再按照私下达成的交易安排进行处置。

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该《通知》,以弥补当前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更好地维护轮候查封人的合法利益。

2.明确轮候查封的法律效力及于首封债权人变价款受偿后的剩余部分来源:http://1249.gomcfl.cn/

《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法发〔2004〕5号,以下简称《协助执行通知》)第20条第1款规定:

轮候查封登记的顺序按照人民法院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列。查封法院依法解除查封的,排列在先的轮候查封自动转为查封;查封法院对查封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全部处理的,排列在后的轮候查封自动失效;查封法院对查封的土地使用权、房屋部分处理的,对剩余部分,排列在后的轮候查封自动转为查封。

《通知》第一条在《协助执行通知》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明确轮候查封具有确保轮候查封债权人能够取得首封债权人从查封物变价款受偿后剩余部分的作用。该条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轮候查封财产被处置后,轮候查封所对应的客体由财产本身转移到了财产的变价款。

一、轮候查封具有确保轮候查封债权人能够取得首封债权人从查封物变价款受偿后剩余部分的作用。首封法院变现后,首封债权人受偿后变价款有剩余的,该剩余价款属于轮候查封物的替代物,轮候查封的效力应当及于该替代物,即对于查封变价款中多于首封债权人应得数额部分有正式查封的效力。轮候查封债权人对该剩余价款有权主张相应权利。

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规定在《民法典》第三百九十条,即不管担保物本身状态如何,只要担保物的交换价值没有消失,无论担保物的价值转移到何种替代物/代位物之上,均为担保物权的效力所及。物上代位,是实现担保物权延续的重要手段。因此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与担保物权不可分性、从属性构成了担保物权最根本的三大特点。将轮候查封纳入担保体系后,即可赋予轮候查封具有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相应的在轮候查封效力的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具体来讲,首封法院对查封物处置变现后,首封债权人受偿后变价款有剩余的,该剩余价款属于轮候查封物的替代物,轮候查封的效力应当及于该替代物。即对于查封物变价款中多于首封债权人应得数额部分有正式查封的效力。轮候查封债权人对该剩余价款有权主张相应权利。

3.首次明确轮候查封对于首封处置法院有约束力

本次通知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条规定,可以看出最高法对该问题的态度:

二、轮候查封对于首封处置法院有约束力。首封法院在所处置的查封物有轮候查封的情况下,对于查封物变价款清偿首封债权人后的剩余部分,不能径行返还被执行人,首封债权人和被执行人也无权自行或协商处理。

首封法院有义务将相关处置情况告知变价款处置前已知的轮候查封法院,并将剩余变价款移交给轮候查封法院,由轮候查封法院依法处理;轮候查封法院案件尚在诉讼程序中的,应由首封处置法院予以留存,待审判确定后依法处理。

担保物权的本质是一种债权人对特定物的变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的权利。不动产抵押权以登记先后作为其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先后次序。同样的查封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司法担保权,首先查封与轮候查封以进行公示的时间先后作为其优先次序确定的依据。

统一公示、统一优先受偿次序规则是担保物权实现最重要的两个规则。不同抵押权人、不同担保物权人要遵守《民法典》项下的公示制度进行公示并遵循担保物权的统一优先次序规则进行优先受偿。同样地,查封作为一种对债务人财产采取特定司法途径的手段,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司法担保权。在此基础之上,首先查封债权人、轮候查封债权人也遵守统一的公示制度与统一的优先受偿次序规则。在此逻辑语境之下,轮候查封效力问题,便可在源头上进行解决。

本条进一步明确首封法院应当如何处理查封物变价款清偿首封债权人后的剩余部分:一是对于查封财产替代物的剩余部分,已经由轮候查封转为正式查封,不能径行返还被执行人,首封债权人和被执行人与无权自行或协商处理;二是剩余变价款应由轮候查封法院依法处理。

对此,首封法院负有通知已知的轮候查封法院、移交剩余变价款给已知轮候查封法院的义务来源:http://1212.gomcfl.cn/。若轮候查封法院案件尚在诉讼程序中,首封处置法院还应当对剩余变价款进行留存。来源:http://90.gomcfl.cn/

实际上,该条规定是协调首封法院与轮候查封法院在处置轮候查封物方面的一种重要举措,避免法院之间在剩余价款的处置上互相推诿、扯皮,从而间接有效保护轮候查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过,本条规定首封法院的通知义务仅限于已知的轮候查封法院,不包括未知的轮候查封法院。

需要注意的是,实务中有的法院对于本院先后受理的多个执行案件,往往以某一个案号查封财产,对于其他案件,考虑到本院已经首先查封,便不再做轮候查封,而是待处置财产后,通过启动参与分配程序来公平分配财产。如果在本院首先查封后,有其他法院进行了轮候查封并告知了首封法院。于此情形,首先查封法院依然可以依职权(或者让任意一个债权人提出参与分配申请)启动参与分配程序,但应当将轮候查封债权也纳入分配方案。但如果轮候查封法院没有告知首先查封法院,轮候查封债权人也没有申请参与分配,则首先查封法院启动参与分配程序时,可能因不知有轮候查封而遗漏轮候查封债权,此时,可能会引发轮候查封债权人的质疑,认为没有轮候查封的本院债权都可以参与分配,而却轮候查封债权却不能得到分配。

此外,在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时,除非启动破产程序,否则就要按查封顺序受偿。如果多个案件只用一个案号查封,一旦财产被其他案件轮候查封,未采取轮候查封的其他案件就有难以受偿的较大风险。

4.首封法院构成执行错误的,债权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通知》第3条进一步明确了首封处置法院构成执行错误的情形:

首封处置法院在明知拍卖标的物有轮候查封的情况下,违反上述义务,径行将剩余变价款退还被执行人的,构成执行错误。

当以上执行错误的情况发生时,轮候查封债权人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起执行异议之诉,以维护自身权益。

《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232条:

“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来源:http://556.gomcfl.cn/

如果执行错误给轮候查封债权人造成损失的,轮候查封债权人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执行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申请国家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执行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2〕3号)第2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有下列错误执行行为造成损害申请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三)违法执行案外人财产,或者违法将案件执行款物交付给其他当事人、案外人的;五)对其他人民法院已经依法采取保全或者执行措施的财产违法执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第三条为最高院自2022年3月1日颁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执行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2〕3号)后,首次细化执行错误的定义。

三、疑问解答

1.《通知》是否明确了查封产生优先受偿权?

没有。

有人根据该通知认为,首封债权人对查封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执行中严格依照查封顺位进行顺次分配款项。

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如此理解将与民诉法解释等相关司法解释相冲突。。查封顺位利益是针对非破产程序以及非参与分配程序的一般性规定,奉行执行程序的“先到先得”规则。相较于该一般性规则,参与分配规则及破产分配规则属于特别性规定。基于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适用原则,如果启动了参与分配程序或者破产程序,则适用参与分配程序或者破产程序特殊规则,通常所谓的“按债权比例受偿”,此时,查封的顺位受偿规则便无适用空间。换言之,如果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首封法院应当制作分配方案,而不是像《通知》那样,清偿自己全部债权后,再将剩余变价款移交轮候查封法院。

还有的人据此解读认为,首先查封不仅有优先权,而且抵押权人如果是轮候查封,首封债权人可以优先于抵押权受偿。笔者认为,这更是谬之千里了。优先受偿权是实体法上债权人对特定财产享有的优先权利,查封顺位并不能影响实体法上的优先受偿权。即使抵押权人是轮候查封甚至没有作轮候查封,首封处置法人依然要保障抵押权人等优先权的优先受偿权。

2.轮候查封能否视为申请参与分配?来源:http://1059.gomcfl.cn/

不明确。

如前所述,轮候查封本身包含希望控制查封标的并就该标的变价款优先受偿的意思。因此,虽然法律、司法解释并没有规定轮候查封可以视为参与分配,但有些法院已经在司法实践中作出了这样的认定。例如,(2022)京执监19号执行监督案件中,北京高院就提出“考虑到潘迪向西城法院提交执行申请,且轮候查封了涉案房屋,已明确表达了请求法院强制执行被执行人财产,特别是涉案房屋财产,以实现其债权的意愿;在潘迪无明确放弃债权或表示不参与涉案财产分配的情况下,即时其未向西城法院提交书面材料,亦可视为其已提出参与分配申请,西城法院在主持财产分配并制定分配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将潘迪纳入分配方案之中,给予其对涉案房屋处置所得价款平等受偿的机会。”

但该问题一方面在《通知》中并未明确涉及;另一方面,是否视为申请参与分配,均不影响认定轮候查封的效力及于变价款。故该问题应属于不明确。

3. 首封法院应否调查轮候查封情况?

不明确。

业内有部分人士之所以认为《通知》加重了首封法院的负担,是因为认为首封法院需要调查轮候查封情况,并通知轮候法院。

但从《通知》第2条“首封法院有义务将相关处置情况告知变价款处置前已知的轮候查封法院”;第3条“首封处置法院在明知拍卖标的物有轮候查封的情况下”的规定看,首封法院的通知义务仅限于已知的轮候查封法院,至于是否应调查轮候查封情况,并不明确。

4. 《通知》是否限制了其他法院向首封法院发出协助执行通知,要求协助扣留、提取变价款的做法?

没有。来源:http://1464.gomcfl.cn/

《通知》只是明确了轮候查封效力及于变价款,因此就变价款而言,此前查封标的物上存在的轮候查封依然存在于变价款之上。其他法院向首封法院发出协助扣留、提取变价款通知的,相当于在变价款已有的轮候查封之外,新增的后顺位轮候查封。

实际上,即便是首封法院按照《通知》的要求向轮候法院移交剩余变价款,多半也需要轮候法院出具协助提取的文书,否则单凭轮候查封的材料,恐怕不足以让首封法院的财务部门向轮候法院支付案款。

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逐条解读(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 一般规定部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