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黍和粟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黍和粟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线形,子实淡**,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古代用黍百颗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叫黍尺。黍可以酿酒、做糕等。
粟:俗称小米。古代的粟是黍、稷之类粮食的总称。粟的粮食古农书称为粱,糯性粟为秫。甲骨文“禾”即指粟。后来人们把一种比较细的梁叫做粟,北方人把粟米叫做小米。简单区分为:穗大、毛长并且粒粗的是梁,穗小、毛短并且粒细的是粟。苗和茅草相似。粟现在还在种植。
什么叫五谷
1、稻dao (四声);稻(水稻)的种植起源于华南约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
2、黍shu(三声);黍不是现今我们常吃的玉蜀黍,而是米子和黄米。玉蜀黍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的农作物。
3、稷ji(四声) ;五谷中的黍、稷和秫都是属于“小米”。“小米”是北方的重要粮食之一,在南方很少种植。
4、麦mai (四声);麦(大麦和小麦)的种植,约在史前晚期或于盘庚迁殷以前传入我国华北。
5、菽shu(一声);菽即豆,而五谷中所指的菽并不是所有的豆,而是大豆。大豆在周代被称作菽,秦汉以来才称为豆。
稻、黍、稷、麦、菽在古代称为“五谷”。另一种说法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扩展资料
五谷的发展历程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
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进行种植,并能起到解决青黄不接的作用,加上这时发明了石圆磨,麦子的食用从粒食发展到面食,适口性大大提高,使麦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并与粟相提并论。
儒家经典《春秋》一书中,它谷不书,至于禾麦不成则书之。可见,圣人在五谷之中最重视麦与禾。西汉时期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等都曾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种植。
汉代关中人口的增加与麦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于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于东南地区,这正是秦汉以来被称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
宋代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有人估计是6:4;此后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远大于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与水稻生产分不开的。水稻很适合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区种植,但最初并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谷之外。然而却后来居上。
百度百科-五谷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日前广为认同的是:稻(大米)、黍(黄米)、稷(小米)、麦(小麦)、菽(大豆)五种,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馒头等细粮都是五谷重要成员。五谷中的大哥,即“五谷之首”则是小米,古代民以食为天,专门造了个词叫“江山社稷”,就是把小米上升到了国家高度,以突显小米的重要。
小米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含量都非常丰富,而且保留了较多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铁,具有很好的滋阴养血、健脾安眠功效,又被称作“代参汤”。
黄米在北方多见,北京人吃的炸糕、黄米糕,东北吃的粘豆包,都是由黄米做的。黄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有益肺益气功效。黄米因为糯性很强,因此胃肠动力弱的人不宜多食。
大豆最大的营养特色就是其出众的蛋白质含量,干豆类的蛋白质不但属于优质蛋白,而且含量比肉类还高,是名符其实的“健康植物肉”。此外,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和低聚糖,不但可以清肠排毒,还可以让女性皮肤白皙光滑。
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只有主食多样,粗细搭配,才能让五谷真正成为健康之友。
关于“黍和粟的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