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春种一粒粟的粟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种一粒粟的粟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谷子
“春种一粒粟”中的粟是指谷子。“春种一粒粟”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原句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国人历来讲究五谷丰登,吃五谷杂粮,《论语》中也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一般指的是稻、黍、稷、麦、菽。稻是指稻子,主要种植在长江以南。麦子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秋种夏实,农历四月前后是麦熟季节,五月就到麦收了。菽是豆类的总称,包括青赤黄白黑各种豆类。“黍稷”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黍与稷在古代以黏性为区别,《本草纲目》中称“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做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黍是比小米稍大、煮熟以后有黏性的一种黄米,因为要在大暑节气下种,故称为黍。稷又称为粟、谷子、小米,秋种夏熟,要经历四时,似四时之祭,故称为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的“粟”指的即是谷子,去皮后则称为小米。
原文
悯农二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悯农二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李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粟是小米。粟,是中国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粟耐旱耐瘠,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粟在北方地区称为“谷子”,南方地区称为“小米”。粟品类繁多,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中唐时期后,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要地位,此后,麦的地位也逐渐超过粟。于是,中国农业粮食作物结构从粟、麦为主,演变成以稻、麦为主。
粟是小米。粟,是中国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粟耐旱耐瘠,是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粟在北方地区称为“谷子”,南方地区称为“小米”。粟品类繁多,有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中唐时期后,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作物中的首要地位,此后,麦的地位也逐渐超过粟。于是,中国农业粮食作物结构从粟、麦为主,演变成以稻、麦为主。
关于“春种一粒粟的粟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