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摘要:多数历史复习课堂中,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沉闷。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笔者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方法: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复习课;学生;课堂效率

复习课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的课堂,因为复习内容均是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多数复习课教法单一,常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或将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因而不理想。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这里谈谈笔者日常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拼时间”是不行的。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复习课同样如此,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耳、眼、口、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觉得历史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历史有法可循,日积月累就会对历史复习课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他们不会整理知识,没有历史的思维方法,所记忆的知识零散而不成系统,非常容易忘记。最终,他们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历史知识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尤其要将自己归纳、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目录,整理出两条中心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便是“树干”。列强的侵略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这样就“揪出”了“小树枝”,再扩展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目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就由“小树枝”扩展到“树叶”,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又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框架的构建,强化了复习的系统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出另一条“树干”——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将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二、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运用,能够审题、解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教会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进行知识归纳。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提到台湾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纵横串联:(1)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2)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3)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5)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6)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通过纵横串联,既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复习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笔者先明确比较点: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结局。它们是有着许多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

然后,让学生采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颁布的重要文献、结果、性质、影响,区别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认识到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国在近代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在历史复习中,横向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中,笔者抓住各历史事件的关联,专门设计了专题复习内容《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于近代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通过对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进行横向比较复习,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世界历史步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三、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特长生的身上,我们还要将目光聚集到学困生身上。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困生。平时,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把补缺补差工作放在平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平时经常把学困生找来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欠缺的部分,伺机给他们补缺补差。建立学困生纠错本,要求他们把常错的题目重新订正在纠错本上。这样,到复习课时,他们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实现。

2.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于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在后期的复习教学中安排团队学习。可以采取2名优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的模式,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来帮助他们。

3.建立鼓励的评价机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困生学习差主要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有足够的展示机会;在课堂上发现其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学困生的学习会逐步赶上,复习课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然就更加牢固。

历史学科作为中考必考学科之一,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实验,以上方法就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笔者个人之见,但对于提高历史复习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成为历史复习课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快乐之中复习,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本人感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是教学有效性最为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

今年本人上的《百家争鸣》一课,在校第二十二届“新秀杯”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肯定,认为本课的学生有效课堂参与度很高。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的实践情况,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有效参与度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本人认为关于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有效参与度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课堂导入。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意思.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就是引起学生对知识点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导入语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因为开头好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由无意注意迅速转移为有意注意,思路就被打开了,思维活跃了,出现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本人在备《百家争鸣》这课时,采用的是音乐导入。

在学生进入教室候课的时候,我就播放了孔子十分欣赏的韶乐,当优美动听的韶乐响起来时候,学生都安静了,细细的聆听。

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学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此时,我再讲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典故,激发学生探究如此美妙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学生感性认识,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历史情境。

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

为课堂的进行顺利拉开了序幕。

其实历史课堂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本人觉得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从而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导入就是成功的导入。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激活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意识的关键。

1.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想其不敢想,说其不敢说,学生才能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顿悟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希望培养学生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知识为今天所用的能力,本人就设计了一个案例“某些班级晚自习上讲话现象比较严重,请同学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这个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考回答的兴趣。

在回答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由相继涌现。

有的认为可以用法家思想来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因为有很多的学生缺少自觉性;有的认为应该用儒家思想人性化来管理学生,毕竟高中的学生都大了;还有的认为应该用道家“无为而治”理念来让学生自我反省,不过这个观点立刻在课堂上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反击,气氛热烈……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这时本人从一个班主任的角度讲述了经验之谈,各家学派思想都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取其长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顿悟历史的规律,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人在某种 *** 下产生的某种不同寻常的而又恰当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形成了独立的认知连接,从而对问题形成新的心里上的联系。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去 *** 学生,使其形成这种不同寻常的思维连接。

情景的创设,有多种方式,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鼓励学生去尝试表演历史人物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要注意讲究艺术和方法。

本人在备《百家争鸣》这课中,针对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张这个重点,原本打算要求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合作设计后,选取部分同学上讲台通过幻灯片展示该学派的主张,让学生上讲台展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表达能力,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课堂气氛。

不过在试上的时候,本人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台上的学生是热情的参与并得到了锻炼,可台下有部分学生,却在别人陈述的时候产生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神情和表现。

因此本人在正式上的时候,灵机一动,让所有不能上讲台的同学都来扮演君主,让那些上台的同学则要转变身份,不单是简单陈诉你的观点,而且还要想办法让“君主”去采纳你的观点。

这样把活动题的主语都变成了“我”,学生在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而与此同时,台下扮演君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训练,相比之前传统教学方法下得出的唯一答案法家相比,不少同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并都说出了让人信服的理由,效果可见一般。

纵观整节学生的设计与回答不一定能非常的科学合理,但只要教师抓住“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再引导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将其他的内容,象时间,相关事件等等,补上,使之完善。

这样一来既让学生体验了参与的乐趣,成功的 *** ,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习劲头更足了。

而且实践证明第一人称设置法非常好,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了课堂有效参与度。

三、关注课堂检测的设计。

课堂检测,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上而不是在课外做的作业,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拓宽,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公开课上,此环节实施的恰当与否,效果如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整节公开课的实效。

以往采用的是:老师布置,学生参考教材或辅导书籍抄抄写写完成作业,存在学生敷衍了事,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现象。

本人认为在设计课堂检测的时候必须始终要围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目标,首先在形式上,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以前往往都是几个学生的“展示”,而本人在《百家争鸣》的课堂检测设计中,则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制作答题卡举牌答题,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的。

教师可以看清楚每个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答案不一样的学生来回答问题,通过大家的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加以耐心适当的点拨,既帮助学生突破了文中的难点,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意识。

只有在课堂上,这些点拨和交流才是及时的、高效的。

其次,课堂需要“写”的作业。

学习需要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静下心来认真书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强调学习需要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的共同参与。

而我们现在的课堂,特别是历史课堂,听、说、读的训练几乎占满了四十分钟,似乎觉得课堂很饱满,其实是忽略了“写”的训练,这种忽略书写的课堂,显然与课程教学目标不一致,与当今以“写”为主的考试方式严重脱节。

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的心理、教学的目标,还是评价的方式来看,课堂上“写”的作业确实不可省缺。

所以本课的课堂检测的后半部分,本人留有时间给学生去动笔写一写材料分析题。

最后,典题精做,及时巩固,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本课的课堂检测题目80%来自于各省的高考题,学生通过做这些精选的练习题,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锻炼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理解、迁移与应用能力,以及及时发现和反馈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以上各点,是本人在讲授《百家争鸣》一课时的做法,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

我力求在教学教程中能使学生“人人心动,个个参与”,增加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而营造一种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使课堂焕发活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出终身学习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

总之,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非常关键的衡量标准,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免有所取舍,在此诚望与各位师长商榷。

为此,为了完成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求知,以求得最佳;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加强。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首先设计学习提纲: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像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2、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3、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4、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多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再就是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二、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即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既定教学目标迈进。比如,在学生学习“赵州桥”时,对它的设计方案为什么要是“扁弧形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这里涉及到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用学习物理课程,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用一根直木条,将两端固定,让学生向上放物体,然后在将这根木条弯曲成弧形,再向上放物体,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看看那一根木条的上面承载的东西多,也就是重量大。在进一步解释涉及到的力学方面的道理。在学生自主做和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临机处置,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错误就加以启发、引导、纠正。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即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怎样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上是一种字句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对知识需要的行为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做的。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历史、学有何用。历史的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已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去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也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像《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都城卞京的繁荣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再就是,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次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用爱感化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授业、解惑”,还必须投入情感,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去教育感化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方面我是这做的:一是避免采用引起学生反感的做法,如上课过于严肃,对待学生不公平,责骂、挖苦甚至体罚学生,采用高压手段逼学生学习。这样其结果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二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各学生应有的人格尊严。三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位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角,对每一次进步都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四、指导历史学习和读书方法。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导”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就是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要获得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变成金子的石头。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指导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1)读目录:目录是全书缩影和提纲,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主要内容、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2)读课文: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在阅读课文时,一是要让学生注意课文内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二是要学生把课文中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三是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写读书题目的提纲、某个题目的提纲、整篇课文的提纲。另外还可利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字里行间写些批注。(3)读地图、插图:新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读图,首先要识图,即识别地图的类别,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4)读年表:历时年表示形成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田里化和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上记忆历史年代,掌握历史知识。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关于“如何有效地实施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