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手机麻将有挂是真的吗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咨询加微信【】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句子、诗词部分
一、句子部分
复习要点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扩句和缩句练习。
3、认识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4、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5、进行句式变换练习。
6、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
知识平台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 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 学习知识。
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很有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二)改变句式
备考点
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表达。表达样式不一样,语言效果也不一样。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改变为另一个句子,意思不变。常见的有: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应考点
一、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链接考题
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被字句、把字句)
(分析)变被字句时,主语与宾语调换位置后加“被”字,变“把”字句时,如果是“被”字句,将主语与宾语的位置调换加“把”字,如果是陈述句则将“把”字放在宾语前,谓语放在句子末尾。
(答案)
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把字句)
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被字句)
二、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链接考题
他是一个好人。
(分析)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么”、“难道”、“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该题是肯定的陈述句变为反问句,要加上一个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变为感叹句直接加上感叹词。
(答案)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三、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
链接考题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
(分析)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或“非……不可”等。
(答案)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四、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一是改变标点;二是改变人称代词;三是看句子的内容。有些句子中个别的和少量的文字须作改动,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链接考题
王亮说:“我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分析)该题是将直接叙述改为转述,那么直接将第一人称“我”变成第三人称“他”。
(答案)
王亮说,他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专项突破
一、依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个书包是王强的。
这个书包怎能不是王强的呢?
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书包是王强的。
1、那辆自行车是小丽的。
2、这件漂亮的风衣是李萌的。
二、仿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红红低着头对妈妈说:“我不要皮鞋穿了。”
红红低着头对妈妈说,她不要皮鞋穿了。
1、鲁迅给颜黎明的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2、老师告诉小明:“你去大队部找赵老师领《我们爱科学》。”
3、中队长对张铭说:“我去开会,你自己去参加比赛。”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5、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6、蔺相如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例 2:下课了,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
下课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去。
下课了,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
7、困难没有吓倒他。
8、凡卡将信放在邮筒里。
9、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撕破了网。
10、狼牙山五壮士引敌人上了绝路。
11、汹涌的洪水冲毁了古老的大堤。
三、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种子的力是世界上最大的。
3、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
4、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5、游览了长城,我受到了教育。
6、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7、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8、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
9、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能不帮助他。
三修改病句
备考点
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叫病句。常见的病句有:
成份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罗嗦;语序颠倒;前后矛盾;用词不当;指代不明;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含糊不清等。
应考点
1、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
2、如果句子主干没有毛病,就检查辅助成份与主干搭配是否合适。
3、检查句子是否符合逻辑,语序是否合理,指代是否明确,有无逻辑错误等。
4、如果确有错误,就开始动笔修改。
链接考题
(1)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成份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了主动者,谁学习这一课?谁受到了教育?
(答案)
使用权
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 使 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和南京长江大桥等名胜古迹。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搭配不当。根据常识知道,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
(答案)
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南京长江大桥和秦始皇兵马俑等名胜古迹。
(3)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语序不合理。“秋天”和“北京”两个词没有按要求表达的意思排列,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答案)
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4)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只有王娟同学没有到。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前后自相矛盾,“全班同学”中包括王娟同学。既然都到了,怎么王娟同学没有到呢?
(答案)
全班同学除了王娟没到之外,其余的都到齐了。
(5)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不住地赞叹不已。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重复罗嗦,“不住”就是不停的意思,而“赞叹不已”是不停地称赞。
(答案)
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不住地赞叹不已。
(6)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和悦耳的鸟叫声。
(分析)这个句子存在不合事理的现象,怎么能闻到声音呢?
(答案)
一进花园, 我就闻到一阵阵清
听到
香和悦耳的鸟叫声。
附:常用病句修改符号
1、删除符号: 、 。
如:提高产品产量、质量。
2、增补符号: 或 、
加
如:一定要中强安全教育。
3、保留符号: 、
如: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4、对调符号: 。
如:认真总经验结。
5、改换符号: 。
漂亮
如:我有一件美丽的衣服。
专项突破
修改下列病句,在括号里注明病因。(在原句上修改)
1、多次反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
2、爷爷经常想起许多过去的往事。( )
3、《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毛泽东写的。(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改善。( )
5、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扁豆、茄子等各种蔬菜。( )
6、参加会议的同学基本上都到齐了。( )
7、我上完五年级了,还有一年没有毕业。( )
8、从这件普通的小事中,却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
9、春天的街心花园飘着醉人的桂花香。( )
10、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
11、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
12、我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 )
13、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
14、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
15、李老师的关怀,我一辈子终生难忘。( )
16、我勇敢地冲下山坡,心里不免有些害怕。( )
17、大家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 )
18、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 )
19、望着邓奶奶的遗像,同学们不禁忍不住放声痛哭。( )
20、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
(四)扩句和缩句
备考点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
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应考点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链接考题
1、 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 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写句子)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
悦耳的歌声顿时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3、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参考答案)
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4、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参考答案)
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专项突破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例:他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周总理听汇报。
周总理( )听汇报。
2、天空中挂着园月。
( )的天空中挂着园月。
3、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 )地掠过湖面。
4、战士们守卫边疆。
( )战士们( )守卫( )边疆。
二、判断下列缩句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缩写为“这不是奇观。”( )
2、“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缩句为“主力奔赴最前线。”( )
3、“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卫兵似的的,在宽阔而又笔直的公路两旁排列。”可缩写为“白杨树在公路排列。”( )
4、“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可缩写为“游客观光。”
三、扩写句子。
1、微风吹拂着柳丝。
2、月亮升起来。
3、雨花石像翡翠。
4、游客登上了长城。
5、屋里走出老人。
6、湖面上漂着雾。
7、时间溜走了。
8、小女孩卖火柴。
9、小鸟唱歌。
四、缩句。
1、大家热情地接待了远方的客人。
2、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3、我们追寻诗仙李白在这里游览山水、痛饮狂歌的行踪。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
5、童年的往事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6、我们要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7、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8、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于线。
9、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10、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就读的妈妈特意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1、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
12、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五修辞手法
备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链接考题
1、***像太阳。(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把“***”比作“太阳”。
(答案)比喻。
2、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句话是把“雨点”比喻成“小女孩”,而且还在“跳芭蕾舞”,所以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拟人。
3、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
(答案)反问。
4、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齐跳?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句是明知故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紧接着作了回答,故是设问。另外,大海是没有脉搏的,这儿把大海当作人写,故又运用了拟人。
(答案)设问、拟人。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个句子中故意把“五岭”说成是“细浪”、“五岭”当作“泥丸”,把事物往小处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扩大、缩小、超前)
(答案)夸张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分析)这个句子中连用了三个结构相同、意思密切联系的词组,并且有一个共同的提示语“互相”,所以是排比句。
(答案)排比
专项突破
一、将句子补充完整。
1、春雨像( )一样细。(比喻句)
2、月亮( )躲进云朵里。(拟人)
3、蓝天、白云构成( )(比喻句)
4、高梁( )脸、稻子( )腰。(拟人句)
二、判断,是夸张句的在括号里划“√”,不是的在括号里划“×”。
1、桂了花开,十里飘香。( )
2、春雨贵如油。( )
3、公共汽车里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4、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
5、冬风生气地吹掉了老鸦的住宅。( )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例2、鸬鹚像等待命令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
例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四、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在括号里注明类型;没有运用则在括号里划“×”。
1、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
2、人群在欢跃,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
3、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
4、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6、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
7、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六排列句子
备考点
会把错误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整理错乱的句子的关键在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应按什么结构排列。
应考点
1、把要排列的几句话默读一两遍,看看主要意思是什么。
2、用“排除法”找出首句。
3、再读剩下的句子,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写作顺序:时间先后、事情发展、地点空间转换等)
链接考题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
()1、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2、她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3、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学习雷锋争做好事。
()4、下课了,小丽在操场上玩。
()5、她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团废纸。
()6、想着她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7、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团白纸。
(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读句子,了解其大意,思考间关系和写作顺序。经过阅读分析,我们知道这段话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定的。一般说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定的文章,应先交代时间、地点,那么我们就确定其中的第4句为第一句。接着“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色的东西”,这会是什么呢?——“原来是一团废纸”,后来事情就顺理成章地发展了。排完以后,再按正确的顺序读一读,如果不正确,再修改。
(答案)4、2、7、1、6、3、5。
专项突破
一、把下列几个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1、多少静静的深夜啊,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 )2、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绩,那我要说,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 )3、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 )4、那作业本上条条批语、个个红勾,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
( )5、他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名星那样引人注目。
( )6、老师啊,您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一切。
( )7、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自己。
( )8、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
( )9、老师像桥一样辛勤。
( )10、老师像桥一样无私。
二、把下面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并注明依据。
( )1、周瑜的兵船跟在后面。
( )2、黄盖向曹操假投降。
( )3、选有东风的一天作为进攻时间,并在船上装上引火用的东西。
( )4、周瑜带兵从后面追杀。
( )5、黄盖接近曹操兵船时下令点火,让火船冲进曹营。
排列依据: 。
七标点符号
备考点
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应考点
根据标点符号的作用与性质,能正确地使用它,附表为几种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链接考题
体会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把番号填在括号里)
①、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②、表示语音的停顿;
③、表示话没说完。
⑴、呷一口茶,他们娓娓地说起了小镇的历史、变迁…… ( )
⑵、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 ( )
⑶张指导员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分析)第一句省略号前是“说起了小镇的历史、变迁”,表示不止说了这些,文中省略了。所以选第①种;第二句是周恩来话没有说完,故选第③种;第三句指导员临牺牲前已无力说话了,语音是断断续续的,故选第②种。
(答案)(1)①;(2)③; (3)②
专项突破
1、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
据说 苏东坡有一次作诗时 有意将 申 字写成 甲 字 诗作完后 他周围的朋友个个赞不绝口 独有一个人看了捧腹大笑 嘿 你竟敢笑话东坡大人 其中一个捧场的对笑者喝道 不 苏东坡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想他笑的绝不是我
2、比较每组句子,在标点运用完全正确的一组后打“√”。
我的爸爸常常这样说:“小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
周总理接着说:“好了,别生气了,再给你拿一份”!
我的爸爸常常这样说:“小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
周总理接着说:“好了,别生气了,再给你拿一份!”
我的爸爸常常这样说:“小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
周总理接着说“好了,别生气了,再给你拿一份”!
附标点符号用法表1
还有很多,这只是一部分的,完整的发你邮箱了,以后有事QQ聊!345816385
我想这些够你做了,一般做了这些升学考就问题不大了,我就是做这些题目的,我在仙外招生考的时候语文可是考了全县第一名哦!不是吹的!我班主任和办公室的老师都知道(我以前是实验小学的)祝你好运!
回答者: 学习の女孩 - 助理 二级 2-14 16:39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你啦.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5 个人评价
好
80% (4) 不好
20% (1)
相关内容
跪求2008年小学毕业升学必备的语文试卷答案啊..哪位... 跪求南外08年小升初复习题 请大家提供下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复习资料 求人教版语文八下复习资料 急需初一人教版语文上的复习资料!!!!!!!!!!!!!!!!查看同主题问题:语文 复习资料 小学 人教版
其他回答 共 3 条
几年级的
回答者: Eno蜜罐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4 15:10
楼主,你不说几年级的,让我们好为难啊~~~~~
回答者: 奶香味的冰淇淋 - 初入江湖 二级 2-14 15:23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李白
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
小学二年级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送汪伦》李白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小学三年级
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
小学四年级
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宋元二使安西》王维
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
小学五年级
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
小学六年级
上册:
下册:(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
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及例子。
马力大的汽车一定跑得快不正确。
马力大的汽车不一定跑得快,还要考虑发动机转矩和转速的问题。由于汽车的功率与发动机转速和转矩的乘积成正比,因此,在同样的功率下,转矩大的车,转速就会低。
比如,商用车和越野车发动机的转矩大,“力气”很大,但车速并不快,因此这些车辆在上坡或通过不平路面的能力强,牵引力大,越野性能好。而跑车等运动型汽车转矩较小,但转速很高,因此车速快,在平坦路面的起步和加速快,但承载能力不大,而且越野能力不行。
汽车马力的原理
马力就是发动机的功率,功率是发动机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功率越大的发动机性能是越强的,但是油耗也越高。功率与发动机的转速和扭矩有关系。转速越高的发动机功率也是越高的,扭矩越大的发动机功率也是越高的。
转速高的发动机单位时间内做功次数是更多的,扭矩大的发动机每次做功能够输出的力矩也是更大的。提高发动机功率还可以使用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可以在不提高发动机排量的基础上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
进气量增加了再相应增加喷油量,这样就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了。发动机是以燃油和空气的混合物为燃料的。如果增加了燃油喷射量再增加进气量,就等于增加了汽缸内的燃料量。汽缸内的燃料更多了,那每次燃烧能够释放的能量也就更多,这样动力就可以提高了。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现将其主要用法及应注意事项陈述如下:
首先介绍三种句末点号:句号、逗号和问号。
一 句号
1、用于陈述句末尾。如:(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用在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后。如:(2)我们回去吧。
3、用在复句的后面。如:(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墓年,壮心不已。
● 注意:复句中分句间可用逗号或分号,句中分句后不用句号,只有句末分句后用句号。
4、用在省略句后。如:(4)你叫什么名字? 李美。(句中“李美”是“我叫李美”的省略)
5、用在无主句的后面。如:(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用在独词句后。如:(6)好。(在特定情境下,一“好”字表示大家都明白的完整意思。)
● 注意:作品、书信、文件、等后面注明时间、地点、署名等文字之后可用可不用。
二、问号
1、用在特指问句后。如:(7)你今年多大了?
2、用在反问句后。如:(8)为什么我们不能刻苦一点呢?
● 提示:反问句若语气缓和,末尾可用句号;若语气重可用感叹号。如:(9)国家主席可以活活被整死;堂堂大元帅受辱骂;……这哪里还有什么尊重可言!
3、用在设问句后。如:(10)我们能让你计划实现吗?不会的。
4、用在选择问句中。如:(11)我们是革命呢,还是要现大洋?
(12)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提示:在选择疑问句中,若该句为复句,一般只在句末用问号;若分句较长,或者为加强语气,各分句后也可用问号。
5、用在表疑问的独词句后。如:(13)我?不可能吧。
●提示:若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如:(14)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若说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则错误。)
6、句子中对某词语有疑问或生卒年月不详时用问号,疑问句构成的标题后面也用问号。
如:(15)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
(16) 曹邺(816--?),桂林人。
●特别提示:
句号、问号均表示句末停顿。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有些句中虽有疑问词,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句末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问号。
例如:(17)……最后应求出铜块的体积是多少?
(18) 面对千姿百态、纷繁芜杂的期刊世界,有哪位期刊编辑不想通过期刊版面设计为刊物分朱布白、添花增色呢?
(19)关于什么是智力?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17)(18)(19)三句都是非疑问句,(17)(18)句中问号均应改为句号,(19)句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三、感叹号
●特别提示:
1、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要放在句末。
如:(20) 多么雄伟壮观啊 ,万里长城!
2、句前有叹词,后是感叹句,叹号放在句末。
如:(21)啊,这儿多么美丽!
下面介绍句中点号的用法。句中点号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
一 、逗号
提示: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二、顿号
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
如:(22) 邓颖超的品德、人格、风范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23) 从1918年起,鲁迅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短篇小说。
● 特别提示:以下九种情况不用顿号。
1、 不定数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顿号。
如:(24)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不能写成“十六、七岁”)
●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
如:(25)三年级四、五的学生。 (26) 战斗在一、二的工人。
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26)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7)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5、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8)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9)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
如:(30)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31)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
如:(32)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8、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33)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注意如并列词或词组简单,它们之间则用顿号。
如:(34)抗战、团结、进步,这是***的三大方针。
9、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分清层次在不同属类间用逗号。
如:(35)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 分号
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
1、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如:(35)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36) 她今年已经十八岁了,个子也长成了,按说该找个婆家;可是她母亲总是一个劲地说他还小。
2、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
如:(37)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
3、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
如:(38)阅读有许多好处:它能扩大你的知识面;能陶冶你的情操;能提高你的审美能力;等等。
●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
四 冒号
1、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
如:(39)我们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项复习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复习阶段;第三阶段……
(40)她是秋天没丈夫的;他有一个小叔子,小她十岁;她靠打柴为生:我知道的就这些。
●提示:用于提示下文的词语“注意”、“指出”、“宣称”、“证明”、“告诉”、“如下”、“例如”等后常用冒号。
2、用于书信、讲话稿等称呼的后面。
3、用于需要说明的词语后。如:(41) 日期: 10月20日
地点: 县剧院
● 特别提醒
A、 冒号提示的范围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
如:(42)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上映。(此句中的冒号应去掉)
B、 部分引用别人的话,使之成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文前不用冒号。
如:(43)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应将冒号换成逗号)
C、 一个句子中不要出现两个冒号。
如:(44)他在文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国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第二个冒号应删去。)
标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九种。
一 引号
主要作用有:
1 、表明引用的部分。
2、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
如:(45)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因牛的眼睛总朝上看;反之叫“熊市”,因熊的眼睛总朝下看。
3、 明是否定、反义或讽刺的词语。
如:(46) 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表否定)
4、 表明是简称。如:(37) 你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
5、 表明是成语、熟语、术语。
如:(47) 人们常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赞精妙的艺术品为“巧夺天工”。
(48)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6、 表示特殊的日子,特殊的事件。
如:(49) “五四”运动 (50) “一二·九”运动
7、 表明是象声词、音译词、绰号、专有名词。
如: (51) 青蛙“呱呱”叫,惊醒了“豆腐西施”杨二嫂。
(52) 一条“金利来”拴在脖子里,叫人不自在。
● 特别提醒
A、引文中有引文,要分双引和单引,单引中还有引文则用双引,总的原则是双中有单,单中有双。
B、引用的文字独立而又完整,则引文末尾的标点不能改动,并将其写在后引号的里面。
如:(53)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文不独立,引用的话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时,不管它是不是完整,后引号前都不能用点号(问号、叹号除外)。
如: (54)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55)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56) 在老张“同志们,走吧!”的招呼声中,我们这支队伍又出发了。
C、 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只在每段开始使用前引号,该段末尾不用后引号,直到引文结束时才使用后引号。
二 括号
括号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的文字。从注释的范围看,它有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之分。
只注释和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叫句内括号。
如:(57)猴子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
补充和注释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它放在正文的句末点号之后。
如:(58)他培育了许多香花,繁殖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的一只没有妈妈的小虎,每天用牛奶喂它。)
● 特别提醒句内括号内的文字末尾不能用句号;但可用问号或叹号。
句外括号里的注释如是一句话,句末可用点号。
如:(59) 1861年以后,那拉氏(慈禧)曾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指使刽子手……
(句中括号里的句号应去掉)
(60)她先是寄希望于刘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
三 破折号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义的转换、递进、中断、延长等。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
其作用主要有:
1、 表示注释。
如:(61)迈进金**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 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转换。
如:(62)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54)“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
3、 表示意思的递进。
如:(63)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4、 用于标明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是果,后是因。
如:(64)他首先指出早恋并不可耻——这是一种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早恋并不可爱——早结的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
5、 表声音的延长、中断或停顿。
6、 表分项列举。
7、 用于副标题前。
● 提示 破折号与逗号都有强调的作用,前者强于后者,逗号强调前面的内容,破折号强调后面的内容。
如:(65)我,是第一个跑到终点的。(66)那就是我——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当语句容易引起误解时要用两个破折号。破折号前可用点号以示强调突出。
(67)如: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
四 省略号
省略号前后使用标点的规定是:省略号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句末标点应保留,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只是句内停顿,则句末不保留标点;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只有需要表示不跟下文连接才可以使用句尾标点。
书刊中省略号前后使用标点也易出错,例如:
(68)至今还保存在岛上的水井、碑石、各种建筑物……,这一切铁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69)“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例句(68)中省略号后逗号应去掉;(69)省略号前之逗号也应去掉。
● 特别提示当列举的各项和省略的部分共同充当某一词语的修饰限制成分时,省略部分只能用“等”或“等等”表示,不能用省略号。
如:(69)“新时期文学”以来,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评奖活动,从国家到地方评过几次?
(70)对于有志于文学的后来者们,除了继续关注文本语言风格幽默荒诞等等之外,也应该是大有启迪的啊!
省略号前后标点的使用。省略号前的句子语义表达完整可在句子末尾加句末点号,否则不加。省略号后一般不加标点,如果省略号后还有文字,为表示其不与省略号前的文字相连,可在省略号前加句末点号。
如:(71)现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却有“水分”可挤。
五 书名号
使用书名号时注意
1、 名和篇名同时出现时,只用一个书名。书名写在前面,篇名写在后面,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如:(72)《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2、 词牌名和题名同时出现时,要用书名号。前面是词牌名,后面是题名,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如:(73)《念奴娇·赤壁怀古》。
3、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用双书名号里面用单书名号。
如:(74)《新时期〈金瓶梅〉研究评述》一书已出版。
4、影视作品的名称应用书名号,但电视栏目、报社及杂志社名称不用书名号。
如:(75)“焦点访谈”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的栏目。
(76)语文报社出版的《语文报》,我们大家都爱看。
丛书名称也标书名号,“丛书”两字是否在书名号内,宜视该丛书封面上有无冠“丛书”两字而定,有“丛书”字样的,“丛书”两字放在书名号内,无“丛书”字样的放在书名号外,如《力学丛书》、《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著》丛书。
关于“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