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赵立平的主要作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赵立平的主要作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

诺贝尔奖得主里德伯格(Lederberg)提出“人是与共生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superorganism)”,人基因组和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

从细胞的角度看,人体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细胞构成的躯体,它是一个由人的细胞和共生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基因的角度看,人体内有两个“基因组”:一个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人基因组,编码大约25,000个基因,叫做“第一基因组”;另一个则是人体内多达1000多种共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叫“微生物组”,也可称为“元基因组”,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有100万以上。第二基因组的基因容量是第一基因组的至少100倍,可见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人体中,人的细胞数量仅占细胞总量的10%,而共生微生物的细胞所占比例高达90%。共生细菌大部分生活在肠道里,有大约1.5千克。这些细菌在生长活动中产生的代谢物可以进入人的血液,影响人的健康。有益菌可以产生消炎、镇痛、抗氧化的物质,还可以合成维生素、氨基酸、丁酸盐等营养成份,对人体有滋养和保护作用。有害菌则可以产生神经毒素、致癌物质和游离抗原,进入血液后能够引起儿童自闭症、老年痴呆、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各种慢性病。肠道菌群具有至少1000多种细菌,携带着大量的基因。这就意味着,人体内其实有两个基因组在影响人的健康,一个是先天遗传来的人的基因组,带有约2万多个基因,另一个是后天进入人体但终身与人相伴的所有共生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组”,带有至少上百万个基因,相当于人的第二个基因组。引

结构失调的肠道菌群可能是诱发慢性病的重要因素,这个观点叫“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该学说由赵立平教授在2010年正式提出。赵教授研究组的工作表明,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饮食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菌群结构。长期食用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可以造成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增加进入血液的毒素的量,诱发慢性炎症,从而导致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以《Whole-body systems approaches for gut microbiota-targeted,preventive healthcare》为名发表在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和《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The ISME Journal)上。

关于“赵立平的主要作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