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自然博物馆有哪些展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自然博物馆有哪些展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厅、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厅)、植物陈列(绿色家园厅)、动物陈列(动物—人类的朋友厅,动物的奥秘厅)、人类陈列(人之由来厅)。这四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778.html
馆内还设有几个专题展馆,如“人体真奇妙”、“水生生物馆”、“恐龙世界”等,以及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新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探索角。同时,本馆每年都会推出若干个临时性展览各种临时性专题展览,影响较大的包括“优生优育”、“人与生物圈”、“香港自然风光”、“人体真奇妙”以及连续12年推出的“动物生肖”展览等,其中青春期教育展览“男孩女孩”展览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 奖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创意” 奖。目前博物馆常年还保持1—2个优秀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近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业展览曾多次走出国门,如“中国恐龙展”曾先后在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瑞典、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出。从1977年开始,还先后引进过“澳大利亚特有动物”、法国“性的自然史”、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鲸的故事”等展览,1997年还与香港海洋公园联合举办过“白鳍豚” 展览。
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
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本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并以丰富的化石供观众欣赏和分辨,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瓮安动物群,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
古无脊椎动物展厅
古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门类。硕大的鸮头贝矗立在本展厅门口,象征着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历史。展厅展示了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繁荣景象,详尽讲述了古无脊椎动物兴盛衰亡的发展历史。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辽宁西部的带毛恐龙化石都会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
动物基本陈列包括:序(生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等6个主题单元。
昆虫世界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庞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已知昆虫100多万种,它们的分布极为广泛,种群数量十分惊人。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它们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昆虫世界》从“什么是昆虫”、“昆虫与环境”、“昆虫的特化”、“昆虫的一生”、“昆虫的行为”、“昆虫与人类”几个方面展现了多彩多姿的昆虫世界。
动物之美展厅
“动物之美——贝林捐赠世界动物标本展”以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世界各地的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新奇的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北美洲、欧亚大陆等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动物之美。 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狂野奔放的非洲原野、深邃迷离的北美洲丛林以及自然野性的欧亚大陆北部冰雪世界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41.html。展览采用了超薄渐变式和卷动式展箱,在文字上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中英文双语说明。该展览通过把握空间、色彩和造型等设计要素,利用自然还原、艺术概括、互动启发等现代展示手法,充分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具地域特点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展示思路。展览在10余种互动式展示项目中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展示手法,特别是各种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加强了展览的科技含量,丰富了展示手段并增加了观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如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能在空中飞舞的蝴蝶、用三维技术制作的动物声音世界、动物脚印的认知、动物毛皮的触摸……这些都能让观众在参与中感受动物王国,在欢乐中亲近动物世界。
肯尼斯·贝林(Kenneth E. Behring),世界轮椅基金会创始人、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1928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幼年家境贫寒,但凭借坚韧不拔的努力,从汽车行业白手起家,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和投资家。贝林先生是一位有爱心的慈善家,他于2000年成立了世界轮椅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全世界弱势群体的生活,为其慈善事业翻开了新篇章。贝林先生在世界各地收集和制作了很多动物标本,并在年事已高之时决定将众多动物标本无偿捐赠给北京自然博物馆进行收藏和展示,这些制作工艺先进、形象逼真的野生动物标本,在逼真的生境背景的衬托下必将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深深的共鸣。
古爬行动物厅
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多媒体电脑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变良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
古哺乳动物厅
哺乳动物是由拟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由于其特有的恒温优势以及中生代湿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哺乳动物得以复苏和大发展。该展厅馆分别详细介绍了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 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它是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可以欣赏到庞大的象类家族,包括赫赫有名的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和铲齿象。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标本:目前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
恐龙公园厅
“恐龙公园”以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时间顺序栩栩如生地复原了恐龙时代的面貌:活灵活现的蜀龙动物群,恐龙世界中弱肉强食的血腥场面,神秘莫测的侏罗纪大峡谷,恐龙时代海洋的繁荣景象,1.26亿年前的热河生物群…… 观众可登高俯瞰“恐龙世界”全貌,可穿越瀑布感受水帘洞奇景,也可驻足小型影视厅观赏精彩的恐龙科教片。
植物世界厅
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世界》大型植物专题展览于2007年7月向公众推出。展览面积800余平方米,内容涵盖陆地植物演化、植物功能和现代植物景观三大主题,从史前灭绝的植物类群到今天多姿多彩的植物,从植物的微观结构到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宏观景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植物的魅力。展览运用了声、光、电和多媒体等技术,以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将植物学知识巧妙融合在景观、动画、科学实验和游戏中。实现科学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完全统一,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欣赏植物、认识植物的精彩世界。 植物演化部分是以早期陆地植物起源为起点,以陆地植物演化过程为主线,整体复原已经灭绝的多种植物类型,展示了早期陆地植物刚刚开始登上陆地的景观,繁盛的蕨类植物景观,裸子植物景观和早期的被子植物景观,展示着史前植物的神奇之美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798.html。 植物景观部分是以现代的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为基础,采用背景画与前景植物相结合的手法,真实展现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六种典型植物景观:荒漠、典型草原、典型湿地、山地、热带雨林以及红树林植物景观,营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现代植物世界。 植物功能部分是一个充满动感、充满活力、充满趣味性的展示空间。分别针对植物的生长运动,运输系统,光合作用,开花传粉,种子散播和生存策略等内容,通过模型、标本、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描述,巧妙地回答了植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如何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有序运转,如何实现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一致,如何适应其周围的环境,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等等有趣的科学问题。
探索角
“探索角”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吸收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建立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宗旨是打破博物馆的传统式展示,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探索。 在这里,各项活动都鼓励观众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往往比单独的视觉或听觉得到的信息记忆更深刻。
“探索角”分为几大活动区,都向观众免费开放。在“报告阅读区”里,观众可以自由阅读科普书籍,还可以尽情上网检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儿童区”主要针对3-7岁的小朋友,他们在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他们在自然博物馆中的所见所闻。在“试验活动”区里定期组织专题实验;观众还可以利用显微镜自由观察微观世界。此外,“探索角”提供了各种生物学模型供观众自行拼装,还展示着美轮美奂的动物标本与知识牌,更为整个“探索角”增添了无穷乐趣。 在这里,注重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和培养兴趣。
动物的奥秘厅
《动物的奥秘》基本陈列是一个崭新的精品展览,展览内容精练、准确,讲究学术性,展品制作精益求精,具有可视性、娱乐性、可参与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和时代感。 《动物的奥秘》基本陈列展示内容新颖、功能完善、面貌一新,具体体现在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上,许多内容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也有新的突破,采用了后现代语言和波谱式手法,给内容主题更好的烘托,使科学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结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动物的奥秘》完全摈弃了过去沿袭动物分类模式的作法,而是抓住了动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生存环境的巧妙适应,从而成功地展现了动物生存和繁衍的主题,通过培养观众对动物奥秘的探求的浓厚兴趣,达到提高保护动物的自觉意识、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88.html
《动物的奥秘》所展示的动物科学知识非常全面,不仅讲述了各种典型栖息地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动物的休眠、迁移等主动适应环境的行为,而且包括动物的日常行为、动物之间的关系、动物的运动、感觉、觅食、防御、繁衍等方面的内容。在所展示的知识中还特别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大量有趣的动物知识在展览中随处可见。 展览中设计了大量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其中“鸟语图”和“胭脂鱼的成长过程”等展示内容都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技术手段。触摸屏电脑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了“动物生存的奥秘”、“动物繁衍的奥秘”、“食物链”、“森林火灾后的故事”和“动物之最”等有趣的内容。 动物的运动和求偶炫耀是其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为了充分表现这一主题,展厅中通过彩色电视机播放的精彩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不仅了解到动物的各种运动形式和奇妙的求偶舞姿等科学知识,更能得到美的享受,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动物的奥秘》中的动物标本经过精心挑选,都是馆藏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是采用了先进的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新标本。展览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设计了大量的动物生态景观,逼真的极地、荒漠等景观灵活地再现了动物的各种生存环境
现在的开放的展厅包括:古代爬行动物、古代哺乳动物、世界动物展、植物世界、人体、恐龙公园、动物奥秘、鲸鱼的密码(收费)以及3D影院和探索角,3D过年的时候新增加了影片,探索角周末会举办些儿童活动。
恐龙时代是什么样的
渤海鸟化石。供图
近日,考古学家在禄丰市金山镇大荒田村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度超过70%的8米长恐龙化石。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的传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海鲁博士也因此重返“恐龙化石之乡”。
作为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是一把珍贵的“钥匙”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563.html。在云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地质时代的地层皆有。“从寒武纪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到泥盆纪的曲靖古鱼、三叠纪的罗平生物群,再到侏罗纪的禄丰恐龙,人类祖先腊玛古猿,第四纪的元谋猿人,云南的古生物化石保存时间线完整、种类多、规模大、多样性丰富。”尤海鲁认为,云南是研究古生物的宝库和天堂。“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无一不在启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了解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基础。理解了地球生命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待现在,把握未来。”
澄江化石地
见证5.18亿年前生命的演化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的这一天,澄江市九村镇龙潭村委会路溪勺村村民苏萍刚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到家就得知了这个消息。路溪勺村位于帽天山脚下,这里特别的地层不仅埋藏着距今5.18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还蕴含着丰富的磷矿资源。在没有进行化石地保护前,村民只需将土地出租给矿场开采,就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
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找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这一锤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的大门。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680.html
据介绍,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3处的化石类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澄江化石地众多的地质证据代表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是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记录之一”。
“侯先光发现化石后,到村里找人帮忙采集,那一年我刚刚20岁。”面朝岩层背朝天,许多“挖石工”受不了这份辛苦,纷纷辞工,只有苏萍坚持了下来。“地层里不断有各种各样的虫子被挖出来,专家们就在地里教我辨别。”因为认真严谨的工作,她还被陈均远教授安排到工作室配合化石的修复。
目前,澄江化石地发现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分属20个门类、280余种,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在苏萍等人的守护下,澄江化石种类仍在不断地被发现、补充。“磷矿有价,化石无价。澄江化石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保护好它,让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苏萍说。
距离帽天山不远处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馆长陈泰敏自豪地向参观人员介绍着镇馆之宝——凤姣昆明鱼。“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澄江化石地无可比拟,在这里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人类终极哲学命题或将从这条化石鱼身上得到解答。”
罗平生物群
重现2.44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 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713.html
在罗平县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的一处分岔路口,一侧的山是上石坎罗平生物群地层剖面,另一侧的则是响动坡罗平生物群地层剖面,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就建在两座大山相间的谷地里,火热施工的场面激得漫天尘土飞扬。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级研究院张启跃和地质调查项目组在野外调查时,在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罗平生物群化石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保存完整,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多样性最丰富、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张启跃介绍,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8个门类、40属、113种(包括55新种)。来源:https://www.yz66.net/cshi/202501-3062.html
云南龙鱼、节肢动物瘤点云南圆蟹等足目节肢动物白氏原双节虫、罗平云南海胆、罗平中华千足虫……随着埋藏在罗平生物群的化石逐一被发掘、命名,这里拼凑出了一张属于2.44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宏图”,用无声却鲜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三叠纪的罗平故事。
罗平生物群可以回答什么问题?“这里对生态学、埋藏学、古地理、古气候及油气地质学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包括揭示三叠纪时期罗平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以及现在这里峰丛盆洼地形形成的原因等。”张启跃对罗平生物群“答卷” 探索 充满了热情。
2009年至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先后开展了3次化石保护性开采工作,发掘所留的采场构成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景观。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就地取材”砌起的石阶,每走几步就能发现嵌在岩层里的化石。上到“一号采场”,成片碳酸盐岩层夹杂着化石,形成的景观蔚为壮观。64岁的大洼子村委会九光村村民方勤林在这里守护了12年,“以前我们挖到有鱼在上面的石头,都不知道是什么,用来建房子觉得美观。现在知道了它们叫做化石,具有很高的价值。”
多年来,在宣传与科普下,方勤林和村里的许多人渐渐懂得罗平生物群的重要性,他们加入化石保护的协会,成为这里的“守护者”。“每天要巡山几次,发现了新的化石就要及时上报。”方勤林的日常生活和化石融在了一起。
禄丰恐龙谷
让侏罗纪时代“活”过来
“恐龙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它们了?”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恐龙谷里,参观的小朋友不时询问着大人。这一问题,恐龙化石研究者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中国恐龙原乡”禄丰成为了最理想的探寻地。
大洼村距离禄丰市区仅十多分钟的车程。这里四周大山纵横交错,原地保存有两个恐龙化石展示厅:一号展示厅内存放着许氏禄丰龙,方正的土坑里,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匍匐”于地上;二号展厅存放的是巨型禄丰龙,化石保存度只有50%,但其原始、真实的侧卧埋藏姿态,再现了1.9亿年前的死亡场景。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742.html
“1938年,卞美年发现禄丰恐龙化石后,杨钟健教授在抗战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掘、修理和研究,其中便有我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也就是后来的‘许氏禄丰龙’。”禄丰市自然资源局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涛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跟古生物化石打交道,几乎参与了云南所有重大的恐龙化石发现,参与挖掘了包括巨型禄丰龙和阿纳川街龙等上百条恐龙。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3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禄丰龙骨架复原图,这枚邮票也是世界上发行的第一枚恐龙邮票。之后,禄丰相继出土新洼金山龙、禄丰盘古盗龙、程氏星宿龙和孙氏彝州龙等恐龙化石,“中国恐龙原乡”的名号就此传开。自杨钟健1941年命名许氏禄丰龙至今,在禄丰及其周边地区已命名的恐龙有25种。“禄丰地区富集恐龙骨骼化石,更重要的是还产出了恐龙胚胎、恐龙遗迹化石、鳄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和早期哺乳动物等化石,对研究恐龙、鳄类、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王涛介绍。来源:https://yz66.net/xwzx/202501-1645.html
为了让恐龙化石更好地实现科普价值,禄丰世界恐龙谷应运而生。以禄丰为主,楚雄境内先后出土了百余条恐龙和70余条完整恐龙骨架。园内的主体馆向外界展示了一个1.9亿年前至1.4亿年前真实存在的“侏罗纪世界”,分布着侏罗纪早、中、晚期的恐龙化石及伴生动物群。馆内一侧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发掘时的剖面遗址,原地保存的恐龙化石大约有30多具。
元谋古人类化石
中国人类的起源定义因此而变
搭乘复兴号自昆明站出发,一个半小时便能到达元谋西站。由此,一些闲余时间较多的人有了另一个“菜市场”: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一年四季果蔬飘香,番茄、洋葱、牛蒡、甜玉米、葡萄、青枣等绿色食品在这片热土上“野蛮”生长,品质优良,备受喜爱,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适应果蔬种植的环境和气候,同时也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和繁衍。”元谋人博物馆负责人段梅认为,元谋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仅孕育出极具竞争力的冬早蔬菜,也是产生和保存170万年前“元谋人”化石的客观条件。
1965年5月1日,原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等在元谋盆地大那乌村作地质调查时,发现两枚牙齿化石,这两枚化石呈浅灰白色,经研究认为同属一个成年男性上内侧门齿石化,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
自此,中国人类的起源定义因“元谋人”而改变。“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 历史 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了云南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和核心地区,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段梅介绍,“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 历史 的开篇被写入中国 历史 教科书的首页。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648.html
循着“元谋人”而来的游客源源不断,元谋人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其中外宾约3000人次。“有的游客会问,到元谋来,就是看这两枚牙齿化石吗?”段梅对此解释,“实际上,元谋出土的化石和文物是一个完整的生存链条,生物的进化链环环相扣,1.5亿年前的恐龙、800万年至6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3个不同时代出土的大量遗址、遗物和遗存使元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原始 社会 博物馆。”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44.html
为了充分展示元谋在人类起源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认识人类自身起源与进化的艰辛历程,元谋人博物馆以元谋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古生物化石和其他文物标本为主线,常设了元谋古猿和元谋人及其文化、元谋古猿、元谋人生活场景生态复原、元谋史前文化旧石器、元谋新石器时代暨大墩子文化、元谋恐龙化石展示等7个基本陈设展示厅。目前,馆内收藏展示近4000余件各类珍贵化石标本。展出各类标本、模型1200多件,珍贵文物有完整的元谋古猿下颌骨、元代青花绳纹火葬罐等。
“自全面完成布展工作并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化石和文物进行保护。但是,在这里,我们没有采用任何的化学手段去保存,化石至今没有出现腐蚀腐烂的情况,完全得益于元谋的气候。”段梅说。
恐龙时代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鸟类的出现则代表了脊椎动物演化的又一个重要事件。1861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晚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认为是最古老的鸟类代表;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辽宁发现的“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化石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羽毛的起源、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652.html。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产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蜒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它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迁移和演变,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说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的。英国约克大学科学家称,在未来一个世纪内全球气候转暖将导致“恐龙时代”的再现!由于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将达到恐龙时代的气候温度,到那时地球至少有一半的物种都将灭亡!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克里斯·托马斯在每年度召开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上的指出,“在未来百年内,不仅二氧化碳指数达到2400万年以来最高记录,而且全球平均气温将达到1000万年来的最高温度。地球很有可能已濒临大灭绝的边缘。”据了解,科学家们预言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增长2-6摄氏度。其主要原因是用于运输和动力的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至大气中造成的。托马斯说,“如果这个十分偏激的气候预言成为现实,地球将重返恐龙时代的气候,这是地球生物数百万年以来未曾遭遇的生存环境。因此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完全顺应这种气候。”在未来一个世纪,地球10-99%物种面临着进化史上的最后生存阶段,这将导致地球50%物种彻底消失。托马斯称通过气候模型预测的科学观测报告显示,地球上80%物种已变迁其传统的生存范围以适应改变的气候状态。这与全球转暖有些非常高的相互关系。不仅是爬行动物、鸟类和昆虫出现生存环境变迁,植被生态也出现这一现象。比如:气候变化引起的真菌泛滥繁殖现已导致地球百分之一的两栖物种消失。托马斯指出,不仅许多物种寻找不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同时还得面对迫使它们离开自己的领地的那些入侵物种。随着气候转暖,地球许多物种不仅出现灭绝现象,还将形成前所未有的物种大混合,物种的多样化将逐渐消失。这种变化要比物种的进化速度更快。100年的时间对于地质年代而言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关于“自然博物馆有哪些展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