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极地地区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极地地区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极地地区--南极

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档案室

由于南极大陆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因而,冰川学家在研究南极大陆冰盖的年龄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时,采用了钻取冰岩芯样品的方法来测定冰川的年龄和形成过程。他们发现,从冰川的冰岩芯样品中,不仅能测定冰川的年龄及其形成过程,还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相应年代的二氧化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开辟了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新的道路。

记载表明,从南极大陆冰盖获取的冰岩芯样品,至今已超过2 000米,获得了15万年以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

怎样从冰岩芯中获取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呢?

首先,谈谈怎样获取冰龄的资料。南极大陆冰盖是由积雪本身的重量长年挤压而成,称作重力冰。在南极地区,由于气温低,积雪不融化,每年的积雪形成一层层沉积物,年覆一年,从底部至上逐渐形成一层层的冰层,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气温低,雪粒细而紧密;夏季气温高,雪粒粗而疏松;因而,冬夏季积雪形成的冰层之间具有显著的层理结构差异,宛如树干的年轮一样,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只可辨认约90米厚的冰层,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积。

要测定100米以上深度的冰层年龄,必须采用氧同位素方法。来源:https://www.wanghongming.com/bkjj/202412-43.html

所谓氧的同位素,即同属氧元素(O)但具有不同质量数的氧原子,如160,170和180就是氧的三种同位素。氧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就是它的质量数,显然,180的质量大于160。180不易蒸发,160易蒸发。因而,在夏天高温时,水中所含160减少,故180/160的值增加;冬天低温时,180/160的值减小。据此,测定冰岩芯中各冰层的180/160值的变化,即可确定冰层的年龄,其比值的每一起伏为一年。

有了冰层的冰龄资料,再进一步确定各冰龄的气温和降水,便有了历史气候的最基本资料了。

原则上,可以根据各年冰层厚度来确定当年降水量。其条件是,必须选取风速很小地区的冰岩芯资料才能排除风吹雪的影响。如在南极内陆区域,由于风速小,冰芯资料最理想。

用冰岩芯提取古代气温资料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实际测定一组现代南极冰盖上某点的气温以及相应时间降雪中180/160的值,得到南极地区气温与180/160值关系的曲线;之后,把过去某一年冰层中180/160值与上述曲线比较,即可知道当年的气温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bkjj/202412-105.html

原苏联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南极东方站0~2 038米的冰岩芯样,从中提取了15万年以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资料。获取古环境资料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大气化学成分而定。

二氧化碳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早为世界关注。因此,获取二氧化碳历史资料的问题首先得以提到日程。

在南极地区降雪堆积并挤压成冰层的过程中,总会保留下冰间空穴,保存着当年的空气。在分析冰岩芯样品时,分析冰芯中滞留氧泡的大气化学成分,即可测得其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了上述测定冰龄的前提,二氧化碳的历史演变资料即可得到。

依照同样方法,还可分析得到诸如甲烷、氮等气体的历史资料。

从冰岩芯样品中还可分析其他各种元素成分的历史资料,如硫,砷,氟,钾……这些都是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同钻取冰岩芯样品分析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的思路一样,从南极地区的湖底沉积中钻取岩芯,也可得到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历史资料。

南极自然环境来源:https://www.wzwxpx.com/zhishi/202412-68.html

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为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 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2倍,为世界第五大陆。

南极洲四周围绕着多风暴且易结冰的南大洋,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积约3 800万平方千米,为方便研究,被称为世界第五大洋。

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峡。距离澳大利亚约有3 500千米;距离非洲约有4 000千米;与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 000千米来源:https://www.wzwxpx.com/cshi/202501-229.html

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 350米。横贯南极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

南极洲有藏量丰富的矿物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220多种,包括煤、铁、铜、铅、锌、铝、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还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钍、钚和铀等稀有矿藏。据科学家估计,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蕴藏着150亿桶的石油和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南极洲煤的蕴藏量大约有5 000亿吨。在东南极洲的维多利亚地以南煤的蕴藏量极为丰富,煤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

在南极大陆的岩石或陡坡上惟一发现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们面北朝着太阳生长。生物学家在大陆的边缘及附近的岛屿,已经发现约400种不同的苔藓植物。在南极洲最温暖的南设得兰群岛以外和南极半岛的北部,也发现了两种粉红色的显花植物。在夏天解冻的池塘里,还发现了200种淡水藻类。在雪地上也有藻类生长。

南极地区的动物主要有鲸、海豹和企鹅。它们从陆地周围的海水中觅取食物。在20世纪50年代,南极海域的捕鲸量曾达到世界捕鲸量的70%左右。所捕获的最大蓝鲸,身长37.8米,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南极海域生产名贵毛皮的海豹惨遭捕杀,现有6种海豹。生活在南极地区的企鹅有4种,即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和帽带企鹅。帽带企鹅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半岛。帝企鹅体型最大,高约122厘米,重达41千克;阿德利企鹅是南极洲最常见的鸟类,高约48厘米,重约5千克。南极洲的许多岛上也有其他种类的鸟,包括雪鸟、信天翁、海鸥、贼鸥和燕鸥。南极洲还有一些不会飞的昆虫。在南极点的483千米范围内发现有粉红色的小虫生长。南极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壳动物丰富,其中磷虾的蕴藏量就有10亿~50亿吨。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每年捕获1亿~1.5亿吨,不会影响南大洋的生态平衡。

南极大陆的98%被冰雪覆盖着。经过科学家多年的测量计算,南极冰盖的总体积为2 800万立方千米,平均厚度为2 000米,最大厚度为4 800米。最厚的冰盖位于东南极洲的澳大利亚凯西站以东510千米处。南极大陆常年被冰雪覆盖着,使得南极大陆,特别是东南极洲形成一个穹状的高原,平均高度为2 350米,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亚洲大陆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计这巨大的冰盖,南极大陆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极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洲有众多的冰川。其中,兰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这条冰川充填在一条长400千米、宽64千米、最大深度为2 500米的巨大断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南极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罗斯冰架临海的罗斯冰障长达900千米。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极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据专家测定,冰障在不断地移动,罗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动3米,最快达4米。在南极大陆的毛德皇后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千米,宽度达50多千米,高度20~30米。由于海冰从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极大陆面积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学家测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上,夏季南极大陆的直径为3 600千米,而冬季可达5 400千米。

移动的岛屿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冰山,其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分裂出来,成为南极海域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18 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长几百米,高出海面几十米。大的冰山长度达到170千米。有的台状冰山高出水面达到450米。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千米,宽96千米。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还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像1987年10月初,罗斯冰架断裂出一座冰山,长140千米,宽约40千米,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积达到6 400平方千米。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

南大洋飘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尤其是在大雾迷漫、能见度很差的天气,或者是夜航期间,船只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现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只,配备了雷达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因而减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险。

白色的沙漠

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

不同于撒哈拉大沙漠高温少雨的典型热带沙漠气候,南极大陆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南极大陆由于覆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

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降下来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大陆实际上看不见降雨。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作白色的沙漠。

极度的干燥,使各国科学站对防火视为性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他们知道,干燥,加上风大,哪怕有一点点小火星,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东部濒临纽康姆湾的凯西站,就曾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火灾,各国科学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间隔,对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各栋房屋之间都保持相当距离,贮存燃料的油库特意建在距离站区很远的海滨高地,这都是预防火灾的措施。此外,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站——长城站,室内的天花板、四面的墙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内地板、房门和地毯也经过防火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杜绝火灾事故。有“南极第一城”之称的美国麦克默多基地对防止火灾也很重视,不仅对每个新来乍到的人反复进行防火教育,基地还有一支专职的消防队,所有的电话机上都标有火警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

南极的各国科学站如此重视防止火灾,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大风的天气会容易酿成火灾,而且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又缺乏水源,一旦着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灾难。

杀人风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被称作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但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来源:https://wzwxpx.com/zhishi/202412-50.html

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在南极的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组同行,并给每人一个登山包,里面装高频电话、食品、鸭绒睡袋、海绵垫、铁铲等物品,以维持个人的生存。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边备有食品、饮料、燃料、通讯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时又赶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进避难所。避难所的门是不上锁的,也不分国籍,“南极人”可以进任何国家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奇寒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49°C,寒季时可达-80°C。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34°C~-20°C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40°C~-70°C之间。

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南极条约》和保护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于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1961年6月23日生效。该条约共14条,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我国于1983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1983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南极条约》的签署,对缓和有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争,促进各国在南极考察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南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又通过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通过的140余项建议措施,被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地质勘探详细资料大全

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Bill Nelson)当地时间28日表示,美国计划在204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纳尔逊称,“我们的计划是在2040年,人类可以在火星上行走。”

此外,美国正在实施“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其目标是在2025年重返月球。纳尔逊还称,美国总统拜登要求在2023年为NASA提供260亿美元的资金预算,其中最大的部分将用于“阿尔忒弥斯”计划。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太空计划”,究其原因,是因为地球的衰亡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人类遭受着越来越多自然灾害的侵袭,2019年持续数月的澳洲山火,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流行蔓延,2021年河南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再到今年汤加火山的爆发。

地球似乎越来越难以承受这庞大的人类基数,全球各地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超出了人们的意料,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外太空寻找一个栖居之所。

人类如果不能离开地球成为多行星物种,我们的后代终究会面临末日来临的一天。

如果光速仍然是恒定且不可突破的,如果我们造不出1/10光速的飞船,那么,即使去距离地球最近的可能宜居的类地行星,我们也必然要考虑在太空中完成生命延续,以及在新行星上完成生态环境改造的问题。

同时,最大的障碍其实不在于宇宙航行和星际殖民的硬 科技 进展,而在于我们人类自身。人类是植根于地球40亿年进化 历史 ,并且与地球生态环境唇齿相依的这么一个物种。我们的遗传物质、身体结构、免疫机能、大脑智能,乃至饮食、繁衍和睡眠的习惯,都和太空的环境格格不入。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能走向星辰大海,我们可能首先要对人类这个物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深度的改造,让人类真正变成一种能自由栖息于星际间的生命。

因此,上述的种种问题都启发我们思考,地球毁灭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流浪地球”不仅仅是存在于**里的场景,这也可能是我们人类命中的注定的太空之旅,因为地球的毁灭在不久之后终成事实。

克里斯托弗·梅森(Christopher E. Mason)是著名的遗传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他担任过7个NASA任务的首席研究员,他在书中提到,大约10亿年后,地球表面会变得非常热,阳光也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核聚变反应中使用很多较重的原子,太阳的亮度将提升大约10%,这将进一步推动热量激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大约30亿年后,生命将很难在地球表面生存。届时太阳的能量将使海洋沸腾,冰帽融化,中上层大气中的大量水蒸气会漂浮到太空。

这个阶段,尽管火星将突然变得温和,但生命将很难在地球表面生存。到了那时,保护地球的磁场很可能会消失,因为地球核心内的铁将不再移动。

我们自己的太阳将在大约50亿年后变成红巨星,那时,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将成为焦炭,大部分会被还原成原子。那时,地球的剩余大气层都将蒸发到太空中,变为熔岩球体,上面漂浮着密实的铁质“冰山”,它们会在2130 的熔岩中漂流。

地球被遗忘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在太阳演变的后期,一个新的太阳系将会出现。

土卫六的寒冷气候将会突然变得温和,类似于21世纪的火星(大约-73 )。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在50亿年后没有解决危机并逃离太阳系,我们可能还有几亿年甚至十亿年的时间去解决太阳系外围的问题。 但即使在外围,我们也不可能永远这样持续下去。

在大约70亿年后,火星和地球将被潮汐锁定,星球的一面将永远朝向太阳。但是,太阳将不断变大,从现在起约80亿年后将达到最大,必将吞噬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很可能还有火星)。

此后不久,太阳将会熄灭,成为一个白矮星,其质量约为目前的54%,而亮度则低得多。 这将是太阳的最后一次活跃迹象 ,如果人类那时还没有乘坐世代飞船离开太阳系,他们将不得不生活在外行星(土星和木星)及它们的卫星上,或者找到一种生活在白矮星中的方法。

所以,无论是由于突发的气候或地质灾难、战争、传染病,还是数十亿年的太阳灭亡,地球上的生命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

为了避免灭绝,我们将不得不寻找一个新的居住星球,甚至可能是一个新的太阳系。梅森教授认为,这样做是我们的道义责任。为此,他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详细科学计划,即人类500年太空基因计划。

在这一人类500年太空基因计划中,到2040年,人类基因组将得到初步设计,任何细胞都将能够被用来改造成人体中的其他细胞(通过基因和表观遗传学的调整)。

对基因组编写(而不仅仅是编辑)而言,DNA的合成成本将大大降低,对于母亲和胎儿来说,人工子宫将比活体妊娠更加安全。这些技术和生物奇迹将把人类带入一个 健康 、安全和长寿的新时代。

如果找到了供人类和超物种独立生存的第二个星球,则我们存活的概率会大大提高。然而,这只会延长我们在这个太阳系中的生存时间。一旦超越太阳系,我们长期生存的机会将会增加。

我们即将面临全球性的风险,这种风险(如小行星)不仅威胁到人类,还威胁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我们必须在50亿年内离开这个太阳系,否则所有生命都将被太阳吞噬。

人类没有理由不去为于长期生存的事业献身。要想让这个太阳系中的全部生命存活下去, 所以到2100年,人类将必须致力于这项任务,完成对基因的确定、测试、整合、保护等研究。 但在那之前,我们必须找到能够保护宇航员并确保他们可以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方法。

到2150年,我们将为太空设计人类,细胞和基因工程将变得非常普遍,基因设计项目有可能成为高中生的家庭作业,他们可以一边看着窗外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边遥望月球基地的城市灯光。

地球上的生命工程是广泛存在的,不仅存在于人类之中,还存在于其他动物之中。遗传工程使地球上的人能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来源:https://www.wzwxpx.com/cshi/202501-223.html

到2200年,我们可以改善大脑本身。 例如,在跨系统发育中比较哺乳动物时,高等哺乳动物大脑皮层(控制基本运动)的感觉线路和运动线路差异明显,差异也出现在独特的皮质脊髓束中。

具体来说,延伸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皮质脊髓轴突末梢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原始猿到猿再到人类,甚至可能影响语言的发展方式与发展时间。因此,进一步增加这一数值可能有助于发展更精细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研究所能探测到的生命的极限,然后去突破生命本身的极限。

到2400年,我们将定居新地球,我们可以在新的星球加油、吃零食、伸展双腿,将出现几代人的定向演化历程,跨越人类、真菌、细菌和行星的适应性,跨越多个系统、轨道器和飞船。

那时的我们可以飞往更远的深空,跨越我们自己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卫星,去探访外面的更多恒星,甚至有一天,我们能够 探索 其他星系的奥妙。

我们可能设计出能够在太空中生存的生物体,不仅仅是能够持续生存,而是在太空中茁壮成长。 我们还可能设计出一些能够在行星之间迁移的生物体,其能像在地球的大气层中飞行一样容易。

甚至,还会出现迁徙物种,比如有太阳能翅膀的水熊,其像星际君主一样在新定居的星球之间移动。工程化的生命,仿佛穿梭于恒星之间的新诗篇。

如果“流浪地球”是人类命中注定的旅行,只有人类能够意识到即将到来的灭绝危机,人类将作为守护者,引导进化,为长期生存做好准备。

前文所述的所有经验教训,以及为人类带来聪明才智的遗传基质,共同为科学工程提供了一个日益丰富的肥沃土壤。只有人类拥有这种能力,只有人类才能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

所以,我们应该履行最终的义务,并尽可能地延续生命——无论生命的类型、构成、母星、宇宙的年龄。

如果地球毁灭终成现实,我们又能为地球和人类做些什么来源:https://www.wanghongming.com/cshi/202501-175.html

上面所说的内容都在被誉为现实版《流浪地球》的《未来500年:迈向太空的生命工程之旅》这本书中得到展现。

这本书是NASA首席科学家梅森教授首次公开未来500年人类太空计划,是少有的将生命科学和航天 科技 相结合、基于NASA航天计划和人类基因工程、基因治疗技术结合的硬核 科技 著作。来源:https://www.wanghongming.com/bkjj/202412-10.html

这本书不仅讨论了人们已经掌握的、关于人体在太空航行时会产生的各种生物学反应和应对方案,也展望了未来更大尺度的太空旅行需要改造的人体特征,以及相应的需要掌握的生物学技术。来源:https://wzwxpx.com/bkjj/202412-55.html

这些讨论当然无法面面俱到地概括未来太空人类的所有细节,但可以为这些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提供一个科学上坚实、想象力丰满的讨论基点。因此,这本书堪称最全太空计划+人类生存指南。

“地质勘探”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地质勘探 外文名 :geological prospecting 学科 :地质学 目的 :研究地球及其成因和演化发展 分类 :物探化探勘查、地质构造勘查等 介绍,分类,方法,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分类分级,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附属档案,地质层组,安全规程,范围,规范性档案,术语和定义,野外作业规定,地质测绘,会计科目,地质勘探费用,相关数据, 介绍 “地质”,准确的应叫地质学,习惯了就叫地质。地质学是七大自然科学之一,主要是研究地球及其成因和演化发展。实际套用是非常广泛的:地震的预测、各类矿产的寻找、勘探,灾害性的滑坡,古生物的演化。凡是建筑在地面上的物体,都要事先搞清楚地下的情况。地质勘探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地质勘探 其中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依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海洋物探、井中物探等。 分类 物探化探勘查、地质构造勘查、钻探勘查、航空磁力重力勘查。 方法 主要有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地质勘探 坑、槽探 就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井、洞。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的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 钻探 是指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以鉴别和划分地表下地层,并可以沿孔深取样的一种勘探方法。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套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探手段,它可以获得深层的地质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 简称物探,它是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常用的地球物探方法有直流电勘探、交流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声波勘探、放射性勘探。 分类分级 第一条 为科学合理地对地质勘查资质进行分类分级,根据《地质勘查资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0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勘查技术人员主要包括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的专业和数量。 地质勘探 (一)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为单位在编或在册的,事业单位的与其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本年度在编或在册“单位职工花名册”一致,企业单位的与其本年度“单位职工花名册”一致。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须为全职聘用,且仅受聘于该技术人员所在资质申请单位。 (二)申请地质勘查资质时,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男性年龄不大于60周岁,女性年龄不大于55周岁。 (三)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具有省部级人事部门颁发或认可(省部级人事部门批准的厅局级人事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资格证书或批准档案。 (四)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资格证书或批准档案未填写专业名称、专业名称不明确的,以勘查技术人员的主要勘查工作经历及业绩认定。 (五)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取得多个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资格证书的,在申请地质勘查资质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个专业。 (六)同一单位申请多项资质类别时,同一专业的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可以重复计算。 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不同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的具体标准与条件见附属档案1。 第三条 勘查设备、仪器主要包括种类、数量和技术参数。 (一)规定配备的勘查设备、仪器,须出具购置发票或调拨单;允许租赁的勘查设备、仪器,应出具租赁契约等证明材料。 (二)替代规定配备的勘查设备、仪器,应出具相应的说明书等证明材料。 (三)同一单位申请多项资质类别时,同一勘查设备、仪器可以重复计算。 勘查设备、仪器不同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的具体标准与条件见附属档案2。 第四条 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质量体系认证和勘查质量等。 质量管理体系不同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的具体标准与条件见附属档案3。 第五条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同地质勘查资质类别和资质等级的具体标准与条件见附属档案4。 第六条 只申请海洋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资质的,对规定的陆地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的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和勘查设备、仪器不作要求。 只申请陆地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资质的,对规定的海洋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的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和勘查设备、仪器不作要求。 第七条 只申请地质钻探资质的,对规定的高、中级坑探技术人员和坑探设备、仪器不作要求。 只申请地质坑探资质的,对规定的高、中级钻探技术人员和钻探设备、仪器不作要求。 第八条 只申请岩矿鉴定、岩矿测试、岩土试验、选冶试验单项资质的,对规定的该单项以外高、中级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人员和地质实验测试设备、仪器不作要求。 第九条 本标准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附属档案 1.高、中级勘查技术人员条件要求 2.勘查设备、仪器条件要求 3.质量管理体系条件要求 4.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条件要求 地质层组 土体按堆积年代可分为老堆积土、一般堆积土和新近堆积土;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可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为无机土、有机土、炭质土和泥炭;按工程地质意义及土的特殊成分、状态和结构特征,又可分为崩解性土、软土、膨胀土、盐渍土、人工填土等。 地质勘探 根据土的颗粒级配、成因年代及工程地质特征,将土体分为砂类土、粘性土和特殊类土等工程地质层组。 全新统粉细砂层组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苏北废黄河故道地区,属冲积和冲海积相沉积,为褐**至灰**粉细砂,含少量泥质,饱水,不均匀系数小于50,砂层厚度10-25米,顶板埋深小于5米,受地震作用后容易产生砂基液化。 上更新统粉细砂层组 主要分布于里下河和太湖地区,以灰色、黄褐色粉细砂为主。砂层厚度3—14米,顶板埋深10—20米,多属中密至密实状态。 上更新统含砾中粗砂层组 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地区,为冲积、冲洪积相棕**中、粗砂,局部地区夹有亚粘土透镜体。层厚2—24米,顶板埋深2—24米,砂层饱水,密实,颗粒分选性差。 全新统亚砂土层组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黄泛区及沿海一带,为灰**冲积、冲洪积、冲海积相沉积。软塑状,固结压密程度较低。层厚2—10米,顶板埋深一般为0—3米。 全新统粘土、亚粘土层组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为灰**、褐**冲积、冲海积和湖积相沉积物。可塑,具高——中压缩性。层厚一般为2—7米,顶板埋深0—5米。 上更新统粘土、亚粘土层组 除沿海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外,广泛分布于各地。为冲洪积相沉积,含有铁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夹有亚砂土或粉砂薄层。稍湿至潮湿,多为可塑至硬塑状,具中——低压缩性,厚度较大,在山前岗地均出露地表,东部平原区埋深达15—30米。 安全规程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Safety regulations fo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operation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规范性档案 下列档案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档案,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定的各方使用这些档案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档案,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2.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野外作业规定 1.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行传染病种、疫情传染源,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交通状况。 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信息和预防措施应及时向野外作业从业人员交底。 2.地质勘探单位,应为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从业人员配备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为艰险地区野外地质勘探项目组配备有效的无线电通讯设备。 3.禁止单人进行野外地质勘探作业,禁止采、食不识别的野菜、野果。野外地质勘探作业人员应按约定时间和路线返回约定的营地。 4.地质勘探单位,应定期为野外地质勘探从业人员进行体检。野外地质勘探从业人员体质应适应野外工作要求。 5.在疫源地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接种疫苗;在传染病流行区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的从业人员,应注射预防针剂。 6.野外地质勘探施工,应收集历年山洪和最高洪水水位资料,并采取防洪措施。 7.在悬崖、陡坡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清除上部浮石。进行两层或多层地质勘探作业,上下层间应有安全防护设施。2m及以上高处作业,应系安全带。 8.地质勘探设备、材料、工具、仪表和安全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 9.野外地质勘探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电缆应架空架设,电缆经过通道、设备处应增加防护套。 野外地质勘探电器设备及其启动开关应安装在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处。 电器设备熔断丝规格应与设备功率相匹配,禁止使用铁、铝等其它金属丝代替熔断丝。 10.野外电、气焊作业,电、气焊工作点与易燃、易爆物品10m以上。 11.野外地质勘探高架设备应设定避雷装置。雷雨天气,禁止在树木下、山顶避雨。 12.可能危及作业人员或他人人身安全的野外地质勘探作业,应设定安全标志。 13.地质勘探爆破作业,应遵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14.地质勘探野外工作车辆,应具有良好越野性能,并在野外作业出队前进行车辆性能检测。野外工作车辆驾驶员,应具有10万公里以上安全行车经历。 15.野外营地选择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借住民房应进行消毒处理,并检查房屋周边环境、基础和结构。 b 野外营地应选择地面干燥、地势平坦、水源无污染背风场地。 c 挖掘锅灶或者设立厨房,应在营地下风侧,并距营地大于5m。 d 营地,应设排水沟,悬挂明显标志。 e 在林区、草原建造营地,应开辟防火道。 16.山区(雪地)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每日出发前,应了解气候、行进路线、路况、作业区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情况。 b 在大于30°的陡坡或者垂直的悬崖峭壁上作业,应使用保险绳、安全带。 c 山区(雪地)作业,两人间距离应不超出视线。 d 冰川、雪地作业,作业人员应成对联结,彼此间距应不小于15m。 e 在雪崩危险带作业,每个行进小组应保持5人以内。 f 在雪线以上高原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作业,气温低于-30℃时应有防冻措施或者停止作业。 17.林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在林区作业,应随时确定自己位置,与其他作业人员保持联系。 b 在林区作业,生火时应有专人看守,禁止留下未熄灭的火堆。 c 在森林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作业,应遵守禁区防火规定。 d 林区出现火灾预兆时,应迅速撤离来源:https://wzwxpx.com/xwzx/202412-93.html。林区发生火灾时,作业人员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或者开辟不少于5m的防火线。 18.沙漠、荒漠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作业人员应合理饮水。禁止未经检验饮用新发现水源水和未经消毒处理水。 b 发生沙尘暴时,作业人员应聚集在背风处坐下,蒙头,戴护目镜或者把头低到膝部。 19.高原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初入高原者,应逐级登高,减小劳动强度,逐步适应高原环境。高原作业,严禁饮酒。 b 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应配备氧气袋(瓶)、防寒用品用具来源:https://wzwxpx.com/cshi/202501-192.html。 c 人均每日饮用水量,应不少于3.5L。 20.沼泽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在沼泽地区作业,应佩戴黑绢网、皮手套,扎紧袖口和裤脚。 b 在沼泽地行走,应随身携带探测棒来源:https://wzwxpx.com/xwzx/202412-90.html。 c 植物覆盖的沼泽地段、浮动草地、沼泽深坑地段,应绕道通行,标识已知危险区。 d 在沼泽地区作业,应配备救生用品、用具。 21.水系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水上地质勘探作业,应配备水上救生器具。 b 每天应对船和水上救生装备进行检查。 c 徒步涉水河流,水深应小于0.7m,流速小于3m/s,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2.岩溶发育地区及旧矿、老窿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调查、进入旧矿老井、老窿、竖井、探井、探槽,应预先了解有关情况,采取通风措施,并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 b 在垂直、陡斜的旧井壁上取样,应设定绞车升降作业台或者吊桶。 c 洞穴调查作业,洞口应预留人员,进洞人员应采取安全措施。 23.特种矿产地区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a 在放射性异常地区作业,应进行辐射强度和铀、镭、钍、氡浓度检测,采取防护措施。 b放射性异常矿体露头取样,应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尽量减少取样作业时间。井下作业应佩戴个人剂量计,限额作业时间。 c 放射性标本、样品应及时放入矿样袋,按规定地点存放、处理。 d 气体矿产取样,应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 e 地下高温热水取样,应采取防护措施。 地质测绘 1.高标观测仪器应架设平稳,各类拉绳及附属安全设施应拴结到位,操作员应站于安全、可靠处作业。 2.地下管线测量,应了解管线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管井下测量,应设专人指挥。 3.公路沿线测量,应设立明显标志,派专人指挥。 4.铁路沿线测量,应与铁道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设立瞭望哨岗。 5.登高观测作业,应检查攀登工具、安全带和观测工具,并保持完好。 6.建筑物测量,应了解建筑物结构坚固程度及周围情况,尽量避免在建筑物顶边缘作业。 7.露天矿区、坑道、高山陡坡和险峻地区测量作业,司尺人员应先勘明安全情况,后进行测量作业。 8.电网密集地区测量作业,应避开变压器、高压输电线等危险区,并禁止使用金属标尺。 9.雷雨临近或五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测量作业。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 会计科目 地质勘探费用 该科目是用于核算在进行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所发生的探矿权使用费、地质调查、物理化学勘探各项支出和非成功探井等支出。 企业地质勘探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应先在“地质勘探支出”科目归集;期末根据股份公司有关地质勘探费用化的政策,将探矿权使用费、地质调查、物化探支出、勘探综合研究及储量评估项目支出、物理化学勘探各项支出,将干井成本转入本科目核销,借记本科目,贷记“地质勘探支出”科目。 探井支出是指为查明地层及油(气)藏情况所钻的井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地层探井、详探井和地浅井等支出。 探井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借记“地质勘探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探井完工后,根据地质结论分别处理: (一)对未获得探明储量的探井,为失败井(干井),按实际成本费用化,借记本科目,贷记“地质勘探支出”科目; (二)对获得探明储量的探井,即成功井,应划分为有效井段及无效井段。有效井段是指主力油气产层段以上部分,具有工业油气产能,可形成探明可采储量。按有效井段实际发生的成本,借记“井及相关设施”科目,贷记“地质勘探支出”科目;无效井段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地质勘探支出”科目。 (三)完钻的探井一年内没有地质结论,且一段时间内不再进行评价和实施新方案的探井,应借记本科目,贷记“地质勘探支出”科目。 项目完工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地质勘探支出”科目。 期末应将本科目转入当期损益,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本科目来源:https://wzwxpx.com/cshi/202501-188.html。 该科目期末应无余额。 相关数据 2015年10月21日, 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地质勘查投入1145亿元,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49处。油气勘查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首次探明地质储量1068亿立方米。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6亿吨、天然气9438亿立方米,45种主要矿产中有36种矿产的查明资源储量增长。其中,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增长2.0%,天然气增长6.5%,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增长3.2%,铁矿增长5.6%,铜矿增长6.3%,铝土矿增长3.2%,金矿增长9.4%。截至2014年年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域地质修测面积分别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1.7%和61.7%。首次实现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

关于“关于极地地区的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