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46亿年来地球气候如何在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46亿年来地球气候如何在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球最显而易见的「变」谁都可以感觉到,赵丰说,它就是有热有冷的气候。环绕我们的海洋和洋流是影响气候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北半球两大洋流黑潮、墨西哥湾流影响了大地区的天气。赵丰举例,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欧洲大陆纬度相差不多,但前者冷到难以住人、后者却能孕育出昌明文化,正因为墨西哥湾流经过北大西洋,让欧洲比西伯利亚温暖许多。

我们熟知的太平洋区的「台风」(typhoon)就是短时间、小地区内气候的强烈变化。赵丰说,台风在美洲叫「飓风」(hurricane),在印度洋叫「气旋」(cyclone),随著发生地而有不同的名称,2008年5月造成缅甸重灾的Nargis就是一个「超强气旋」。地球上台风最多的地区在西太平洋到东亚一带,但赵丰认为,台湾就是靠著台风的强降雨带来主要用水,他开玩笑说「千万不要想办法消灭台风,拜托。」

以长时间气候来看,由其他行星影响,造成的天文「米兰克维兹循环」(Milankovich cycles)可以解释,为什麼地球有冰河期、也有和现在一样较高温度的「间冰期」的大型变化。这些几万年的冰河期循环,也让我们的海平面升降幅度达到上百多公尺,是原始人类迁徙的一大决定因素。赵丰指出,在人类文化历史的短短时期里,又有大暖期、小冰河期等变动,影响人类生活。

温室发烧 地球生病了

全球暖化是近年来的重大议题。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也让海平面上升。近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赵丰把它比喻成发烧时体温升高0.5度,「0.5度」、「0.3公分」看起来没什麼,「但就代表你(地球)生病了。」赵丰说,比起中古世纪,现今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加了许多,估计连带让气温上升了摄氏2度左右!

四亿年前 一天22小时

另一个地球有趣的「变」是自转速度。其实地球自转一圈不是刚好24小时,而是稍快或稍慢一点点。长期而言,因为地球表面海底凹凸不平,潮汐移动时产生「潮汐摩擦力」,减慢地球自转,於是每天的时间都渐渐长一点点。为确保真实世界与人类时间不会超过0.5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国际地球自转司」会公布在某些年的6月或12月最后一天加上正或负1秒的「闰秒」(leap second)。根据古化石推算,在4亿年前,1天只有22小时左右。

地球长时间的「变」还有地磁的位置和强度,赵丰表示,百年来两个磁极漂移了上千公里、磁双极强度减弱5至10%;如果考虑的时间更长,地球磁场可能已经有超过上千次的「反转」纪录。赵丰猜测,中国「山海经」里提到出没在极远北方的「烛龙」,很可能就是描述著地磁变化过程中,渐渐跟著移动的极光。

20世纪初,著名德国地质学家彭克和他的助手仔细研究了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地质资料,发现在最近大约60万年的时间内,这个地区曾经历了4次寒冷期和3次温暖期的交替。一般把冰冷期称作冰期,温暖期称作间冰期,彭克的发现就被描述为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存在4次冰期和3次介于其中的间冰期。

地质学把最近200万年时间称作第四纪,研究这段时间的地质情况的地质学家就叫第四纪地质学家,彭克即为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当时,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都把彭克的研究奉为典范,在北欧、北美和亚洲等地纷纷建立起与彭克的研究类似的具有4次冰期的第四纪气候变迁的经典模式。

那么,自然有人要问:为什么在过去60万年时间里会出现4次冰期呢?换句话说,地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在60万年时间里经历4次冷暖交替呢?而且,在这之前是否同样存在冷暖交替?在这之后呢?

有一位名叫米兰柯维奇的南斯拉夫科学家试图解答上述问题。米兰柯维奇把目光瞄准了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变化。他认为,如果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发生变化,哪怕这种变化是微小的,也会使得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气候变化。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极其敏锐的。

关于“46亿年来地球气候如何在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