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吴正宪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听后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吴正宪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听后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听后感如下:

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堂生动有趣、充满思考和启发的课。

首先,吴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了分数概念。她通过分享一个苹果的故事,让学生们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用途。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我们对分数的历史和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吴老师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分数的意义。她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基本原理,如“一个苹果可以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分数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吴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鼓励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吴老师的课堂实录充满了启发性和教育性。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们传递了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价值观。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是一堂充满智慧和启迪的课。通过她的教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分数的知识,还领略到了教育的真谛和价值。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将这些启示运用到实践中,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短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

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

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 言”,意思是――

生抢答:争辩(辩论)。

师:争辩什么呢? (板书:?)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拗口。

生2:读不太懂。

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师范读,生自发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1:你读得比较慢。

生2:停顿的地方多。

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生各自练读)

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一生读)

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又一生读)

师:有点意思了。大家读。(评议,互相启发)

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找到的)

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

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

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生一边读一边理解)

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答)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

师:看注释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重点研读

师: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故,不能决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合作学习)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生:是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说说。

生: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师:“去”就是――

生:“去”就是距离,注释中有。

师:现在,你掌握这个方法(指看注释)了。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应该说“日中时去人远”,说意思时,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错。比照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继续说。

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亮出双方的观点吗?找到了吗?齐读。

师:一大一小,请用轻重读出太阳的变化。要据理力争,反问句要读出自信。

师:另一小孩呢?(教学同上,略)

师:辩得热闹,我们分两大组辩一辩。(师根据板书用手势提示关键词)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动画,想请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吗?先自己试试。(生背课文)

五、深化理解

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课前不少同学查了相关资料。我用文言文来提问:孔子不能决,汝能决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吗?试试。

生:吾能决也。

师:从感觉难读,到能用文言文对答,为自己喝彩吧!

师:一日之中,远近一也。多简单!孔子还号称什么 “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之类的仪器,科学没这么发达,他当然不可能知道。

师:哦,你的意思是看问题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有道理。

生:可以说学无止境吧,因此才会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

师:有见地,我领教了。我真得重新考虑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

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他做到了!

师:那对于你们的同龄人“两小儿”,你怎么看?

生: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

师: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六、拓展作业

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出示练习)

你来选做: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bookstore.省略)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

评析

这堂课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文言文将有颇多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二条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实现这一条目标的一个途径。《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刘老师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最后用文言来回答,可以看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把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就要有朗朗的书声。现代白话文尚且离不开朗读,何况是学生没有一点基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只有读到了位,语感训练才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一堂课中才会有收获。据统计,这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共有22次之多,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收获不少。

第三,注重了课程资源的运用。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呢?刘老师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这样,学生豁然开朗。刘老师没有忘记语文课的特点,不像有的教师那样把语文课上成太阳知识汇报课。这是很难得的。

第四,注重了学法指导。如教“盂”时,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去猜,猜读音、猜意思。再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等。

不过,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在板书中,刘老师先设计“故”与“不能决”,再把“远”和“近”插进去,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谈感受时已经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教师如果适时把“远”和“近”板书上去更好,不一定要严格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可以随机变通。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是用课程标准去衡量一堂课。让教者与听者知道如何用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像这次评析,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的相关要求去衡量。这样,教者与听者也就会明白课到底好不好,好与不好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很多评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的评课,如讲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教态如何等。虽然这些也是评析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它们是每一堂课都应达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个性。这次评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的观点,对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启发的。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不足之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这就要求评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众,对于教者与听者也就没有好处了。(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北大的这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在总序里称自己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是“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甚至就某些书的专业程度来讲,有点自谦了。就这套讲座类书系而言,一般都有些大扣大鸣,小扣小鸣的意思。低情商说法是:系统性还是差点意思,做不到全面细致,面面俱到;高情商说法是:专题认识较为集中,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这也使得本套丛书编排体例、行文风格相差较大,有的语言较为严谨学术,有的随和浅显,还有的诘屈聱牙;有的每讲篇后附赠习题,有的是详细列举参考文献,还有的是记录课堂师生问答。

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本就是“讲稿”辑印成书,是学生根据讲课录音录下来的记录稿,故此行文相当口语化,一些语气词,插入语和个人随感在行文中比较明显,因而特别有课堂实录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有位随和的老大爷在跟你聊天,阅读起来是比较轻松的。我就特喜欢老头在课上讲什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大家有时间翻翻可以,不必认真去看,他那书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看不出个眉目。再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名气很大,里头的东西实际上没法看,说的是西方的‘没落’,实际上是‘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现在现代化还没完成呢你就谈‘后现代’呀?我们还需要‘启蒙’的时候你就去‘反启蒙’呀?”以及“教育应该是一片清净的土地,大学是打好基础的阶段,不应搞什么‘产业化’”。

但话说回来,我并不推荐对欧洲史、西方文化等缺乏相应知识背景的读者选择这本书作为入门读物,尽管它看上去较为易读。陈先生在前言中就说了:“我这门课的重点便不在于讲知识性的东西,对许多问题以及涉及的历史大事都不必从ABC讲起”,但是不少读者缺的就是ABC的内容。换句话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有若大纲,光有骨头和精神,但缺了血肉和毛发。比如说,要讲古罗马比起古希腊的文明差了很多,这只是个结论,这种对比底子是不能空的;要说在罗马在哲学方面比希腊弱,那起码得了解一些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背景,这些东西本书是没有给的,因而在阅读的时候其实需要参阅不少引申的资料。老头随口这么一提神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或者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那自然高屋建瓴,但读者还是不要含糊而过。从这方面讲,其实我推荐先去阅读赵林的《西方文化概论》,这本书就丰满了很多,是非常经典的教材;还不行,去翻翻《极简欧洲史》也可以;再不济,还有《超图解极简欧洲史》呢。

本书要将“欧洲何以成为欧洲”的问题,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东西概括说,就是“民主与自由”,这个线头从希腊时代就已经埋下,历经罗马、封建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全书都在梳理这个线索。有的章节讲得十分简明清晰,有助于厘清过于繁杂、纠结不清的疑惑,比如第四讲《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第六、七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八讲《话说“启蒙”》等——就像第八讲直接引用康德的话来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两句话就足够精辟了;同时,相较而言,古希腊文明的那一讲就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从第十一讲到第十五讲的内容,相对潦草,随意性较大,更有点贴近座谈交流了;而关于基督教对欧洲精神文明的影响太过于于简略,在这方面不如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由于是讲稿,本书出现了不少明显性的常识错误,比如说年份多几年,少几年这都常见;“禁止”误为“进行”之类的笔误也不新鲜;还有“雨果《94年》”的梗这更绕不过去了……老先生自己也在“第四次重印的四点说明”中说“武汉大学哲学系赵林先生……指出了不少‘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故此对该修改的知识性错讹加以修改。但我手上这本2019年7月第22次印刷的书依然肉眼可见不少错误,这可能需要等待第二版了。

本书其实很让人感慨的是课后师生问答的记录,看到学生的问题和老先生的回答,感觉又回到了大学课堂上。“我看你们这么年轻,我觉得非常高兴,非常兴奋,我送同学们几句话,就是趁着你的大好时光,记忆力强,体力也好的时候,要不知疲倦地学习,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老师教给你的,这是一回事,你能不能吸收,你吸收多少这是你的事情。庄子有一句话,‘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不管你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不管你是多大的学者,哪怕你是科学院院士,你不知道的东西总比你知道的东西要多得多。没有这个胸怀是不行的。”

关于“吴正宪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听后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bk/202501-1498.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bk/202501-1268.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zs/202501-1132.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bk/202501-1567.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kp/202501-1260.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bk/202501-1228.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kx/202501-1153.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kx/202501-1308.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bk/202501-1129.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kx/202501-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