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二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有关二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认识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四、教法、学法:

观察法、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五、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快乐传真)。

规则: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用动作表示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二)引入新课。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自然情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

(三)范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欣赏。

(四)自学课文。

1、自己借助拼音通读课文。

2、打记生字,并多读几遍,记下来。

3、小组学习,完成:

A、讨论:课文中讲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

B、小组齐读课文。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质疑解疑。

你还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用课件演示并加以说明:

蝌蚪——春天到来

鱼鳞——两圈为一岁(结合扩展年轮——体现降雨情况)

三叶虫——汪洋一片(三叶虫两亿年前灭绝,背壳分为三个部分,最大70厘米,生活在海里,少数在泥沙中或漂浮生活)

2、朗读指导。

(1)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小节有几句话?

(2)重点指导2、3、4小节。

比较句子,读出感情(形象、生动,朗朗上口):

a、多么像游动的“逗”。 很像游动的“逗点”。

b、鱼鳞上有一个个圈 。鱼鳞上有很多圈圈。

c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那儿曾是汪洋。

(3)理解并读好第五小节:

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

人的话要用耳朵听,大自然的语言是色、香、味、声俱全的语言,我们要怎样才读懂呢?(只有爱学习、善于仔细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用“只要 就能,假如 就 。”造句来理解最后一句话。

(4)朗读练习。

学生试读,指名读,小组读,(均加以评议)齐读。

(5)背诵课文。

(六)全课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哪。

通过补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多彩。

(七)扩展练习。

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编儿歌。

二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 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bkjj/202412-119.html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衔接迁移练习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平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二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导入:

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

2、理清文章条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1自然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标出有关词句。

(3)课文在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时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讨论明确:

(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开篇用“沉睡”“苏醒”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共有三种:“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了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2、学习第2、3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第2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2)第3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指名回答)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许多”说数量不少,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文中有许多词语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物候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现在,让我们继续跟随竺可桢,探索物候学的奥秘。

1、指名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5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2、默读第6~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3、齐读第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1)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3)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4、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说明的条理性强。,文章首先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课文又在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则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各种因素,它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最后一部分,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更大的农业丰收。,2、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采取了以下的方法: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第二,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运用优美、描写性语句和大量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例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

一、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二、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本课教学我将课标的新理论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物候现象的关注,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了以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回到文本的目的。

地理课件教学设计(5篇)

 东北三省是中国东北方向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总称。 八年级 地理东北三省的教案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教案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 方法 ,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形图、直方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 学习态度 。

 2.通过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学习和欣赏,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进一步了解。

 3.使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对雪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 总结 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东北代表性(背景音乐:大东北)。

 教师:你能说出当中描绘的大东北的样子吗?想进一步了解那里的自然地理概况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书写板书)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要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还记得吗?

 学生:根据提问回答。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将要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考查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航拍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在全国的位置?图及东北三省经纬网地图。

 提问:东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儿?利用地图你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异口同述

 选择一组同学,逐个描述东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围。要求:不可出现重复的地理事物,限时1分钟。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渤海、黄海、朝鲜、俄罗斯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中国四至点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纬度位置高,濒临渤海、黄海。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内蒙河北在身旁,朝鲜南俄罗斯北。

 纬度越高越冻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读图的能力,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填图,明确东北三省的范围和相对位置。

 注意事项:填图时,注意强调各地理事物的位置,并教会学生如何描述相对位置。

 活动二:俯瞰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分层设色地形图,将地形区名称覆盖。

 提问:俯瞰大东北,地形有何特点?你能 说说 吗?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游戏:寻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区代表的歌曲,让学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们。教师简介各个地形区的概况。

 2.动手填图

 在导学案中,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填到相应的位置,并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应的位置。

 学生分析归纳: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养,兴安长白护身旁。

 山环水绕平原广,白山黑水美名扬。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在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通过学生动手填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1.填图时要注意图中各地理事物的位置;2.对于有分界意义的地理事物,如长白山等,做简要的介绍。

 活动三:寻根东北

 教师布置任务:如果让你找一个地理事物代表东北,你会选什么?老师会选黑土地作为东北三省的代表。

 出示黑土在我国的分布图及黑土的自述(即成土的气候条件资料)。

 提问:东北三省的气候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及自学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如有困难可以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中遇到问题,可以请老师帮助。

 1.出示东北三省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图,分析东北三省气候的总体特征。

 2.区域内又有哪些差异呢?分析大连、长春、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3.通过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分布图,明确区域内的气候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教师总结:黑吉辽,好风光,大东北,好地方。

 夏季温暖冬漫长,冷湿气候季风强。

 雪期规律看温度,地形海陆也要想。

 设计意图:学生按步骤完成,即说特征──辨差异──析原因,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气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注意事项:

 简介雪期的计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终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终日期是6月14日,最初日期是9月7日,雪期就是: 12-9.7+6.14。

 由于此活动有一定难度,教师应注意指导并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东北三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间书写着东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广布、气候冷湿,林海雪原中流淌着东北人的热情和眷恋。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身游历东北的山山水水,感受东北的 文化 ,体验不一样的东北。

 六、教学 反思

 本节内容不应该是自然要素的简单介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并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本案的重点。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可以串联成一条主线的活动,通过游戏、填图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气候环节的讲述,还应该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难度,从而认识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游戏、动手填图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地图,构建?心理地图?,真正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相关并结合已有知识,了解东北三省主要的农作物。通过对农业发展状况的了解,分析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这种地位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东北平原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分析形成原因并思考解决 措施 。

 3.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及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4.通过读东北三省部分工业中心的工业结构图,说出其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类地图的判读及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东北三省农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介绍,增进学生对东北三省的了解。

 3.通过对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说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土壤之间的联系。

 (2)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特色,并从资源和交通上说出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教学难点

 (1)说出东北三省的商品粮在我国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2)通过工业结构图,说出东北三省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

 设计意图:在上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东北三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给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新课教学

 情景一:初来乍到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引入东北三省的农业。

 承转:你了解这些诱人的食物吗?东北三省的农业有何特点?我们跟着黑土大叔和甄实诚的镜头一起去一探究竟。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根据课前学习内容简单认识东北三省农业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从食物入手介绍农业,增强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思考中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情景二:农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教师提问:你知道?闯关东?吗?那时的东北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课本和学习资料的分析,简单介绍北大荒的历史。

 教师总结:形容当时的景象,人们常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闯关东的人凭着果敢和执着,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跟着镜头继续去寻找。

 设计意图:介绍?闯关东?的历史,引出东北三省农业生产历史(曾经的北大荒)。拉近距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明确北大仓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思考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分析归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广人稀,农业技术水平高。

 教师总结: 可见,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当然离不开东北三省优越的自然环境,那么东北三省的农业?明天?将如何发展呢?让我们跟着镜头继续探寻。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黑土大叔希望看到的湿地是什么样子?请根据手中资料分析回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学案材料的分析,思考湿地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师总结: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的发展,是东北三省农业明天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东北三省湿地的作用及现状,同时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承转:自然要素对农业有何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出示东北1月平均气温图、地形分布图、土壤,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思考。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对地图及的分析,总结农业与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三:工业蜕变之路

 行程一:东北三省的寻宝之旅(东北三省的资源状况分析)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的主要资源储量数据)东北的宝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地图及数据,分析东北三省资源的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东北三省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话题引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行程二: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的定位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三省主要资源和工业城市分布图)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经济,请你根据工业城市分布图,分析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探究工业城市的分布与资源、交通之间的关联。

 学生分析归纳:工业布局靠近矿产资源产地,集中分布在铁路沿线。

 教师总结: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等为主的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多项?工业之最?。目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行程三:东北现象之我见

 教师提问:(出示东北现象的资料)东北三省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么?你怎么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制约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东北三省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资源减少,环境恶化,产品结构单一,等等。

 教师总结:曾经的成绩不能成为东北发展步伐停滞下来的理由,面对资源枯竭、设备老化和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寻求发展,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行程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师生交流、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对策?并行之成文,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探寻东北三省工业未来发展的对策,这样设计可以降低难度,教师利用设置的问题和引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课堂小结:

 曾经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如今的?北大仓?是?玉米大豆产量高,商品粮基地地位高?;曾经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协调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工业发展的新路,才是关系到东北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六、课堂反思

 本节课涉及对农业和工业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因此,我选取对话的形式,串联并呈现工农业发展的历程,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通过对农业历史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运用地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读图,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互动问答、同伴互助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可通过分析材料和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堂检测

 略

 ■课后探索问题: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能为东北三省的人们提出怎样的建议?按照你的设想,大庆的工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八年级地理东北三省重要知识点

 1.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东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 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课件#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地理课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地理课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471.html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2.地理课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全球气候分布图中,准确说出温带的三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以及相应的气候特征。

 2.通过判读不同区域气温、降水统计图,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认识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从而树立区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温带三种气候的特征。

 难点:温带三种气候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欧洲西部至中国东北地区的航拍视频,并提出提问:视频中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来源:https://drill-pipe.com/zhishi/202412-24.html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找出温带的气候类型有哪几种?海陆位置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在温带沿海和内部,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活动那么各种气候又有怎么样的特征呢?

 2.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以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中各种气候的统计资料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学生展示分组分别展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降水少。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不冷夏季不热,降水比较均匀。

 教师讲解强调读图方法,总结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常年温和湿润。

 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教师活动同桌合作探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差异。

 师生总结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各地因距离海洋远近和降水多少的不同,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通常,随着降水量由多到少的变化,依次呈现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又因为该气候区南北纬度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环节三:巩固

 教师活动询问同学们:从我国新疆一路向东到东北地区,景观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景观的变化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

 教师总结从我国新疆到东北地区由于水分条件逐渐改善,所以景观呈现出由荒漠、草原到森林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 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

 

3.地理课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运用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能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成因,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难点

 通过分析影响聚落的形成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城市和乡村两张景观,提问学生“所展示的景观是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城市与乡村,进而引导到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进行读书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聚落就是人们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可以分成城市和乡村两类。

 2.城市和乡村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问题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城市是高楼大厦,乡村房屋较矮;城市道路宽且长,乡村道路窄;城市人们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农村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总结城市和乡村虽然都是聚落,但是他们在景观、建筑密度、道路以及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是有差异的。

 过渡城市和乡村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活动出示1913年迈阿密景观图和20世纪末迈阿密景观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教师过渡了解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所听到的字眼儿“农村”“牧村”“文化之城”“工业重镇”,这样的名字之后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说明了职能不同。

 教师总结不同的聚落具有不同的职能。

 过渡引导学生,聚落的功能是不同的,那么聚落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两幅,一幅是分布在高低的乡村,一幅是干旱地区分布在黄河边上的乡村,让学生进行分析,影响两个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避洪、获取水源。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平坦的地形、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过渡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紧接着出示“石家庄火车站”“硅谷”的两张照片,让学生结合及刚才分析自然原因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人文原因,包括“交通”“科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一下北京城市聚落形成的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自然:地形、水源。人文:政策、交通。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一些影响聚落形成因素的相关资料。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922.html

 四、板书设计

 

4.地理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5.地理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xwzx/202412-73.html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内容主要是大气的知识。下面是由我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一)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0、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二)

 1. 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

 2)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石灰岩)。

 3)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来源:https://drill-pipe.com/xwzx/202412-8.html

 1)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六大板块(挤压、消亡?山脉、海沟、岛弧;张裂、生长?裂谷)

 3)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5)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横断山地)

 2)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3)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4)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4.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来源:https://drill-pipe.com/xwzx/202412-26.html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有云和湿度大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

 5)大气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

 5、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6、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7、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8、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9、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10、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三)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四、教学设计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695.html

 五、教学过程

 老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热流环流,那么热力环流的过程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老师:对。(简述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最简单的一种形式,那么大气的运动有没有规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

 (1)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老师简述其过程和意义)我们知道不考虑其他因素,全球的气温是从赤道到两极是递减的。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那么我们根据热流环流的原理赤道和两极地区就存在一个环流。

 二: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单圈闭合环流

 完成书本36页的活动

 2.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球静止不动;而是不停自转?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地球不停公转?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三:三圈环流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在大气的运动过程中会形成风带和气压带,而风带和气压带是对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差异、地形高低起伏等因素的情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与极地处的对流层厚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同一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

 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3.气压带的成因

 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低压或高压,我们在前面学习热力环流的时候知道由于近地面的受热不均引起的气流上升或下沉是因为热胀冷缩,那我们现在来看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与热力环流气流的上升和下沉的原理是不是一样啊!

 学生:一样

 老师:热力原因

 老师:那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呢?

 学生:动力原因

 老师:我们知道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是低维暖气流和高维冷气流在北纬60?近地 面相 遇迫使暖气流上升,而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是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在北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都是因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老师:那么我下面来看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和冷暖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们来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由于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会带来降水,因此比较湿润,但是一个维度高,一个维度低,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气温高,而副极低低气压带气温凉爽。

 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干燥。

 极低高气压带维度高寒冷,副热带高气压带维度低,气温高。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及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的物理性质怎么样啊。

 学生:(回答)

 老师:很好。

 老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完全正确。太阳直射点从6月22日到12月22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第二年的6月22日向北移动,那么气压带和风带会不会也移动呢!

 学生:不会

 老师:我们来看书本38页图2.11,看一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没有规律。来源:https://shiyua.com/bkjj/202412-57.html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来源:https://www.drill-pipe.com/cshi/202501-1016.html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实际原因是太阳直射点是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老师归纳:把这节课的内容简单的梳理一下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704.html

 老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38页看活动1。我们叫同学们把三圈环流的过程在地球仪上展示一下。

 学生活动时间

 六.板书设计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839.html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条件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266.html

 2、过程

 3、气压带的成因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关于“二年级《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