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生物化石科普活动有哪些具体形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生物化石科普活动有哪些具体形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随着人们对古生物化石逐渐了解和喜爱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各地区古生物化石保护单位、科研院校、博物馆、民间组织和爱好者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古生物化石的科普活动。主要有如下形式:
(1)有趣的特色讲解。在形式众多的古生物化石科普活动中,讲解活动可以说是最基础也是开展得最多的。传统讲解形式有利于古生物学及化石保护知识的系统传播,特别是如能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观众进行讲解,会增加影响力和宣传效果(图10-1)。
(2)专业的科普报告。随着人们对化石关注度的提高,喜欢化石的朋友越来越多。这其中就诞生了很多专业水平很高的爱好者,对于这部分人群仅仅开展讲解形式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要根据各地不同的专家资源,安排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科普报告和研讨会。这种活动形式主要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爱好者,科普报告形式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还有助于化石爱好者与专业人员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图10-1 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老师作讲座(摄影/张大伟)
图10-2 走进建昌化石精品展(摄影/王丽霞)
(3)各种有趣的科普体验活动。体验性和参与性强的科普活动是最受欢迎的,也是将抽象的化石材料和史前生命形象化、生动化的一种手段。目前,国内已经尝试开展如下科普体验活动:模拟化石挖掘、化石翻模、模拟化石装架、“我给恐龙做衣服”、恐龙DIY香皂、绘制恐龙、我给恐龙写封信、化石拼画、我与恐龙比体重、我与恐龙赛跑、模拟测量研究恐龙足迹、DIY恐龙模型制作活动等。
(4)野外考察。近年来,不少单位组织开展了神秘的古生物野外考察,如中国古动物馆组织小达尔俱乐部成员去山东诸城、云南禄丰考察,让参与者在野外的实地环境中了解古生物化石知识,参与到化石的发现、采集、运输、野外考察研究等全部过程,为古生物化石科普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5)其他形式。除了以上提到的形式外,还有举办古生物化石摄影、化石科学与艺术特色展览(图10-2)、美术竞赛、科幻画创作、撰写科普文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未来随着公众古生物化石保护意识的增强,从事保护教育工作专业人员的增多,还会形成更多的科普活动形式。
知识科普方式:
1、**,在**里面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普,比如好莱坞近年的星际穿越、末日崩塌等,均在**里面进行了一定的科普、和灾难来临时自救知识的宣传。利用**和明星的影响力扩大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普的接触面,这一方式在我看来比目前大部分科普形式都要好。
2、网络直播(制作视频小短片),用一些看似“目瞪口呆”的试验进行科普,比如教你如何在家制作个月球、如何让快速鉴别你食物中某种成份的含量等、街头实验等。流言终结者系列不就是一种形式很好的科普吗。
3、借用网络舆论关键词进行科普,这方面官媒好长时间以前就开始做了,不过就目前而言影响范围不是那么的大,只有重大活动或发现的时候才会跳出来进行一番科普。
做好科普
首先,科普的核心是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认为,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灵魂。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普活动的根本目的。但科普应该有多种形式。目前许多科技工作者还是只习惯科普讲座、报告、演讲,在创作科普图书、制作科普视频、指导公众科学实验等方面乏善可陈。
最近情况有了一些改善,比如杨焕明院士著的《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周志炎院士的《远古的悸动》等科普图书广受称赞,但国内的原创科普书籍还是比较少。在科普活动方面,中科院、科技部等单位也组织了“科学之夜”“公众科学日”等活动,效果非常好。
它不是公众简单的听、看,而是亲自参与、互动、体验,只有这样才有趣。但我比较反对过度使用VR、AR、MR等开展科普活动,科学技术的直接参与和体验非常必要,没有必要过度借助虚拟的东西,否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科普的目的在于激发科学兴趣。科学作品的关键目的在于激发公众科学兴趣。如果科普活动变成第二课堂,那就走偏了,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所以,科普活动不能全部在校内展开,也不应该全由老师承担,让科学家、研究生、博士生等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可能有其独到之处。
爱科学,去科技馆、科普基地是最好的方式。学科学,关键不是学书本,是要动手体验,组装、制作玩具等,让公众在动手制作的快乐中学习知识,效果远胜于其他方式。
再次,科普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做科学传播、做科普也要精准,瞄准不同的目标人群、不同的年龄段,创作不同的作品。比如对少年儿童而言,可以开发研学旅游。一是让孩子们经常走进科技馆、研究所,接触科技导师和科学家,更加了解科学这个职业。二是通过体验式科普,边学习、边实验。
关于“古生物化石科普活动有哪些具体形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