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华民族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华民族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761.html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舜名“重华”,唐代学者张守节撰《史记正义》,释“重华”为“目重瞳子”,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这种解释不合情理,难以置信。如果细究其源,“重华”的“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木正,相当于今之林业部长。见《左传·昭二十九年》)。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称。“华”才是舜的名字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996.html。
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内涵。以后,“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
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
“中华”一词,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在公元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例如,鲜卑拓跋氏自述为黄帝之裔,见载于《魏书·纪序》;鲜卑宇文氏自述为炎帝之裔,见载于《周书·帝纪》;铁弗匈奴刘(赫连)勃勃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强调自己的夏王室血统而称所建政权为夏等。甚至于远在漠北的柔然,当其强盛之时,也曾自号“皇芮”,宣称以“光复中华”为己任,见载于《南齐书·芮芮传》。同时,“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等语,亦常出于诸君王之口,以明中华圣人本身也多有出自边疆族的先例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349.html。此外,也有的政权强调中华的地理内涵。居中华之地,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122.html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32.html。这些词都单独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如唐代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心术)以倾宗社灭民族”之言。“宗社民族”则指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会组织,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会组织,在宗社聚会祭祀时,特别注意等级秩序。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如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见《谷梁传·成元年》),今尚存“农民”称呼。族是指有共同地缘的社会群体,如“四闾为族”(见《周礼·地官》),闾是相邻的二十五家,则相邻百家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如父子孙为三族(见《周礼·春官》),自高祖至玄孙为九族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303.html。在《太白阴经》序言中,“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差别。
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近代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483.html。”但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
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来看,数千年来,内部各族族称在不断变化,大约数百年一易。族称的演变显示出其中历史内涵的变化;一些族兴起了,一些族哀亡了,一些族迁徙了,一些族与别的族融合后改换族称了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280.html。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常常导致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而另一些边疆族则向中原汇聚,并建立政权。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数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各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332.html。
什么是中华民族
民族的概念和特征
民族的概念和特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指在客观上一些文化、语言、历史有所区分的一群人,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下面来看看民族的概念和特征。
民族的概念和特征1民族概念及其发展
1、民族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民族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广义 广义: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 广义: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 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如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等; 如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等。
或是一个地 区及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 区及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 我国的中华民族、 我国的中华民族、西亚地区的阿拉伯民 族等。 族等。 狭义: 狭义:是指通常按照民族概念来确定 的某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我国的汉族、 的某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我国的汉族、 维吾尔族、蒙古族等。 维吾尔族、蒙古族等。
2、西方学者的研究 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 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 民族” “民族”这个词 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土地、 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土地、 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民族要有 起源、习惯和语言) 起源、习惯和语言)的四个统一 。
1852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民族要具 1852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民族要具 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 居地、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字、 有8种(居地、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字、 宗教、民俗、生计) 宗教、民俗、生计)要相同的物质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286.html
3、中国学者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已出现“ 两字;如戎、 中国古代文献很早就已出现“民”和“族”两字;如戎、 狄、蛮、夷等。1400多年前的《南齐书》中出现合 夷等。1400多年前的《南齐书》 多年前的 民族”一词,但不同于今天的民族概念。 称“民族”一词,但不同于今天的民族概念。 1882年王韬在 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使用。
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使用。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首次使用了 1899年梁启超在 东籍月旦》 东方民族”一词。 “东方民族”一词。 1903年 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说介绍到中国 的民族说介绍到中国。 1903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说介绍到中国。 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 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 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这五种力) (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这五种力)
民族的概念和特征2民族的概念
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民族。
特征:
1、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2、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351.html。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它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
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貌执行民族区分功能。
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7401.html。
民族的概念和特征3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所谓共同语言: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语言。
2、所谓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是以地缘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3、所谓共同经济生活: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由于在经济上的社会分工和相互依赖,人们在生产中和经济上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共同市场内的产品交换等,使本民族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
4、所谓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上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条件、历史发展、自然环境等方面特点上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指国族、族群等,例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为国族概念,而汉族、彝族等为族群概念。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统称,泛指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所有华人,是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中华民族最早是梁启超在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几千年来早已存在。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特别是中国自秦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关于“中华民族是来源:https://www.mj-100.cn/xwzx/202412-8310.html?”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