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王景村属于哪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景村属于哪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景村位于临猗县城西南10公里处,全村12个居民组,560户,2500口人,耕地7100亩。近年来,在市、县、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抓住机遇,乘势发力,挖掘支柱产业潜力,实现文化兴村目的,抓住和谐建村要旨,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加快调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对于农民种植时间较长、经济效益较好的棉花产业,通过筛选引进优良品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全村2000亩棉花效益不断提高,亩纯利益达到13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培育新产业。为改变支柱产业单一化的状况,我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全村发展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枣树产业。并适时成立了枣树协会,负责枣树的管理和枣品的销售,全村枣树栽植面积迅速达到40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近六成;亩纯收益在4000元左右,枣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2000年以来,我们又成功引进了小平菇栽培技术。并于2008年成立了临猗县天一蘑菇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规避市场风险。全村共有六十余户村民从事这项产业,棚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目前,梨枣和小平菇已成为我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发展农外产业。为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党支部、村委会积极鼓励广大村民离土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村共有20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流通经纪人近百人,年均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季节性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广泛从事建筑、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等工作,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另外,在本村集市摆摊和长年开店的达到60多户。调产的深入和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2010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3元,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
二、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提高素质共建和谐。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必须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为此,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村级办学条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在改善村级办学条件上,我们先后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一幢高标准的教学楼和一座标准化的幼儿园,并配合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为村里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们村的学校和幼儿园,不仅满足了本村所有适龄孩子上学,而且还吸收取周边三四个小村庄的学生前来就读。在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上,我们依托设在本村的区农校,坚持常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结合农时,聘请农业科研院校的教授和乡土专家举办讲座,传授技术、答疑解惑、指导生产,基本实现了户户都有一名“科技当家人”。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我们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陋习,树立新风,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成立了老年文艺队和中青年宣传队,购置配齐了电视、乐器、服装等活动器材,坚持经常为群众表演自编自演的快板、戏曲等节目。每逢重大节日,都组织大型的文艺节目,隆重表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从而使文化活动中心既是农民休闲的大舞台,又是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大课堂。在信息技术传播上,我们积极与网通移动公司联系,实施了光缆与宽带入户工程,光缆入户率达80%,全村已有30多户接入了宽带,打通了信息高速公路。2006年,我们村注册了“猗顿故里·中国”为域名的村级门户网站,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网络之门,把自己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自己。
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条件。
在工作中,我们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呼声,主要抓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村里硬件设施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实现了林、渠、路、井、田五配套。村容村貌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硬化、亮化的“五化”标准。
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在全村7000余亩耕地中规划建成了南北8条、东西4条机耕路,现在,在市开发办领导下,在县开发办大力协助下,对所有机耕路进行了拓宽沙石化及绿化工程。实现了所有的农田都可以行驶大型农机具,为机械化操作、便捷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原有机井灌溉的基础上,又投资了近百万元,修建防渗渠道4万余米,实现了夹马口黄河水的引入,从而形成了全村农田灌溉“井、黄”两配套的格局,既保证了灌溉需要,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在改变村容村貌方面,我们按照先前制订的长远规划,一如既往,一以贯之,扎实推进。全村已建成南北巷道11条,东西巷道4条,路面分别达到10米、15米、20米。目前,全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完成,彻底消除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状况。在巷道硬化的基础上,又先后投资9万元,栽植花草树木5000余株,主要巷道基本实现了绿化、香化和美化,同时,与县电力公司合作,在各个巷口安装路灯,完成了亮化工程。目前,全村15条巷道,共栽植了柿树、枣树、香椿树、龙爪槐、日本樱花5上主树种,另有桧柏、冬青、月季、石榴、百日红等10多种绿化间植树种和花卉。在我们村,可以说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居住环境的改善,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狠抓了农民住宅的规范,统一标高,统一排水,严格要求东西主巷道的临街建筑必须在两层以上,使全村的住宅建设整齐、美观,排水畅通,出入方便。
四、创建五四机制,加强民主管理。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农村自治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扎实开展了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全村43名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系统而深刻的教育。2007年,在县组织部举行的“四创一奉献”活动中,量力裁衣、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在活动中,我们坚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理顺了全村经济发展思路,就是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促进农民增收的大跨越和村容村貌的大改观,并创建了党员联户、党员监督等党建“五四机制”,从而使支部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党员能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的-胜利召开后,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学习-文件,领会-精髓。同时,还注重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按照《党章》和《村民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支部、村委联合办公、集体决策制度,让群众真正享有了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过去财务审批实行的是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理财小组共同审批制度。2005年、2008年两次“两委”换届,支部书记、村和主任由一人担任后,我们便实行由两委主干共同审批的制度,村务大事召开党员干部联席会议,并一直坚持定期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注重抓好村里治介和矛盾调解工作。十多年来,全村没有发展过一件刑事案件,也没有出现过一起-事件。目前,我村村风正、人心齐,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
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红旗党支部,连续多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陈崇收同志也多次被评为市百佳农村支部书记、劳动模范、科技调产带头人,并被县委授予“功勋支部书记”称号。目前,二十二公里田间路拓宽,绿化硬化已完成,文化休闲广场已完成,巷道暗沟排水已完成80%,华灯初照的王景在初夜显得婀娜多姿。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只能说是打下了一个较发的基础,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争取在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发挥示范作用。
王景村附近有临猗开化寺、妙道寺双塔、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临晋文庙大成殿等旅游景点,有临猗苹果、吴王渡黄河鳖、北景柿子、临晋江石榴、临猗石榴等特产。
怎么解决大量稻谷的晾晒
据新闻报道,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组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区等多地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机电井损毁、废弃的现象。 督查组从电力部门后台抽取了2363台农村机电井变压器的用电量数据,发现在最近3年中,这些机电井中用电量为零的多达五成。?
那么,这种情况都造成了哪些损失呢?
首先是设施闲置荒废带来的损失。为了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节水灌溉农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政府配套建设了大量农田机电井。据悉,每个机电井的造价约10万,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这些机井闲置不说,相关的设施和配套的设备老化损坏,无人维护,即便是重新使用,也需要更换维修,而这些都是损失。
其次是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本来,这些机电井是为了方便灌溉的,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的,但这些机电井不能用,在干旱的时候,农民只能自己想办法抽水灌溉,这些都是额外的开销,比如买水泵之类的。而且,一旦灌溉不及时,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产量和质量下降之类的,这些也都是损失。
再者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失。在老百姓的认知中,政府花这么多钱,是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大家在用地等方面提供方便。但建好了却不能用,老百姓难免会有别的想法,觉得这其中会有权钱交易,觉得是劳民伤财,这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是很大的。下次再有类似的政策,老百姓还能配合吗?
所以说,这种情况要么是项目立项前没有仔细论证,搞面子工程,建了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要么是验收时走过场,设施设备都不能用。无论哪种情况,这个事都需要相关部门仔细调查,给老百姓一个说法。
很多地方农村没有晒场了,怎样处理不耽搁粮食晾晒?
在农村,如今不仅仅是没有晒场了,许多农业生产必须的配套设施都已经没有了,实事求是的讲,农业这些年没有从根本上进步,反而岀现了“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性生产。农业后劲严重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土地损毁严重,这些问题都在等待急需解决。
以前大集体时期,土地每年进行土壤改良,每年都有一定的投入,进行农田配套设施的建设,水浇地农电、机井、水渠基本成型,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的晒粮场,也都实现了硬化式的晒场。小流域治理每年都有相应的投入,有效保护了耕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分田单干时,考虑到农民以后生产的需要,晒粮场、电机井、浇灌用的水渠等设施用地,当时都没有打进耕地的面积里,并规定在谁家地头由谁家负责管理。可到了后来,谁方便,谁就随意将原有的设施占为己有。没人过问,农民自己顾自己,村干部不去管,农民谁都不愿意得罪人。到现在,原有的农业生产设施,包括晒粮场,连影子都找不到了。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投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从基础的基本农田入手,包括各项配套工程,也包括粮食晒场,都将得到完善。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发展的基本保证,有了国家的重视,有了资金的投入,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于“王景村属于哪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