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中国古代榨取食用植物油的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榨取食用植物油的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
不同的油。
春天用牛油煎小羊、
乳猪;
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
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
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
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
“
猪肪取脂。
”
也就是
炒。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
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续晋阳秋》
记:
“
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
客至,
曾出而观。
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
”
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
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
才始有素油。
素油的提炼,
大约始于汉。
刘熙《释名》有
“
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
柰是果木,也
就是林檎的一种,
也称
“
花红
”
和
“
沙果
”
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
古谓之
“
帛
”
汉谓之
“
缯
”
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
其实并非真正的油。
按《天中
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
“
乌臼
”
中提炼出来的:
“
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
〔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
”“
乌臼
”
,实际为
“
乌桕
”
,落叶乔木,
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
·
魏志》
“
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
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
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张华《博物志
·
卷四
·
物理》中,已
记:
“
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
”
可见,
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鼓法:
“
外国有豆豉法:
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赛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
“
胡麻
”
《梦溪笔谈》
“
汉
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
胡麻
”
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
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齐
民要术》记有
“
白胡麻
”
、
“
八棱胡麻
”
两种品种,注明
“
白者油多
”
。陶弘景《本草》
“
生榨者
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
”
但都无具体说明,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任用
素油。唐孟〔言先〕
sheng
《食疗本草》
“
白麻油,常食所用也。
”
《梦溪笔谈》
“
如今之北
方人喜用麻油煎物,
不问何物,
皆用油煎。
庆历中,
群学士会于玉堂,
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
令饔
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
“
胡麻
为上
”
。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
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
、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
“
宣和中,京西
大歉人相食
”
,又
“
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
《天工开物》记:
“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
(莱服即萝卜)
、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
为下。
”
《天工开物》
记当时榨油,
“
北京有磨法,
朝鲜有舂法,
以治胡麻,
其余则皆从榨也。
”
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
“
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
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
火候交伤,灭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
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
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
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
有生于无出甑之时,
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
油之多。
”“
包内油出滓存名曰
枯饼
,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
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若
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
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
袋
jie
绞。
”
《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
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
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
“
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
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
吉贝
,呼红薯日
地瓜
。落花生日
地豆
……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
”
檀萃所记
之时乃清乾隆年间。
但作于清
·
嘉庆十八年的
《调疾饮食辨》
《油》
篇中,
却只记植物油四种:
脂麻油(芝麻油)
、豆油、芸台油(菜子油)
、吉贝油(棉花子油)
,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
东笔记》
《油》篇记,
“
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
白者为美,曰
白茶油
。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
秧油
”
也没提花生油。
《调鼎集》亦有《油论》
“
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
拔去油气始可用。
又,
麻油熬尽水气,
即无烟,
还冷可用。
又,
小磨将芝麻炒焦磨,
油故香,
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
熟油
,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
更妙。
”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发明炼油的?
问题1:古时有花生油吗?
有。但相对较晚。
我国历史上的植物食用油品中,花生油出现较晚,据史料记载,花生作为油料植物,大约是从宋元时期开始的。清代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是这样说的:“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的上述记载,写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在他嘉庆十八年所写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说明我国南方人宋元时期开始食用花生油,而北方人是在清后期之后。
问题2:有的话、在那么古老时候人们都是怎么榨出油来的?
植物油榨取的方法、技术约始于东汉,最早是“捣”,技术落后,且油料多用于照明、防雨水。真正广泛食用是在宋代以后。沈括《梦溪笔谈》云:“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这时的榨油技术已经成熟,宋人庄绰说:“炒焦压榨才能生油”。这与近现代的榨油工艺相同。
花生油就是利用已有的芝麻、菜籽、大豆榨油的方法来榨油的。
传统的榨油方法(以花生油为例):
a、炒籽。
将晒干带壳的花生放在大锅中,用大火炒至外焦内脆。
b、碾料。
将炒好的花生用碾子碾碎为粉料。
c、做饼。
将粉料用模具压制成大小形状相等的“大饼子”。
d、榨油。
将料饼横向排列在油榨中,在油榨的一端通过人力用“撞筒”将大型楔子打入,饼料中的油经挤压流出。
在汉朝之前,古人使用的食用油都是以什么为主?
中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石油炼制”,起源于中国,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最早钻油的也是中国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纪或者更早出现的。中国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其深度可达约一千米。石油用于烧制盐,公元10世纪使用竹竿做的管道连接油井,石油在北宋年间被沈括正式命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013条回答。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所有人吃的都是动物油。古书中一般把未经煎炼的称为脂,经过煎炼的称为膏
为啥?
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植物油的概念。
而动物油的种类很多,比如猪油、牛油、羊油甚至狗油。
动物油提取的方法很简单,熬一熬油脂即可。
萨沙记得小时候,有邻居经常熬一种不知名的动物油,味道很大,极其难闻,成为童年心理阴影。
动物油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就是数量很少。
古代普通农民吃肉都是鸡鸭这些家禽,养猪的不多,熬油困难。
好在汉代之前中国人吃菜,仍然以单纯水煮为主,即便肉也是水煮,只有贵族有钱人才能吃烤肉之类东西。
那时候的水煮食物没什么油水,只有烧烤才有较多的油,比较香。
由于动物油是比较昂贵的,老百姓当然吃不起,但有钱人却也不当回事。
汉代就有专门做动物油生意的商人。
《史记·货殖列传》云:“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
雍伯通过卖动物油可以赚到千金的身价,可见当时这个行业,在当时并不常见,才有这么高的利润。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了植物油。
其实可以榨油的植物,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缺乏榨油提炼的技术。
汉代技术上有突破,可以榨油职务也更为丰富。比如张骞就从西域带回了芝麻,是榨油的好材料。
但最初的植物油不是吃的,而是用来制绢布和其他用处。
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是落叶乔木,今天也是榨油的工业原料,果实可以直接用来榨油。
有意思的是,这些植物油还被用于军事用途,常见的是火攻或者火箭等武器。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中国人从南北朝时代,开始使用植物油,但吃的人不多。
真正大面积出现食用植物油,还是宋代的事情,比如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比如麻油,在宋代就普遍使用。
《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鸡肋编》这本书,开始系统的记载各种植物油的提炼方法,并且认为麻油是最好的。
宋代植物油的频繁使用,于民间普及铁锅也有关系。
由于大量存在铁锅,中国烹饪开始出现大量的炒菜,需要很多的油,当然食物口感也更好。
大家早餐经常吃的油条,在宋代就出现了。
宋代以后,各种植物油的使用就更多了,到了明代已经非常成熟。
《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莱服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明代各地都有大型榨油作坊,植物油的价格低廉,贫民老百姓也能够消费得起。
著名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男主角,就是一个走街串巷卖油的小贩。
他卖给花魁娘子家的一瓶5斤多油,只够她家用2天的,可见当时的人用油已经很厉害了。
如今的食用油种类五花八门,甚至还有葡萄籽油、亚麻籽油之类。
通常家里常吃的,不管是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或者是橄榄油、葵花籽油什么的,几乎都是植物油居多,而汉代之前的人们,吃的主要就是猪油。
不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们,能够使用的油脂并没有如今这么多,而且最开始广泛使用的都是动物油脂,植物油出现的 历史 其实要相对迟缓很多。
上古时期的夏商时期,因为匮乏有效的资料文字记载,所以那时候的人吃什么油,甚至于到底吃不吃油,现在的人都无从得知了。
而周朝时期,出现了动物油脂,但当时不叫“油”,而叫做“膏”。
《礼记·内则》当中,就有不少天子王室食用的“八珍”做法,其中炮豚的具体做法,就是“煎诸膏,膏必灭之”,意思就是把猪肉放膏油里慢慢煎。
这时候所谓的“膏”,其实就是动物的油脂,通常就是猪油与牛羊的油,不过这些动物油脂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主要都是贵族们享用。
到了秦朝时期,动物油脂仍旧是当时食用油的主流,人们会将比较肥厚的动物脂肪等进行煎熬使得油脂析出,待其凝固后收藏保存起来。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植物油,主要是大豆油。
当时的大豆叫做“菽”,是一种种植广泛的粮食作物,只不过大豆吃起来不好消化,因此有人用大豆榨油,但不是太普及。
到了汉朝初期,动物油脂仍旧是人们日常食用油的主流,在《史记·货殖列传》当中,一个叫做雍伯的人,就是靠买卖动物油脂而发家致富。
张骞通西域之后,从塞外带回了一种叫做“胡麻”的农作物,也就是芝麻,这种植物出油率相当之高,而且油脂香气十分浓郁。
由于芝麻种植容易,榨油又便捷优质,因此很快便流行了起来。
在《四民月令》等文献记载中,汉朝芝麻的种植、买卖,还有芝麻油的使用都已非常流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植物油开始盛行,逐渐超过动物油脂。
芝麻油算是最早在国内盛行的植物油,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芝麻油与麻子油、苏子油成为绝对的饮食烹调用油主流,还广泛用于燃料等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宋时期人们开发出的各种油脂就更加丰富,只不过主流的食用油还是用芝麻榨出来的香油,其他的油脂比较冷门。
也是在宋朝时期,随着 科技 的进步,榨油技术也得到飞跃提升。
我国本土的传统榨油技术,基本在宋代已经奠定,到了明清时期,大多仍旧沿用宋代的形制方法,因为肉食难得,植物油成了国内餐桌的绝对主流。
在汉朝之前,人们的饮食主要是水煮与烧烤,需要使用到油脂的地方极少,主流上的动物油脂也是人们在烹饪时偶然获取,是当时最重要的食用油脂。
汉朝之前,普通人基本上吃不起油,王公贵族们吃的也只是动物油脂。大约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植物油的出现,直到唐宋时期,贩夫走卒也吃得起动植物油了。
古人可供选择的生活远不如我们,从吃饭上就可以看出。
汉朝之前,王公贵族们只能吃动物油脂,还专门分出了脂和膏的概念,有角动物提炼出来的油称为脂,无角动物提炼出来的称为膏。
比如猪油为膏,牛羊油为脂。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可以凝固的称为脂,不能凝固的称为膏。
对于脂,古人们又根据不同位置分出了不同类别,如腰上的油脂称为肪,骨头上的油脂称为(月册)。
而且,精益求精的古人还选出了所谓的“调味八珍”,膏香为牛油,膏臊为狗油,膏腥为猪油(或说鸡油),膏膻为羊油,等等。
虽然只是一些动物油脂,王公贵族的厨子们也玩出了花样,连什么时候吃什么肉,用哪种动物油烹制都规定好了。
《周礼·天官·应人》上有记载:“ 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 ”。
也就是说,要吃肉的话,春天该吃猪羊羔子,用牛油烹制;夏天该吃鸟干鱼干,用狗油烹制;秋天该吃牛犊幼鹿,用猪油烹制;冬天该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制。
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还和周朝人类似,冬天吃膻味的羊肉羊油,可能就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
古人用油做菜也出现了油炸,比如《礼记·内则》提到的八珍之一“炮豚”,有一道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很像咱们今天的炸猪排了。
这时的古人也会吃一些油炸食品,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写道:“ 粔籹蜜饵,有餦餭兮 ”。
经宋代人林洪考证,这里的“餦餭”就是“寒具”,类似于咱们今天吃的馓子。
大约从东汉开始,植物油开始出现,但原料不是芝麻、油菜籽之类的,而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柰(一说“枣”)或者是杏。
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饮食》提到:“ 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
这时的植物油还不是榨取出来的,是把果实捣碎,涂在丝织品上,晾干后,便得到了类似油的东西。
这时的植物油基本上不是为了食用,一是如上做布匹,二是燃灯取光照明,后来也是为了战争需要,如三国时期魏国大将满宠对付孙权攻城时,“ 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
这里的麻油就是芝麻油。张骞通西域时,从西域大宛国带回了芝麻(当时称为胡麻),慢慢地在民间流传开,但直到三国后,才出现“胡麻油”做菜的记载。
晋朝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卷四·物理》:“ 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 ”
北朝北魏时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一道菜:“ 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
这不就是我们吃的炒鸡蛋吗,打几个鸡蛋,放上葱花,用芝麻油一炒,香死个人呀。不过,真正的炒菜还得在宋朝铁锅发明出来后。
唐宋时期,植物油提取技术越来越发达,可选择的植物油种类越来越多,百姓们也能吃得起植物油了。
唐朝时,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提到了植物油压榨技术,“ 四月,压油:此月收蔓菁子,压榨年支油 ”。
到了经济发达的宋朝,大规模油坊开始出现,如北宋汴京的油醋库、南宋临安的官营油坊,榨油规模大,出油量也大,但汴京的油醋库一年要收“脂麻”万余石。
除了官营油坊,各种私营油坊层出不穷,专门有个名字“油作”,不乏普通百姓卖油家富,“ 黄州市民渠生,货油为业,人呼曰渠油,一意嗜利 ”。
这时的普通百姓生活中,油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 杭州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 ”
而且,这时候的植物油种类也很多,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还有杏仁油、红蓝花子油、蔓菁子油、鱼油等等,以及各种药用、灯油之类的植物油。
到了工商业有所发展的明朝,中国古代榨油技术与食用油种类集大成者,尤其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
他不仅提到了榨油技术,还将各种植物原材料所含植物油的多寡做了总结,列出了食用油、燃灯油、造烛之油的上中下品,还计算了植物原材料的含油率。
但是我们吃的最多的花生油,大约是在清朝被人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提到了花生油:“ 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 ”
从此,我们吃的最多的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齐聚在了中国。
对了,如今所谓的“调和油”在古代也有,只不过是作为奸商劣质品出现的。
宋代徐铉《稽神录·庐山卖油者》讲了这个故事:
这个孝子把动物油掺到了植物油里,以图求厚利,被所谓的神仙降雷劈死了。这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动物油已经不被古人接受了,二是奸商没好报呀。
一说到吃,吃货们就兴奋起来了。
不过,据相关史料记载,最起码在汉代以前,吃货们都不怎么幸福,因为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很多烹饪食物的方法,人们大多也就是把食物弄熟了,吃下去饱腹就不错了。
具体到古人,我只能说我国的古代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古代人不清楚,对食用油的使用到宋代之前都数量有限,因为当时的烹饪技术对油的使用不是很多。
我们分成三个阶段说,汉代以前、汉代到宋代、宋代以后。
1、汉代以前
汉代以前人们只是用陶器把各种食物煮熟了吃,富贵人家使用青铜器把食物煮熟,或者把食物直接用火烧熟或者烤熟了吃。
所以受制于烹饪器具的限制,人们只能这样吃东西。
各种动物油是人们的主要食用油,但是那时候还不叫油,凝固状的动物油叫做脂,流动状的动物油叫做膏。有一句成语叫做民脂民膏,就来自于这里的意思。
能够提炼出动物油脂,人们烹饪方法就多了一种,叫做油炸。
所以,基本上在汉代以前人们除了生吃食物之外,烹饪方法就这几种烧、烤、煮、油炸。
有吃货就说了,那多好啊,天天吃烧烤、东北乱炖、炸大鸡腿,多好啊。
好什么好啊,那时候不但烹饪方法很少,香料也没多少,那真是原汁原味了。
2、汉代到宋代
据相关史料记载,到了汉代,中国人发现了从各种植物的种子里面炸油的方法,到了东汉的时候,提取植物油的方法逐渐地成熟了。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还没有形成食用植物油的习惯,主要还是受制于烹饪方法。
大约到三国魏晋的时候,有一种植物油——芝麻油,大家已经普遍习惯使用了。
一直到唐朝,不管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除了一部分被人们食用之外,大多被用在照明上,还有一部分被用在手工业的防水上面,比如车船的防水等。
3、宋代到满清
到了宋代以后,有一个重要的烹饪器具成熟了,那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大铁锅。
所以,我们的祖先开始大规模的炒菜了,食用油的使用量大增。
除了动物油之外,菜籽油、芝麻油,还有大豆油都使用量大增。
这种状态基本上持续到现在。
只不过,我们现在对油的选择自由多了,大部分时候,都不怎么食用动物油了,以各种合成的植物油为主。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汉朝以前,因为铁器尚未被广泛应用,古人烹调的手段以煮、蒸和烤为主。蒸煮不涉及油炸或烹炒,炙烤也是在明火上或者石板上进行,通常会用到动物的脂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肥肉。也就是说,动物脂肪才是汉朝以前古人的主流食用油。当然,动物脂肪和肉类食物一样,并不普及,毕竟生产力不发达,肉类获取比较困难,所以只有生活条件好的贵族、富人才能享用。普通民众的饮食中肉类还是不多的。
在汉朝之前还没有出现比较好的获取油脂的办法,主要还是采用简单的烹饪方法对食物进行加工,如常见的煮、烤、蒸、烧等办法来加工食物。所以当时很少会涉及到油脂,并且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工具能够使用油脂进行食物加工的。在宋代铁锅出现以前的人们,最多见到的油脂也是动物的油脂,如猪油等,这些也只是在烤制猪肉等动物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在当时那样一个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家庭根本不会用什么油脂烹饪食物的。油脂这样东西也只有有钱人在过节或者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也只是在烹饪动物肉的时候才会出现,平常也不会经常的吃肉的,毕竟在古代能够养得起动物的人就少,价格是比较昂贵的,也不会天天吃肉。真正大规模使用油脂来烹饪事物则是在发现植物能够炼油和烹饪工具出现后才开始普及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古代的油脂
在过去汉代以前,人们最先了解到油脂的相关知识,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因为在古代,事物及其不丰富的情况下,打猎就成为了一项手段,在打猎的时候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这些烤熟的肉中渗出,这是古代人对油脂最初的认识。之后在开始有文字以后,古人一般称呼油为“脂”或“膏”。在古代文献《释名》中就有记载为:
另外对于“膏”和“脂”,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古书《礼记·内则》中记载,当时烹饪:
现在我们使用的由来形容油脂的成语还有一个叫做:民脂民膏。另外动物油脂在烹饪中的使用,也都有各种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这本古书中就记载了:
宋代及以后的烹饪
其实在古代宋代以前很少看到有关油脂做菜烹饪的记载,因为当时这样的东西很难获取,一般也都用在特殊的地方,比如油灯等方面,并且当时的人们还都是一日两餐,至于后面出现的一日三餐则是在宫廷里才会出现,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负担的其这样的饮食。
到了宋朝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农业经济非常发达,贸易也繁盛,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开始提高,老百姓也都开始一日吃三顿饭了。另外皇室贵族等对吃方面也越来越讲究了,因为当时铁锅已经出现,再加上植物油的提取越来越简单,价格也不是很贵,所以更多的饭馆等地方开始使用铁锅进行油炸、爆炒、油煎等多种烹饪食物的方式。
当时比较流行的烹饪方式有:烹、爆、溜、腌、卤、蒸、炖等方法,它们让宋代的 美食 样式变得多种多样,做菜手法的变化,使得当时的人们对食物的感觉有了新的认知,从此烹饪不再单调还形成了自己的一门技术。才外在当时不可或缺的是食物的调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盐,蜜,花椒等调味也开始让食物的味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在古代油脂的使用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步出现并进入普通百姓家里的,在宋代以前油脂的使用还是非常稀少和单调的,直到烹饪器具的出现,以及植物油的获取更加便利后,才开始真正走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中。
关于“中国古代榨取食用植物油的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