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冬天湖南山区的农民是如何取暖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冬天湖南山区的农民是如何取暖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时候,我感觉家乡湖南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寒冷得多,湖南山区的冬天就更加寒冷了。

(湖南山区冰冻)

湖南的冬天有两种天气让人冷得特别难受,一是干冷,此种天气是打霜天,天虽晴空万里,但寒风呼呼地刮,脸上手上易皲裂。二是湿冷,这种天气是下雨天,雨下得并不大,一般都是毛毛雨,但是下起来就没完没了,处到都是湿漉漉的。

湖南山区过冬保暧,不能算是什么传统民俗,而是一些多年来山民积累起来的习惯。

砍冬柴

砍冬柴的意思就是砍柴用来过冬。晚秋时节,稻谷收进了家里,稻草上树(山里人把稻草围着树干堆成草垛),红薯收进了屋,冬水田也翻过来,让水浸泡。大宗的农活基本上就干完了。这个时候的天气正是不冷不热,村寨里的大人小孩就成群结队地上山砍柴。湘西南山区妇女也上山砍柴,有的女人砍柴比男人还利索,力气也不输给男人。这一段时间砍下山的柴火存放在家里,容易干,要保证在即将来临的一个冬天里都有柴烧,有火烤。

(砍冬柴)

窝冬

山区冷得早,打霜天,背阴的山沟里,霜冻一整天都不会收,要是天下小雨,气温低时,易在树上、枯草上、石头上凝结成冰,到处是滑溜溜的。这个时候的农家不好出来做事,尤其是住在半山腰以上的人家,更不能出门了。家里的男人除了到集市上赶集购买一些日用品,女人除了打一些新鲜猪草喂猪外,人们都围在火塘边烤火,整天不出门,即便出门,鞋子上也要捆绑草绳,防止滑倒。家里养的牛这种天气是不敢放出去,一旦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只好在牛栏里喂水和干草料。我们家乡把这种躲在家里不出门度过冬天的习惯称之为窝冬。

(窝冬)

烧野火

山区农村也有一些勤劳之人,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出去做事,尤其是当年出集体工。那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还没有推广,农村主要是缺粮食,到了冬天,绝大数的人家都只吃两餐饭,还有一餐饭多少要掺些杂粮。那时,人们在寒冬劳动的主要是开荒以扩大来年的种植面积,修水利设施确保旱涝保收,还有就是挖山造林。人们在劳动的地方,往往要利用野外的柴烧一堆火,等休息的时候,坐在火堆旁烤火。这些劳动的人一般都带了午饭,他们的午饭就是几个红薯,或者几个糍粑,用火堆的火子烤着吃。当时的人把这种火堆称为烧野火,与平时所说的放野火是两回事。

(烧野火)

火桶

要说我小时候对过寒冬印象最深的就是火桶了。天寒地冻的时候,如下大雪,冰冻天,现在的学校一般都会停课,或者是提前放寒假,我们那时读书就没有这个的说法,哪怕天上落刀子,学校里的课照上不误。那时,大人实在不好做事可窝冬,我们小孩上学就没有窝冬一说。于是,上学路上,每个学生的手里都提了一个火桶,装着满满的一钵火子,火子上遮掩了一屋厚厚的火子灰。

我们用的木火桶,有两种,一种叫单火桶,开放型,上面做了一个提手,小巧轻便,不能当凳子坐,用来烤手脚,里面的火子燃得很旺,熄灭得也快,提这种火桶的人,还要预备一些木炭;另一种叫暧火桶,半封闭型,比较笨重,可以当凳子坐,人坐在上面,屁股者暖烘烘的,里面的火子保持得久。上学的小孩喜欢单火桶,大多数人用的是单火桶,除了轻便外,中午间休息时还可能将火钵拿出来烧火,如果火子熄了,找别人要一两个火子放在火钵里,握着火桶把子在空中不停晃动,火子很快就燃起来了。

关于“冬天湖南山区的农民是如何取暖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