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未来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咸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未来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咸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生物农药是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鼠害和卫生害虫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生理活性物质,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微生物源(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等)、植物源、动物源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生物农药是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保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是国家发展目标之一。在我国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中已明确规定,AA级绿色食品生产要使用Bt、农抗120、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北京、上海、山东、广州、福建等省市都已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条例,明确规定蔬菜生产中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和部分高毒农药。在今后几年,占我国农药使用量70%左右的5种剧毒化学农药将会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低毒生物农药。

2006年,中国各类生物农药的总需求量达到14.5万吨,总销售量额约为8亿~10亿元。中国Bt杀虫剂只占市场份额的2%,棉铃虫病毒杀虫剂占0.2%,农用抗生素占9%,植物源农药占0.5%。今后10年内,生物农药将取代20%以上的化学农药。中国生物农药市场需求量很大。中国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约9000多万公顷,蔬菜、烟叶种植面积约330万公顷。每年棉铃虫、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等害虫危害面积约2000万公顷,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植物线虫病和病毒病等危害面积约2700万公顷,因此,农药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未来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

成果名称:生物农药引进试验

项目简介:该项目进行了防治蔬菜病虫害室内测试和田间防治试验及生物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的推广。该项目针对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虫害和具有代表性的病害,采用室内测试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对象和防治效果的研究。提出了绿色蔬菜种植区防治病虫害的原则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区防治病虫害的原则。制定了生物农药在绿色蔬菜生产上的使用技术和生物农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的使用技术,包含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对蔬菜标准化生产更具有指导性。该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果名称:高效生物农药引进及应用技术

该项目引进的生物发酵产物类生物农药菜喜、复配BT类生物农药苏特灵、病毒类生物农药虫瘟1号、植物源杀虫剂类生物农药烟碱、苦参碱等均属国内外最新型的生物农药;研究对现有的不同种类生物农药进行了全面的引进和系统的药效筛选,并进行了如:虫瘟一号对斜纹夜蛾室内毒力测定、虫瘟一号与化学农药对斜纹夜蛾种群控制作用比较、爱维菌素对小猿叶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不同生物农药复配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不同生物农药与低毒化学农药复配技术在蔬菜上的应用等全面细致的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在国内尚无相同的报道。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成果名称:利用银杏外种皮生产生物农药

该技术先用水浸泡去除无效物质,再用乙醇提取其有效成份的简易方法,经济实用、效率高,且不需加乳化剂,在国内首创,与此同时,形成了中试的完整工艺;该工艺提取的有效成份基本明确,对蚜虫、蓟马、刺蛾、韭蛆等多种害虫有较高防效,可达85%以上,且可兼有防病和促进生长作用,是新型优良的生物农药;用该工艺提取物中十三烷基苯酚,十五烯烃苯酚等多种化合物结构式的明确,为仿生农药的模拟合成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银杏外种农就地取材,化废为宝,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对当地经济发展意义深远,开发前景广阔。该技术路线合理,工艺先进,设备简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项目负责: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

成果名称:阿维?Bt生物农药生产技术

本工艺采用了新型内置式高压喷淋装置,喷雾更细更匀,保证了成品的均匀性,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另外本技术在混配生产时使用了超高效乳化增效剂,药效比用普通增效剂可提高25%左右。阿维?Bt可湿性粉剂是一种高效生物农药,是目前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种生物杀虫剂。它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首选用药。阿维?Bt可湿性粉剂可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花卉等农林作物,可以防治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多种虫害,如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虫、烟草夜蛾等四十多种虫害。由于阿维?Bt可湿性粉剂高效低毒的特点,从而对人与环境高度安全。它的投放市场,对促进农产品的出口,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安阳市红旗药业有限公司采用了新型内置式高压喷淋装置喷雾更细更匀,保证了成品的均匀性,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另外本技术在混配生产时使用了超高效乳化增效剂,药效比用普通增效剂可提高25%左右。目前,当需做大量的具体实践工作,还需要政府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使该项目尽早投入批量生产、产生效益。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项目负责:安阳市红旗药业有限公司

成果名称:生物农药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该项目筛选出TD、TH、BS、和BN四种用于防治土传性病害的优良防菌株,解决了菌种保存、营养条件、温湿度、PH值、光照以及固、液体发酵等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制定了培养和扩大繁殖菌种的各项技术指标,确定了四种生防菌剂型复配定型技术,提出TRICHON-02和BSN两种生物农药发酵工艺技术,确定了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应用TD等四种定型产品进行了小麦全蚀病、辣椒疫病、立枯病、猝倒病、茄子、番茄枯萎病、马铃薯早、晚疫病和非洲菊根腐病等病害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防治效果为40%-60%,无药害及环境污染。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成果名称: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研究及推广

该课题查清了该市农业结构调整后,水稻病虫种类发生的重大变化。一些重大病虫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品种和气候等因素再度猖獗,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如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调查研究了化学防治仍然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研究试验生物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效应,筛选出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生物农药品种及最适用药量,以替代高毒剧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自然界的有益生物,保护了生态平衡,实现了病虫的可持续治理,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日照市植物保护站

成果名称:新型生物农药及其复配剂的推广

用新型生物农药及其复配剂逐步取代在水稻上使用的化学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大面积推广了四种新型生物农药及其复配剂,提高了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优化了BT的使用技术,选择了井冈霉素粉剂对水稻稻曲病最佳防治适期。筛选了对水稻螟虫防效更好的生物农药复配剂。建立了一批生物农药示范点和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有效推动了全市生物农药及其复配剂的推广。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成果名称:生物农药对水稻害虫的防效技术研究

该课题采用分层筛选的技术方法原理,寻求各种生物农药不同时间各种剂量单用或混用对水稻主要害虫取得最佳防治效果的药剂组合、最适防治时间和最佳防治浓度,并由此总结得出结论,形成一套在水稻生产上能实际应用的生物农药防治主要害虫的技术方案。防治时间:在水稻虫害主发生时段(7月底至9月初)针对不同代数的螟虫、纵卷叶螟、飞虱进行防治。建立120亩水稻有机种植连片示范基地,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全程观察生物农药对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技术成果已经成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具有创新点及自主知识产权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上海市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成果名称:活性寡聚糖生物农药

制备及生产技术

该成果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功并应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大豆病毒病等植物病害的寡聚糖类生防农药――中科3号。为解决棉花黄萎病、大豆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生物农药。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新农药登记规定的要求,已经完成两年、多地区的田间试验。中科3号(凯得)于2000年10月1日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农药生产批准证书(编号:HNP21079-D1992)同年10月1日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证(LS20001533),期间经国家计委组织的多次论证,年产5000吨寡糖生物农药的产业化项目,于2000年底正式列为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国家计委拨款金额1000万元,三年内建成。中科3号浸种处理棉花种子对棉花黄萎病、叶面喷雾处理对大豆花叶病的防效相当于或高于当前使用的常规农药。由于该农药作用机理不同于传统农药抑制或直接杀死病原微生物,而是通过一种全新的诱导植物免疫反应,因此,不会产生抗药性,并具有安全无毒、使用剂量低等特点。中科3号采用了特定真菌发酵、菌体收集、菌粉酶解、酶解与膜分离耦合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形成了一条成熟、可行、易于放大、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生产路线。并已完成200L发酵罐规模的中间试验,并进行了128吨寡糖生物农药的生产为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成果名称:系列寡聚糖生物农药研究及应用

本项目引进美国复杂碳水化合物研究中心(简称CCRC)在寡聚糖诱导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基础及寡糖分离分析研究技术,利用我国来源丰富的多糖资源,如动、植物多糖及微生物多糖等资源。结合国际上糖生物学及糖工程研究最新成果,采用深层发酵技术及酶法提取分离技术、酶反应及膜分离耦合的现代生化反应工程技术,制备获得中科2号、3号、6号寡聚糖生物农药,并建立了一整套质量控制标准。完成了多项标准化田间药效学试验及毒理学试验,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临时农药登记证书。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成果名称:生物农药BTA防治棉花果蔬害虫示范推广应用

该项目引进的BTA新型生物农药,具有低毒、无污染、无残留的特点,并克服了常规生物农药防效差、效果慢、防治对象单一的缺陷,防治棉花害虫效果达95%以上,蔬菜害虫达90%以上,杀虫谱扩大到5个目的害虫,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有重大意义,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成果名称:几种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研制出适合几种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棉铃虫、烟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饲养繁殖的廉价人工饲料,以增殖上述几种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昆虫病毒,并进行工业化生产,饲料中琼脂可替代60%,降低原料成本10%左右;在病毒生产过程中按标准化管理程序,有效提高单头虫病毒含量,棉铃虫单头病毒含量由原来的40-50亿PIB提高到60亿PIB以上,斜纹夜蛾由50亿PIB达70亿PIB以上。提高生产效率20%左右;在昆虫病毒的应用方面,探索了昆虫杆状病毒与常用化学农药混合、病毒与病毒混合对靶标昆虫的相互作用机理,筛选对病毒有增效作用的增效因子,并研制出多种复合病毒杀虫剂。产品经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广东省农药检定所田间试验,防治效果显著。产品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所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属低毒类农药,可有效地减少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成果名称:复配矿质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

本项目经山东杀虫植物资源调查与筛选,对几种重要杀虫植物的有效成分提取、研究,测定提取物的成分,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测定。适用与农业领域,可以大面积推广该生物农药。

项目进展:初期阶段

项目负责:山东师范大学

成果名称:松江区生物农药及复配剂的推广应用

该项目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几种减少污染、提高防效和降低农本的生物农药及复配剂。二年推广应用表明生物药剂具有一药防多虫、降低农本、基本解决抗药性,防效显著稳定,"纹霉清"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纹枯病效果为85~90%。"保稻"防治水纹枯病、纵卷叶虫、飞虱技术。防治纹枯病效果95%左右。"螟铃特"防治稻螟虫技术。防治螟虫效果为82~85%,螟害率控制在0.1%以下,2000年推广面积35.5万亩。该项目实施二年共累计推广应用230.5万亩,超额完成了计划任务书下达的考核验收指标要求。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上海市松江区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成果名称:苏云金芽孢杆菌(Bt)生物农药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苏云金芽孢杆菌(Bt)生物农药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销量最大的生物农药之一,由于其价格偏高、抗晒能力差、剂型单一,导致了其市场占有率很低。本项技术在提高Bt生物农药市场竞争力方面实现了三大突破:通过工艺创新和改进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其价格与化学农药的价格持平;通过表面修饰反应,提高了Bt生物农药的抗晒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其田间使用的有效期;开发了一种Bt生物农药新剂型--泡腾片剂,提高了其储存和使用的便捷性。本项技术所生产的Bt生物农药在平谷岳各庄农场进行了田间实验,完全替代了化学农药,获得了小白菜、油菜、豆角、黄瓜、倭瓜5个品种的蔬菜。本项技术在Bt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和产品性能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实施了田间试验,获得了无公害蔬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项目负责:北京科技大学

成果名称:广谱高效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的开发及应用

针对目前我国防治果树、蔬菜等害虫的化学农药高毒、高残留,阿维菌素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浙江省农科院微生物所开展了阿维菌素的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复配制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通过处理原始菌株,筛选出高产高效菌株,并改进发酵工艺,优化发酵条件和提取精制技术,使阿维菌素效价从2100r/ml提高到4020r/ml,生产成本显著降低。明确了阿维菌素对蔬菜、柑桔、稻、棉作物的14种主要害虫的防治及其使用技术,防效达85%以上,扩大了阿维菌素的使用范围。通过阿维菌素与多种常用化学农药的复配制剂的研制,开发出20%辛.阿乳油,提高了防治效果,扩大了使用范围,降低了成本和毒性,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1058.48万亩次,产生经济效益20462.72万元。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项目负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成果名称:高效安全杀虫真菌生物农药的研制及中试研究

该课题研究首次利用转基因产物CDEP-1作为生物增效剂,显著提高了杀虫真菌--球孢白僵菌的杀虫效果,该增效剂高效、安全,已获得农业部批准,统一环境释放。通过调节液固两相发酵的水活度,研究出高产优质分生孢子生产新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分生孢子抗逆性和耐贮藏性,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杀虫真菌基因,获得了5个性能更优、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前景的杀虫真菌毒力新基因。该研究创新明显,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项目负责:西南大学

成果名称:新型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线虫的液体发酵产业化生产

该成果建设了国内唯一的昆虫病原线虫大规模液体发酵中试生产线,利用所建立的液体发酵系统和专利液体培养技术,H.bacteriophora H06 的培养物中获得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线虫液体发酵罐(1000L 以上)培养的最高产量;对完善异小杆线虫的液体培养技术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这类生物杀虫剂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研发了有效的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确立了有效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标准;首次组建了产品质量标准并备案;且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建立了5个草坪和蔬菜害虫防治示范基地。该成果在昆虫病原线虫液体培养关键技术、线虫批量贮存技术、质量检测等方面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成果名称:生物农药施氏假单胞菌(PSZh9944)活菌制剂

微生物农药施氏假单胞菌(PSZh9944)活菌制剂是常州市第二制药厂成功地开发研制出的一种能有效防治植物青枯病微生物农药,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在微生物农药领域的空白。在生产工艺方面,该厂在一吨发酵罐上进行了多批次的试生产,经测定发酵液中活菌数达1100乘以10上标9CFU/ml,该产品中活菌数大于300亿CFU/克,水分含量小于15%,在室温下可保存贰年。该产品经农业部授权单位试验测定,确认为安全、无毒,对环境和生态任何影响,同时,该微行物制剂生产过程中也无任何三废排放,符合国家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项目负责: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

成果名称:低污染农药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该课题研究了长期轮作、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免耕施化肥、深松施化肥和和施化肥等农艺措施对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数量、土壤中木霉菌的数量、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大豆根部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筛选出较抗稻瘟病的品种(系)11个。明确了合理施用化肥和生物肥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施用生物学钾和世绿生物肥稻瘟病发病加重。制订出适合机械化大农业生产的寒地无公害农产品大豆和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并进行了一定面积的示范。对病害防效在80%以上,对害虫防效在90%以上,综合除草效果均在95%以上。比常规技术措施大豆增产200kg/hm^2,水稻增产400kg/hm^2以上。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项目负责: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我国农业处在弱势地位的主要表现是:基础是小农经济,分散而粗放,自给自足,没有规模化和现代化,而且是处在产业链的末端

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为134元,到1999年已提高到2210元。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高度短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及世界人均耕地的32%、美国的10%、法国的28.5%、加拿大的4.8%、澳大利亚的3%。今后15年,我国的耕地还要继续减少。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耕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是影响粮食产出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492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面积178万平方千米,年损失粮食18亿千克一33亿千克;全国沙化土地153万平方千米,沙害农田达6000万亩,损失粮食25亿千克,全国盐碱地1,4亿亩,损失粮食15亿千克。资料表明.我国21%的耕地缺少有机质,51.5%缺磷,24%缺钾,14%磷钾俱缺,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达11%;在微量元素方面,钾、锰缺乏的耕地面积已占70%左右。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粮食产量增长构成威胁。

(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

(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比较优势弱。据统计,1978年一1992年,我国主要农产晶收购价格上涨速度都大大快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均超过1倍以上,最高达到10倍。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晶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减弱。

(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

(6)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业在严峻问题的负担下,同时还面临着加入世贸的巨大挑战。作为中国改革的先驱领域,23年前中国农业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曾经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短缺的约束,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收入已经连续数年下降。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转折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农业与其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如说正孕育着新的发展机会。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战略转换、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步伐,全面提升竞争力。

农业问题曾经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领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承诺执行世贸组织农业协定,降低农产品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农产品市场;还承诺约束国内农业补贴,取消出口补贴,规范动植物卫生措施。

执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将使中国农业面临的基本形势是,农业的市场竞争从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并出现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新趋势。中国农业在就业、收入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的关键时期,不得不走向国际化阶段。

但是,中国可能分享的这些农业国际化利益,有的是潜在的,需要国内系统、配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才能转化为现实;有的是长期的,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真正体现。必须充分估计到,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中国农业:资源约束与比较优势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从长期看,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有关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丧失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和玉米将分别亏损0.15元和0.11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1)。研究进一步显示,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玉米、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密集型的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应考虑提高其竞争能力。

从资源角度观察的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农产品的潜在竞争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包括农产品品质、营销战略、企业经营经验、运输和流通成本、企业信用等。资源优势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因素,但从短期来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更多地体现为市场竞争优势。

(二)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那么执行世贸组织承诺、开放国内市场,究竟对中国农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国际竞争角度可将农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按照敏感度排序为大豆、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等。另外一类为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果、水果、加工食品等。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执行世贸组织承诺对敏感性农产品将带来不利影响,但有利于竞争性农产品的出口。

无论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还是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果对其市场竞争要素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执行世贸组织承诺会使中国农产品面对巨大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农产品可能将面临严峻冲击。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已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进口压力增大,对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较大冲击。另一方面,肉类、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这些产品长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考虑国际市场要求不够,受国外较高的技术壁垒的限制,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使比较优势难以转变成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三)对中国农业经济体制的挑战

农业国际化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和支持政策也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与机构的设置,是适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格局而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管理相互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调控和管理。

其次,现有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在价格、投资、分配政策等方面,侧重于支持提高农产品产量,忽视了对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结构优化;侧重补贴农产品流通环节以及消费者利益,对生产者利益支持不够;在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对农业的支持在总量上不足,在结构上不够合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农业补贴仍然很高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目前仍然实行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等负保护政策,这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农产品流通体制不顺,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第四,中国农业经营主体不具备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千家万户小农的分散经营,在农业进入国际化阶段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特别是,一方面,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没有大粮商、畜牧商、园艺商和食品加工商参与国际市场分配和竞争,另一方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那些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中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外农业发展压力,同时也承担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随着中国式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与非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滑坡,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也开始下降。因此,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寻找新的农业增长点、实现三个方面突破是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经营基础之上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不仅从客观上阻断了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使农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处于一种封闭的、分散的生产状态,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抑制了农业增收潜力。而且还阻碍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化流转,使目前的农业生产工具仍处于一种人畜犁耕的原始状态,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与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仍停留在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化学肥料与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上,阻碍了优质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使农村土地的价值仍处于一种单一的原始的农产品产出效益上,而无法转化进行交易,用来从事农业扩大再生产并从其中获取更多利润的资本。因此,建立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而且也有利于避免生产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种规模化经营是以农户承包的土地作股份,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规模化经营。这种规模经营既有别于过去的农业互助组,因为它不要求每一个拥有股份的农户都一定要亲自参与具体的农业生产与管理,且利益分配存在差别。而过去的农业互助组则一般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应参与本组的农业生产与管理,而且收入无差别。每个农户所投入股份的多少都是自愿的而非强制,而且按每个农户所投的股份的多少的来分配农业收入。

当然,这种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是要动摇和改变现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的基础,剥夺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益,而是要通过这种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来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小规模、分散化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避免因农户分户经营所带来的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产品产业结构上的趋同性所造成的农民利益上损失。

二、 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农业成本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缺乏,应该说在农村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专业化分工的概念。现实的情况是一个家庭独自承担。

这种缺乏农业分工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增大了农业劳动者的市场风险。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因此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况且有不少农民因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也很难准确的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因此,大多数农民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面临不法商人和利益集团的欺诈与盘剥,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增大了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的风险。如因缺乏专业化种性识别能力,农户在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选购与识别上,容易购买到假货或质价不符的农资产品而上当受骗,导致损失惨重;在农业品种和产业结构上,因缺乏专业化的市场调查和专业化信息分析,容易盲目模仿而造成农业品种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导致农业产品的积压或腐烂,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尴尬局面。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经营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这种农业专业化分工模式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区域的专业化模式、部门的专业化模式和作业的专业化模式。

所谓区域专业化模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垸一品”、“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即从宏观层面上就是要建成专业化的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果、林、蔬菜和花卉等田院、村组和乡镇;从微观层面就是要形成规模化的、单一品种的种植(养殖)场所和集散地。这样既便于生产的管理与技术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和管理环节上的失误,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入;又便于销售,这样不仅最大限度节省了销售环节成本,而且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使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所谓部门的专业化,就是通过农业分工在农村逐步形成相对对立的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与使用,农产品销售、运输、加工和仓储,农资产品供应,农业贷款融资和农业保险等部门,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以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将农业经营由过去的一个生产单元(家庭或家庭成员)单独完成,变为多个生产单元分工合作,形成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工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规避农业风险,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转移。

所谓作业的专业化,就是从种(苗)培育,到具体生产环节管理,最后到收割,这所有的生产环节不再是由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生产单位全部承担完成,而每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生产单位只是承担其中某一个生产环节。如形成专业的粮、棉、油种(苗)培育专业户。这样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更主要的是通过专业化的管理,降低了农业风险,减少了盲目的农业投入。

三、 建立企业化的法人治理模式,实现农业组织形式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弊端不仅表现在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而更突出地表现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的合作体系不健全。而一个规范、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对加速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农村的不少地方现在也成立了一些农业中介组织,如农产品经销商和农产品加工、运输专业大户等农业中介组织。但由于这些中介组织是独立于农业生产者之外的利益团体,相互间没有利益关联。在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和基本的商业道德的经营环境下,面临利益冲突时,最先受到利益伤害的总是农业生产者。所以,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在农业中介组织很难得到保障。农民也很难从中得到利益和实惠。因此,加快建立农民自己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是中国农业未来的最终选择。

这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既有别于人民公社时期的以生产队为农业组织构架和以乡镇购销服务站所为农业合作体系的“一大二公”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也有别于现在缺乏相互利益关联的农业中介组织,而是一种类似企业法人的治理模式。所谓的企业法人治理模式,就是农民以自己的土地、资金、生产工具、产品和劳动力资本(包括专业技能、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本)作股份,组成统一农业股份合作体系——农业协会和专业股份合作组织。由会员组成股东大会,再由股东大会选举协会管理层和法人代表。法人对股东负责,股东有权改选管理层或法人。

农业协会和专业组织,一面是负责本会(组织)成员的农业生产生产资料的组织和供应,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产品的销售、储存和运输,农业发展资金的组织和融通和农业风险性救济等五个方面的业务,会员通过用自己的股份作抵押,获得协会或专业组织提供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获得农业增收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支撑和农产品产、加、销、运、储等系列化服务,以及农业信贷帮的扶和灾害性难关的度过。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生产单元(农户)在生产、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股东代表与政府和社会利益集团谈判,这样既可彻底斩断农民与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经济联系纽带,有效地抵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合理的摊派,以及对农业政策性补贴的强行抵扣和非法侵占,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不受或少受不法利益集团的侵害;又可有效地防范市场风险,通过强化谈判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改变谈判中总处于弱势地位的命运,提高谈判价码,尽量减少农民谈判中的损失。当然,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突破会面临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不仅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且更需要体制的创新和政策的保证。因此,它的形成、产生和发展也许还需要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但无论怎样,它终将成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未来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咸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dongtai-mach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