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简述信息的三种世界及其联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简述信息的三种世界及其联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灵藏阁

阅1104转122015-08-28 分享收藏

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

— 与吕乃基老师探讨知识和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吕乃基老师在他的“走进世界3 — 知识论之一”的博文中介绍了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并分析为什么不走进世界3、为什么要进入世界3、如何进入世界3等有关问题,很受启发。吕老师还有许多有关知识论文章,我也多已下载学习,很感兴趣,以后有机会再向吕老师讨教,共同探讨!

我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并没有专门研究,但在这几年研究信息本质问题中,无意中也构造了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似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划分有点相似。现作一简单介绍,并试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欢迎吕老师指正,并欢迎科学网上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讨论。

我的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如图所示,我把它也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系统模型。

世界1:客观自然世界。

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物质世界,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本身就是从自然界进化形成的,因此人和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客观自然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自然物质世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人与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演化形成,自然也具有系统性,社会就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系统结构形式。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客观自然世界实际上应包含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自然界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生产关系等)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认识之源。

世界2:主观认识世界

主观认识世界是人类所有个人思想认识的集合,我们也可称它为人类思维系统,它是人类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它的系统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同一社会时空条件下对客观事物认识有一定联系,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性;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对自然界系统属性和人类社会系统属性的反映,因此人类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属性的认识也具有系统性,表现为人类知识的体系特性。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称为人的智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基本系统属性。

世界3:人造科技世界

人造科技世界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产生的一个新的系统要素,是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造科技世界包含数据世界和技术世界两个子系统:数据世界是一个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知识库,它是认识世界中知识的直接输出,但通过在客观世界中的交流、积累和处理,使它从整体上更能反映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相对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知识体系,因此更具有系统性,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资源;技术世界包括人类进行生产所使用的一切工具和设备,它们都是人利用科学知识设计和构造出来的,也是认识世界中知识输出的结果。技术世界的属性直接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生产力,它是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水平密切对应的,是各种相关技术综合形成的能力,因此,技术世界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数据世界与技术世界之间也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图中所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系统模型还给出了客观自然世界、主观认识世界和人造科技世界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首先,由于三个基本子系统首尾相联,形成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主控系统环,它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智能、知识、科技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基本发展规律。其次,模型还给出了三个辅助系统环:在客观自然世界与主观认识世界之间的实践考察环,体现了人类亲自参加社会与生产实践的作用;在主观认识世界与人造科技世界之间的学习与科学实验环,体现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和科学实验以提高科学知识与技术水平的作用;在人造科技世界与客观自然世界之间的生产自动控制环,体现了人类直接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自动控制的作用。正是这些辅助系统环与主控系统环的复杂协同作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下面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和讨论:

(1)关于世界1。波普尔把他称为物理世界,包括物理对象和状态,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我认为,物理的概念比较含混,它可能包含自然界,也可能包含世界3中产生的人造物理的东西(如房屋、车辆等),而且用物理世界还会引起是否还有化学世界的疑问?所以我用了客观自然世界,一方面强调它的自然性以区别世界3中人造的东西,一方面强调它的客观性以区别世界2的主观认识。也没有用客观物质世界,因为世界3人造的东西也有物质的。

(2)关于世界2。波普尔称为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我认为用“精神”的概念过于抽象和哲学化,所包含的心理、意识等内涵也比较杂乱。我用“主观认识世界”特别强调和突出了认识的作用,因为人脑中一切精神的东西,包括心理、意识、思想、知识等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且认识的过程也正是人们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和产生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一切知识的根源,包括世界2中个人大脑中的知识和输出到世界3中的社会共享知识,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突出了“认识”,世界2的内涵也比较具体和容易理解。强调“主观认识”则是强调人脑这个认识主体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也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只有相对的真实性,从而也进一步明确了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客体之间的主客观关系。主观认识世界就其认识的内容而言当然属于非物质的精神世界范畴,但它仍然是由客观自然世界这个物质世界(人和人脑)来承载。这也体现了世界2与世界1的一种关系。

(3)关于世界3。波普尔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宗教、科学、技术等。我认为,如果按照“知识”的一般概念,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因此知识首先应该产生于世界2,产生于每个个人的大脑中,在人脑中产生的这种知识我们可称为个人隐型知识,个人大脑中的隐形知识以各种语言编码结构形式输出,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交流、处理、积累逐渐形成可为人类共享的显型知识。如果这样来理解知识,波普尔把世界3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就有些问题值得商权:第一、既然知识源于世界2而后进入世界3,如果把世界3称为客观知识世界,那么是否该把世界2称为主观知识世界呢?这样把知识划分为世界2中的主观知识和世界3中的客观知识可能也不妥吧?而且知识概念应窄于精神或认识概念,它也难以涵盖精神世界或认识世界的更广泛内涵;第二、波普尔强调世界3知识的客观性实际上是指以语言编码结构形式用某种客观世界的物质介质(如纸张、磁盘、光盘等)承载的知识,它确实脱离了人脑的主观认识世界,但这种客观性只是知识存在形式的客观性,实际上,人脑中的知识,虽然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它是以何种编码结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的,但人脑也是一种客观的特殊物质介质,因此,就知识存在形式而言,世界2和世界3中的知识都需要以某种客观物质介质来承载和存储,如果知识的客观性是指此,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而就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内容而言,无论是世界2或世界3中的知识都是基于认识产生的,而认识的本性必定具有主观性,无论是个人或人类整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只有相对的正确性(相对真理),如果把知识的客观性视作知识内容对客体事物认识的真实程度,由于认识存在主观性,知识也具有先天的主观性,永远也只能有相对的客观性,无论是世界2或世界3中的知识,这也是一样的;第三、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还特别强调了客观知识的自主性,认为客观知识是脱离了认识主体和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可以像树一样自主生长的知识。我认为,虽然个人大脑中基于认识产生的知识,输出到世界3后借助包括具有人工智能的电脑、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处理、积累,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交流,还包括利用前人通过文字等留下的知识,可以使世界3中的 “客观知识”不断提高和发展,更加全面、本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但这似仍不能说是客观知识脱离认识主体的完全自主性的发展,因为对知识信息进行处理的各种信息技术本身,仍然是基于人类认识的物化的知识,而且信息处理过程需要新的知识信息输入和对信息处理的管理控制等也都离不开人,因而也必定受人认识主观性的影响,世界3中的“智能”和“生命”仍然是“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基于以上认识,我的世界模型中把世界3称为人造科技世界,“科学”是人类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中的精华,“技术”是知识在人类生产领域的物化,所以用“科技”实际上体现了世界3中“知识”的核心地位,但又不至于与世界2中个人隐型知识混淆;用“人造”突出了世界3是人基于知识构造的世界,也以此区别于世界1的客观自然世界。人造科技世界,既包含知识、科学这些基于认识的精神产品,也包含生产工具与科技创造的一切体现人类文明的物质产品。所以它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人类智能发展后产生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是推动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4)三个世界的信息联系。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虽然也指出了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也指出先存在世界1,然后在更高层次上出现世界2与世界3,但他没有进一步指出如何联系和作用,更没有从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科学的高度来分析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们在信息本质研究中,基于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辫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信息正是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一事物属性内容反映到另一事物属性之中而形成的,“

1.知识等于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而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为考量。

所以知识不等于文化。

2.知识和文化有什么区别

区别:

知识是经验。文化是现象。文化包含知识。知识组成文化。知识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交叉、包容。

文化是对知识的一种提升,升华。知识是对文化的一种支撑。知识重在知识本身。文化包含知识还包含历史,由来,发展,关联。文化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知识。一种社会现象,有起源,有历史、有传承,有借鉴、有发展,不局限于知识,人们也把它叫做文化。比如食文化。

知识就像词典定义的那样,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从时间的先后上讲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前人给后是留下的对事物的常识和经验。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

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 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

在我们原来的观念中,知识与文化基本那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能写会说的等等人,我们都统称是文化人。如今,这样的观念正在瓦解,两者不应该是一回事。

知识概念

知识和文化是不能画等号的。知识,那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文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文化是知识的更高一个层次。

有知识的人未必就是有文化的人。知识,只要你肯学习,一般多少都可以获得的,知识,那是我们在当今社会赖以生存和谋生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本领。而文化,那是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那是要靠自身修炼,更是我们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不应该缺少的品质了。中华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知识和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得到的认识世界或者感知世界的成果表现,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有深度、广度之分,也有不同层次之别。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特别是在精神财富方面,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等总体水平的体现。

在内涵上,知识的范畴是具体指向,文化的范畴是广泛概括,既相关联,又有区别。 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

文化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群体所有物质和精神创建活动及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与意识形态的概念大致同义。广义的文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狭义的文化=精神文明(其中含制度建设)。

还有更狭义的文化概念:指个人受教育的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有知识”和“有文化”意思差不多。

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

2 文化: 从广义上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正文算文学常识吗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例如,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1363468?wtp=tt。

5.古代文化常识是否要遵守

礼教 《金刚经》是(佛教)著作 唐朝六渡日本宣扬佛教为当时两国邦交做出巨大贡献的是(鉴真) 道教创始于(东汉)注1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其中祭祀活动被称为(吉礼)注2 按照古人的饮食礼仪,在上一道烧鱼时应该(鱼尾向着客人) 俎是古时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使用,用途是(宰杀和摆放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以“孝悌”为美德,其中悌指的(尊敬兄长) 古人讲究尊称礼节,谈到对方父亲一般称为(令尊) 古人讲究谦辞礼让,谈到自己儿子一般称为(犬子) 古人称呼自己父亲的侄女婿为(堂姐夫/妹夫) 古人称“拙荆”指(自己的妻子) 古人称“连襟”指(姐妹之丈夫) 在古代,下列哪个词语中用来称呼对方妻子(令困)历史常识 下列年代相对最早的一个朝代或时期是(汉) 东晋和西晋的顺序是(先有西晋后有东晋) 唐朝前是(隋朝) 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下面哪个省不在三省之列(下书省)注3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不包括(楚) 下列朝代按时间顺排列应为(夏商周) 曾经东征高丽的隋炀帝名叫(杨广) 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地点大泽乡在哪个省(安徽) 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史书是(史通) 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平局面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国号是(贞观)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太祖)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造者是(李冰) 墨子属于(墨家) 庄子属于(道家) 提倡“兼爱,非攻”的是(墨家)琴棋书画 被称为酒仙的是(李白) “说琴谏国王”所说的是(邹忌谏齐王) 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乐器是哪一类(吹奏乐器) 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不包括(雅) 吹奏横笛的正确口型应该是(嘴角向两边) 古人所称的“锹秤”指的是哪种物品(棋盘)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米”字形方框叫做(九宫) 以下哪一个是象棋中不会出现的走法(象四进五,士二进四) 关于象棋的说法错误的是(兵和卒只允许前行,不能后退和平移) 以下关于象棋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象棋起源较早,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 关于围棋的说法错误的是(围棋的棋子分数量同的黑白子) 围棋开局的落子规则是(执黑先行) 围棋的棋盘图案是(横竖十九条直线) 围棋棋子紧邻的直线交叉点成为(气) 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笔墨纸砚)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被誉为“书圣”的是(王羲之) 被誉为“草圣”的是(张旭) 有画圣美誉的吴道子是哪朝人(唐朝)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义的字典是(说文解字)注4 著名的《女史箴图》是哪位画家的作品(顾恺之) “梦幻西游”四个字一共由多少笔画组成(三十二画) “唐”(十画) “朝”(十二画) “长安”(十画)唐诗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首脍炙人口的《侠客行》出自(李白)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长恨歌》) 被称为乐府双壁的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古诗名句“夕阳无限好”的下句是(只是近黄昏) 古诗名句“前山鸟飞绝”的下句是(万径人踪灭) 古诗名句“举杯邀明月”的下句是(对影成三人) 古诗名句“男儿何不带吴钩”的下句是(收取关山五十州) 古诗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句是(道是无晴还有晴) 古诗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的下句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古诗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下句是(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诗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下句是(水村山郭酒旗风) 古诗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下句是(我辈岂是蓬蒿人) 古诗名句“十年一觉扬州梦”的下句是(赢得青楼薄幸名) 古诗名句“今日听君歌一曲”的下句是(暂凭杯酒长精神) 古诗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下句是(谁家新燕啄春泥) 古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 古诗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句是(露似珍珠月似弓) 古诗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下句是(无人知是荔枝来)古代常识 下列哪个称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注5 古代所称“垂髫”只说女子(十三岁) 古代称20岁的少年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种(炊具) 古语所称“按图索骥”的骥是(良马) 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乡试会试院试殿试)注6 下列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史书的是(史通) 五岳之说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称为(南岳)注7 古代地理所称“阳”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谥号”指的是(帝王所专用的称号) 我国古代四大艺术是指(棋琴画书) 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六月) 下列属于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兴旺”形容家境繁荣,其中六畜指(猪马牛羊犬鸡) 左迁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说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长城修建后关内关外的说法中“关”指的是(山海关) 古代“上元节”是指(元宵节)注10 古代“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喝的是(菊花酒) 古语所称“细软”是指(钱财) 凌晨1:00至3:00古代称为(丙夜) 古时的二更相当于现在的(1-3点) 在我国古代,下。

6.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哪些

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知识属于文化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地理、政治等三门中学课程的基本技能的整体把握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扩展资料

历史课程能力要求:

1、再认、复述重要的历史事实。依据历史事实比较、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

2、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作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楚的表述。

地理课程能力要求:

1、结合地图了解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重要的地理数据,以及有关地理的重大时事。

2、了解我国地理概况、区域特征及其差异,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政治课程能力要求:

1、再认或再现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理解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恰当使用哲学、经济、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关于“简述信息的三种世界及其联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