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晁盖给吴用讲了七星之梦,吴学究说:“兄长这一梦也非同小可,莫非北地上再有扶助的人来?”于是,吴用星夜前往“北地”,到石碣村去说服阮氏三雄撞筹,凑齐晁盖梦中七星,智取生辰纲。
阮氏三雄,即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立地太岁阮小七。三兄弟的名字似乎是按照行序取的,但为何没有阮小一、阮小三、阮小四和阮小六呢?阮家三兄弟是石碣村的打渔人家,他们家住在“北地”吗?
当夜三更,吴用从东溪村出发,到了第二天晌午,便来到了“济州梁山泊边石碣村”。这里,就是吴学究说的“北地”。吴用到了石碣村,书中有一篇瘦词,暗中交代了阮氏三兄弟真正的住处:
“青郁郁山峰迭翠,绿依依桑柘堆云。四边流水绕孤村,几处疏篁沿小径。茅檐傍涧,古木成林。篱外高悬沽酒旆,柳阴闲缆钓鱼船。”
原来,石碣村是一座孤岛上的孤村。这座孤村,其实就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太平乡孤庄村”,是朱元璋的家。“四边流水”,即“泗”,暗指了泗州。《朱氏世德碑》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市,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说:“宋季时,熙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到了朱世珍(仁祖,朱五四)时,又迁到“钟离之东乡”。朱重八小时多病,又在东檐下遇神僧摩顶而病愈,其父仁祖便打算让他“俾从释氏”。因为当时闹饥荒,东乡寺庙中已无僧人住持,“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
晁盖所居之东溪村与西溪村,就是朱元璋家泗州两次迁徙的暗喻。石碣村即泗州孤庄村,又是朱元璋家从“钟离之西乡”迁到“太平乡孤庄村”的写照。后文故事中,晁盖等人将从石碣村到李家道口朱贵酒店,然后从金沙滩上梁山。朱元璋家是淘金户,当然得有金沙滩了。
再往后看,三打祝家庄时,石秀遇钟离老人。祝家庄即朱家庄,也暗指了朱元璋远祖中出过两代祝融,也就是重黎与吴回。吴回后裔中的曹姓被周武王封于“邾”,是朱元璋这宗朱姓的来历。祝家庄以祝融暗喻了朱家庄,钟离老人,即指朱元璋——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石碣村是水中孤村,其实也暗写了南京明皇城。朱元璋以三座无名小山填平燕雀湖,大明南京皇城就建在了燕雀湖上。故此,书中以南方朱雀七宿中的张宿、柳宿、井宿等等,象征大明火德运和南京皇城。皇城建在水上,这是“水浒”的一大寓意。
石碣村,其实是“碣石村”,碣石,即碣石山,也就是石景山。石景山的古名,就叫梁山。梁山在南京之“北地”,梁山之东便是大明新都北京。石碣,又暗喻了《朱氏世德碑》,也就是立在龙虎山伏魔大殿中,镇压妖魔的石碣,梁山大聚义时,决定梁山好汉座次的石碣。
《水浒传》中,总共只写了两个地方,也就是大明的两个都城,围绕这两个中心点,所辐射的其他地名,都与朱元璋家有关。没有“太平”、“天孤”、“打麦场”,哪里来的大明两座都城?因而,吴用来到石碣村寻访阮氏兄弟撞筹,写的也是靖难之役。
既然如此,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也一定有原型暗喻了。那么,阮氏三雄的暗喻原型到底是谁,为何其行序之间少了三人,又为何没有阮小八呢?
《大宋宣和遗事》中有一段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铁天王晁盖本来就是石碣村人,带着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七人,在五花营(今南乐境内)劫了生辰纲。因“酒海花家”掌柜花约把下了麻药的酒桶遗忘在现场,官府顺藤摸瓜破案。郓城县押司宋江接到公文,星夜前往石碣村报信,晁盖等人连夜逃到了梁山泺。
晁盖到了梁山泺,便联络早就在太行山落草的杨志等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两家合为一处,在梁山泺聚义。梁山泺在太行山中,并不是山东梁山县境内的梁山,《水浒传》另一个蓝本《大宋宣和遗事》所讲的梁山好汉,也是在太行山上聚义。
宋江杀了阎婆惜,上梁山泺落草,按照九天玄女的天书聚齐三十六人。但是,这三十六人中没有阮氏三雄,只有“短命二郎阮进”,阮通、阮小七并没有上梁山。那么,阮小二、阮小五是不是完全虚构的人物呢?不是,这两个人物出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这个蓝本中有阮氏三雄:短命二郎阮小二、立地太岁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
《水浒传》的阮氏三雄应当出自《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施耐庵却让阮小二与阮小五互换了绰号:阮小二是“立地太岁”,阮小五却变成了“短命二郎”。阮小二排在三十六人的第十二位,阮小五排在第二十五位,阮小七却高居第五。在这个蓝本中,阮氏三雄未必是亲兄弟。
施耐庵把两个蓝本合二为一,塑造了梁山三十六天罡,把阮氏三雄写成了亲兄弟。因而,便调整了他们的座次,阮小七在三兄弟中排在最后一位。解决这个排名,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小二与小五互换绰号。
蓝本中,阮小二“短命二郎”的绰号是有解读的,这个绰号的出处就是“灌口少年,短命何益”。小二对灌口二郎神,来历交代得十分清楚。施耐庵把阮小二的绰号改为“立地太岁”,又把阮小五叫做“短命二郎”,那就对不上了。
那么,施耐庵为何要把三阮写成亲兄弟,阮家为何没有小一、小三、小四、小六,又为何要让小二、小五换绰号呢?原著中,施耐庵以阮小二说梁山,解答了这些疑问,阮氏三兄弟原本姓李,隐写的依然是玄武门之变。
阮姓的元祖,是上古主管刑罚的皋陶,唐朝尊其为始祖。天宝二年(743年),唐玄宗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在解读青面兽杨志时,讲到了江州刑场上的“青面圣者”就是皋陶。“托塔天王”这个绰号,也与唐玄宗有关,《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记载,天宝元年时,唐玄宗请出了毗沙门天王,击败大石康五国之兵,解救了安西城之围。
毗沙门,是大唐第一太子李建成的小名,托塔天王晁盖在曾头市中箭,就是以毗沙门之死暗喻明朝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被明朝的天策上将射杀。
吴用以托塔天王之名,到石碣村说三阮撞筹,以皋陶阮姓之后写这段故事,依然是以唐朝故事隐伏明朝秘史。阮家三兄弟的行序中,暗藏了“九五”,也就是说,阮小二、阮小七是“九”,阮小五是“五”,阮氏兄弟撞筹,原来是要撞成“九五”之数。因而,阮家没有“小乙”,乙即太乙,是居于紫薇宫之帝星。但小乙终成太乙,阮家不仅隐藏了小一,也暗藏了小三、小四与小六,甚至,还隐写了小八。
小二,又是甲乙之乙,寓意阮小二必定要做太岁。阮小二做太岁,之于明朝历史而言,必定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无八”,也就是大明太祖高皇帝“酉卒”之后。以阮姓之祖皋陶写故事,其实也谐音了“高”。后文书中,九尾龟陶宗旺之“陶”,也以转注之法,写的是“高”家。
施耐庵巧借历史典故,赋予新的寓意,点化《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阮氏三兄弟,隐伏了燕王预谋靖难夺位。接下来的故事中,吴用还将与石碣村阮家继续演绎阮氏三雄的隐喻故事。
吴用到了石碣村,直接奔阮小二家。到得小二家门前看时,“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枯桩,对应后文书中的枯树山,寓意朱家木字辈的皇帝,更确切地说是燕王朱棣。
蓝本故事中,阮氏三雄并非打鱼人家,施耐庵把他们写成渔家,也是隐喻的燕王。以“鱼”喻燕王,前面的文章中早就做过解读。鱼,还谐音“禺”,暗喻大明建立于猴年,又是朱元璋“金鸡报晓”唤出的红日落山之处。
吴学究到达石碣村时,说这里“四边流水绕孤村”,而阮小二家却又是“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前后矛盾的写法,《水浒传》中多的是,这种笔法是一笔两写,说的是靖难之役中的对立双方,争夺皇位的燕王在北京,是“依山傍水”之清河,坚守皇位的建文帝则是在燕雀湖中的阳谷。草,即燕王的隐喻,这个隐喻前面的文章中也做了解读,此处不再重复。
吴用此前到过石碣村,认识阮氏兄弟,到了门前便叫了一声:“二哥在家么?”吴用叫罢,只见阮小二从屋里出来,书中描写道:
“瞘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气力,眼睛射几万道寒光。休言村里一渔人,便是人间真太岁。”
阮小二也是有千百斤力气的梁山好汉,不输鲁智深、武松。这篇赞词的最后一句“便是人间真太岁”,交代了阮小二绰号“立地太岁”的来历,这句话后来又用了描写武松,道是:“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水浒传》中,共有三个太岁,最先出场的是花花太岁高衙内,然后是阮小二,最后是武松。这三个太岁,其实是一个太岁,都是朱家皇帝。太岁,就是岁君,《神枢经》中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花花太岁,即指出自凤阳的皇帝,花,在《水浒传》、《红楼梦》中都暗喻凤阳。高,出自朱元璋谥号“大明太祖高皇帝(简称)”,高太尉、高衙内,以及清风寨知寨刘高,都暗喻的是高皇帝。
阮小二、武松都是“二太岁”,大明之“二太岁”有两个。如果以历史真实而言,朱允炆是大明第二代皇帝,朱棣是第三代。靖难之役后,朱棣废除建文年号、帝号,自己就变成了“二太岁”。阮小二、武二,都是“二哥”,本质上是大明“二哥”一笔两写,假如说阮小二、武松是同一个人,也是说得通的,梁山所有的好汉其实都隐喻了大明皇帝。
小二,在书中还是李小二、牛二,这两个人物都是隐喻的李世民,以及朱棣之子朱高煦。这个隐喻,在前面解读杨志卖刀故事中已经讲到,不仅暗喻了靖难之役,还为林冲杀王伦,在梁山搞“三足鼎立”伏线,隐写了大明第二次叔侄之争。
吴用见了阮小二,便说:“有些小事,特来相浼二郎。”浼(měi),在这句话中是央求的意思,但本义却是污染。《黄帝内经·灵枢篇》中有这样一句:“若痛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水浒传》中的“浼”,是为后文书中以武大郎隐伏徐达之死伏线。所以,此二哥即彼二哥。
以此推之,阮家小三便是宋三郎,小四即郁保四,郁保四便是“欲保四”,打虎将李忠保的就是朱家老四。小六,即活闪婆王定六,建文削藩,先削掉五家藩王,到了燕王这里,靖难之役爆发。
林冲是梁山好汉中,比较典型的燕王暗喻。林冲初上梁山,先坐第四把交椅,大聚义时降为第六条好汉,就是燕老四“王定六”。阮家从一到六,都隐写在《水浒传》中,总喻大明王朝大火并的历史。
后文书中,阮氏三雄特别要提到林冲,还说林教头是“贼男女”。贼,即《水浒传》中的草寇,草寇便是燕王禁军。贼,又是偷盗者,燕王属鼠,夺位便是鼠(叔)窃。男女为阴阳,在《水浒传》的语境中便是“明”。女,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女宿,象征以玄武转世自居的燕王。
《水浒传》之“诗禅”笔法,远超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是《红楼梦》也远未达到如此高度。
阮小二听说吴用有事要“浼”他,便问学究有何事。吴用说:“小生自离了此间,又早二年。如今在一个大财主家做门馆,他要办筵席,用着十数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鲤鱼,因此特地来相投足下。”
小二也不急于应承吴用所浼之事,笑着说请教授吃三杯酒。吴用答道:“小生的来意,也欲正要和二哥吃三杯。”于是,阮小二荡了船,与吴用往隔湖的酒店中吃酒。船到湖泊里,吴用遇见了阮小七。阮小七出场,书中照例有赞诗描写了这个人物:
“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浑如生铁打成,疑是顽铜铸就。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唤作活阎罗。”
五道将军,指的是朱家皇室五行字辈,但凡《水浒传》中单独出现的“五”,都是这样的寓意。阎罗,即“燕羅”,指的就是燕王。“羅”,字头是燕老四之“四”,“糸”暗喻太宗文皇帝,隹,是短尾鸟的总称,其中包括了“燕”。五道将军、阎罗王,这两个符码还将在王婆、宋江的话语中出现,伏笔就在三阮的故事里,都是同样的寓意。
小二见了小七,便问:“七哥,曾见五郎嘛?”阮小七问找五郎做什么,吴用答道:“七郎,小生特来相央你们说话。”阮小七于是带吴用去找阮小五,“两只船厮跟着在湖泊里,不多时,划到个去处,团团都是水,高埠上有七八间草房”。来到这里,阮小二叫了一声:“老娘,五哥在么?”
阮小二所唤之“老娘”,就是阮氏三兄弟的母亲。老娘没有跟已经成家的老大,而是在小五家生活,是因为这里就是“水浒”,也就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朱元璋家——孤庄村。高埠,还暗藏了独龙阜,也就是朱元璋的陵寝之地。独龙阜多次出现在《水浒传》中,杨志失陷生辰纲,就与鲁智深、曹正在独龙阜落草。“三打朱家庄”,也打的是独龙阜。
老娘说:“说不得,鱼又不得打,连 日去赌钱,输得没了分文。却才讨了我头上钗儿,出镇上赌去了。”阮小二笑了笑,把船荡开,小七的船跟在后面,说道:“哥哥,正不知怎地,赌钱只是输, 却不晦气!莫说哥哥不赢,我也输得赤条条地。”听说阮氏兄弟赌博输得如此之惨,暗中得意道:“中了我的计了”。
吴用为何因阮氏兄弟好赌而知其计必成,难道是因为阮氏兄弟缺钱,就一定会参与劫取生辰纲吗?假如这样理解,梁山好汉当真就变成强盗草寇了。前面的文章中解读过,“赌”也是燕王的暗喻符码,阮氏兄弟好赌,阮小七还特别强调输得“赤条条”的,便隐藏了“朱”字。既是一路人,当然可以做同一件事,这其中,又以吴用象征黑衣宰相,隐写了“遇林而起”,道衍和尚怂恿燕王夺位的历史。
阮小二、阮小七划了半个时辰,来到了石碣村镇,在一座独木桥边见到了阮小五。小五出场,也有一首赞诗描写其形象:
“一双手浑如铁棒,两只眼有似铜铃。面上虽有些笑容,眉间却带着杀气。能生横祸,善降非灾。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蚖蛇丧胆。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
铁棒,即铁棒栾廷玉之“铁棒”,也就是“天棓”。《史记·天官书》中说:“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水浒传》中的“枪棒”就出自这里,是皇宫禁卫的象征,但凡书中与枪棒有关的好汉,隐写的都是皇帝。
“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水浒传》中的兵器大有隐喻,梁山聚齐十八般兵器,意味着燕王起兵。阮小五出场,带出了“天棓”,这段故事,依然写的是靖难之役的前兆。
这篇赞诗中交代了阮小五的绰号,然而,阮小五为何又变成了“二郎”呢?
阮小五家住“水浒”,“水浒”主写的是大明太祖的出身地,以及大明的两个都城。因而,阮氏三雄的核心人物,其实是小五。“五”,即朱家皇室五行字辈,《水浒传》开篇故事,便以“五”统括全书。
《水浒传》在开篇词之后,即写五代之乱,施耐庵以一首五言绝句为全书立意:“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五姓五代,都是“五”,而开启五代藩镇争霸乱世的是后梁朱温。朱温,是“朱瘟”的谐音,《水浒传》中的瘟疫就是朱瘟,也就是朱家后梁导致的天下大乱,藩镇争夺皇位。
这段历史被施耐庵引喻为明朝事,因此,“朱说”引出了洪太尉误走妖魔。阮小五的赞诗中,便照应开篇“朱瘟”,写了这样两句:“何处觅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开篇引首中的“瘟疫”,因朱元璋“封建诸子”埋下祸根,阮小五赞诗中,便指明行瘟使者是短命的二郎。
《水浒传》中的短命二郎,即《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灌口少年”,也就是蜀中治水太守李冰之子,即李二郎。施耐庵妙笔点化,蜀中即“鼠中”,林冲出场时手中的“折迭纸西川扇子”,也暗藏了“鼠中”,隐喻的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与李世民的谥号是一样的。大唐玄武门之变,大明靖难之役,都是太宗文皇帝亲手操作,此李二即彼李二,“短命二郎”这个绰号所指瘟神,便是这两个太宗文皇帝。
小五,隐喻的是朱家五行字辈,他们都是行瘟使者,所以,阮氏三兄弟便以小五为行瘟使者的总象征,这就是小五与小二调换绰号的原因所在。换了绰号,阮小二是立地太岁,太岁即木星,象征的是朱家木字辈的皇帝,在施耐庵时代,这代皇帝便特指朱棣。
朱棣是朱家五行字辈第二个做皇帝的,朱允炆是木字辈下的火字辈,先于朱棣登基,是大明第二代皇帝,故此,“短命二郎”中又隐藏了朱允炆。阮小五的赞诗中,还有这样一句:“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蚖蛇丧胆”。
狮子,是“柿子”的谐音,柿子又称朱果,暗喻《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所记载的“邾国”,也就是朱元璋家被周武王封在“邾”的先祖。朱元璋“封建诸子”播下瘟疫,建文削藩、燕王造反,“邾国”心寒。
燕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脚踢处,蚖蛇丧胆”,蚖蛇,即“龟壳花蛇”。龟,这个字已经解读过多次,既是隐喻朱元璋之“圭”,又是暗喻燕王朱棣之“龟”,书中的“鬼”、“贵”等谐音字都是这两代大明皇帝的象征隐喻。同时,“蔡”、“时”也是龟,暗藏了大明迁都。蛇,即雪花大蛇,隐喻的是出生于蛇年大雪节的朱允炆。
蚖蛇之“蚖”又谐音“猿”,开篇词中“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就是说的燕王夺位,“猿”指代建立于猴年的大明。上文所讲到的“鱼”谐音“禺”,禺,就是一种类猿的长尾猴。
阮小五出现在石碣村镇上的独木桥上,桥,即“木乔”,隐喻永乐迁都。桥,水梁也,《水浒传》中无数次写到的“桥”,就是大明太宗文皇帝迁都“梁山”。梁山就是北京之西的石景山,石景山之东便是大明新都,大明新都在梁山之东,这就是《水浒传》中的“山东”。
南京在南,以朱雀为象征,书中的张、柳、井等都是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北京在北,玄武、托塔天王、女宿等都是“北地”的寓意。所以,吴学究来到石碣村,是到了“北地”。
阮氏三雄的故事以阮小二出场开篇,以阮小五立于独木桥边聚齐,简直就是靖难之役全过程的写照。那么,聚齐阮氏三雄,吴用又将如何说他们撞筹智取生辰纲,阮家三兄弟又将演绎什么样的真实故事呢?
欲知端的,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