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于便当里的幸福

从日本江户初期的手握饭团开始,便当就开始了它与人类生活的故事,最初只是普通的白米饭加上些许调和口味的酱菜,便足以在饥肠辘辘的时刻为生活带来一些满足和希望。糯糯的白米饭,是记忆中的味道,也是日复一日成为习惯的滋味,它是万千美食世界里最普通的存在,却也因此承载着爱与被爱,平凡而珍贵。如果说米饭是便当的灵魂,那么五花八门的食材搭配则让灵魂变得有趣起来。从江户中后期以后,便当盒里的色彩变得丰富起来,京都颇具盛名的定制便当,甚至可以多达20种食材放置于一个便当盒中—高汤蛋卷、水煮竹节虾、鲷鱼寿司、酱烧牛肉卷还有历史悠久的奈良渍……打开便当盒盖的时刻因此充满了仪式感。

把“仪式感”这个略感严肃甚至有些高雅的词用来形容便当,不免会让人觉得些许奇怪,毕竟便当无论从制作材料还是制作人来说,都无法与高级料理相提并论,但它确实拥有一种仪式感—它源于生活的真实,以及对爱与被爱的感激。当看到电影《小森林》里日本东北地区朴实的村庄和农田,平凡的女孩市子用当地食材做了饭团和配菜装在竹编的便当盒里,听着虫鸣鸟叫,享受着午后淡淡的阳光,耳畔回响起那句“稻子会听着人的脚步声慢慢长大”,入口的食物连接了自然与生活,也连接了味蕾与内心,它拥有治愈人心的魔力,让“一个人吃饭”这件事拥有了只有自己才能领悟的仪式感。

如今,“一人食”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在最近热播的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里,节目组在日本专程拜访了制作便当的美食家:“便当最精髓的就是每天加的那一点剩菜,有昨天的剩菜就意味着我昨天做饭了,因为觉得自己做饭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所以做便当更像是一种时间的延续,有一种昨天到今天、今天还会带来明天、每一天都会有旧的昨天和新的明天那种感觉。”昨天、今天、明天,一人食的便当就像一本记录味蕾的日记本,人们通过其中的酸甜苦辣感知季节的变迁、情绪的转化以及生活的百态,在表面喧嚣内里孤寂的城市里,人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形式与内心的自己对话,或是蒸煮时袅袅升起的水汽,或是浸炸时呲呲作响的声音,又或是烤箱令人期待的提示音……这一切真实可感的经历,都是食物对我们的治愈。

汤料理的温暖治愈

在纪录片《京都人秘密的欢愉》里,由常盘贵子饰演的和果子店女老板,在京都过着单身女子的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爱情深埋在心底,日子还是照样如流水般细细而过。她会在清晨去熟悉的寺庙打水,用京都清澈甘甜的泉水熬制一锅滋味绝美的汤料理。沸腾而开的水,仿佛带着强大的生命力,热腾腾的空气里似乎也随之飘散出清甜的气息,放入锅中炖煮的食材代表了当下的季节,也表露了当日的情绪,在沸水中起舞的食材像是异想世界里的精灵,带着大自然所赐予的味觉魔力,为生而为人的大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如温情电影《小花的味噌汤》里,患病的妈妈在教女儿煮味噌汤时说的:“小花,你一定要学会做味噌汤,因为吃了味噌汤,一定可以活下去。”

味噌汤,日本家庭饮食中最平凡常见的食物之一

五花八门的食材搭配则让便当变得有趣起来

一碗在日本家庭饮食中最平凡常见的味噌汤,真的可以给予人们活下去的力量吗?其实与其说是力量,不如说是希望或是勇气。不论是小花家里的味噌汤,还是泽腾三八子的京都四季汤料理,一碗带着温暖和香气的汤,赶走了冬末的寒气,也驱逐了一人食的寂寞。

咖啡人生,喜剧人间

无论是繁忙的办公桌上,还是闲适的床头柜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咖啡杯是必要的存在,一杯符合当下语境的咖啡,或苦涩或香甜,或温热或冰冷,每天喝过咖啡才能继续把日子过下去。普通人是这样,拥有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美称的巴尔扎克更是如此,甚至比绝大多数人还要依赖咖啡,他毫不吝啬地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咖啡的热爱:“没有咖啡就没有《人间喜剧》”。据说在他的作品创作爆发期,每天可以喝大概47杯咖啡,在咖啡香气萦绕的笔触之间,文学中混杂的现实生活由此而生。就像巴尔扎克用咖啡刺激着文学创作的欲望,我们也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由味蕾发出信号—到了该来一杯咖啡的时候了—可能是阳光暖暖洒向床被的那一刻,也可能是闻到烤箱里面包香气的那一刻,又或者是被工作所扰、焦头烂额的那一刻,咖啡总能以它的口吻向我们传递着幸福与温暖。就像在电影《咖啡》里,导演Marc Erlbaum让一座位于费城的咖啡小馆变成了人间精神避难所;而远在东京的一间地下咖啡馆则在导演冢原亚由子的镜头里变成了电影《咖啡未冷前》中拥有时间穿越魔力的场所。关于咖啡,我们可以赋予它很多源于生活的想象力,其中带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带着对现实世界的一丝哀愁,好在咖啡可以让人享受独处的快乐。我们愿意花时间悉心挑选出喜爱的咖啡豆,耐心研磨,冲泡时控制好水的温度和流向,在认真做好手冲咖啡的同时,我们也努力塑造着美好生活的态度,即便不知道一人食的故事何时才能画下句点,但有咖啡陪伴,也就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电影《咖啡未冷前》剧照

来源:周末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