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小甜心,半夜坐起来,“妈妈妈妈,有人扫地”,连续两天;六岁小帅哥,连续两天在晚上睡前和半夜跟妈妈说“耳朵嗡嗡响”,妈妈大惊,赶紧带到耳鼻喉科就诊。
上述两个诊室中的故事,都涉及了分泌性中耳炎这种疾病。医生表示,这种疾病,9成学龄前儿童都至少患过一次,症状不明显,却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筛查中发现听力下降、一检查便发现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孩子。
一方面,我们的鼻子和耳朵通过咽鼓管相通,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粗、短,走向比较平直,和水平方向的夹角较小,形态和功能与成人的咽鼓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当儿童出现鼻炎后也很容易引起耳朵的炎症。
另一方面,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也是学龄前儿童高发疾病。肥大的腺样体会对咽鼓管开口造成机械性堵塞,鼻窦炎的发作也会引起咽鼓管功能的障碍,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导致中耳腔内正常的分泌物无法通过咽鼓管排泄,从而形成积液。
此外,医生表示,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自限性,许多孩子中耳内的积液能逐渐自行排出,早期的听力损失也是可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有5%~10%的孩子积液、症状会持续存在,导致粘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的发生,对鼓膜以及中耳腔的功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听力损伤也就变得不可恢复。 当孩子出现听力下降,或者说自己的耳朵里出现一些特殊的声音,都需要及时带孩子就诊。(文/记者:伍仞)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