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近年常有人提倡,在男女性别以外区分第三性,以包容跨性别人士等性小众社群,但其实部分少数族裔早有多元性别传统。早在600年前,印度尼西亚少数族群“武吉士”将人分为5种性别,其中有被称为“比苏”的双性人,属于最高性别人种,位居祭司的崇高地位,负责为国王加冕。但人类学家警告,印度尼西亚近年严加打压性小众,正加速比苏传统的消亡。

最后的“比苏”

武吉士族原居印度尼西亚第三大岛苏拉威西南部,传统上把人分为5种性别。除了我们认知的男性和女性以外,生理上为男性、而性别认同为女性的称为“帢拉拜”,性别认同为男性的女性则称为“帢拉莱”,生理上同时拥有男女性征的双性人称为“比苏”,在 5 种性别中以“比苏”地位最为特殊,也最为高贵,相当于西方世界中的教皇。

最后的“比苏”

根据澳洲广播公司(ABC)报道,目前苏拉威西南部的庞卡杰内和群岛县内,只剩6名比苏,其中一人因为年迈行动不便,只有5人继续担当祭司角色。她(他)们多年来致力保护武吉士传统,但如今可能成为传统消亡的见证人,在其后便不会再有比苏存在。

武吉士传统岌岌可危,与印度尼西亚近年愈加打压传统文化有关。印度尼西亚国内的保守伊斯兰团体、警方、政治人物,频频对性小众作出骚扰和歧视,甚至对性小众采用西方多禁止的“性倾向矫正疗法”,查封性小众约会应用程序,又在社交媒体推广所谓的“健康运动”。这些措施看上去是迈向文明社会,但却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最后的“比苏”

目前人类学家一直想要找到武吉士文化来源,经过研究认为这种文化最早起源于苏美尔文明,当时的人类视双性人为神灵使者,认为她(他)们可以与天神沟通。在闪族人建立巴比伦文明之后,这种文化被散播开,在古罗马、古希腊等文明记载中,均有对双性人的记载。我国发现的已有7000多年历史的“零口姑娘”曾被认为就是双性别,只不过这个可怜的姑娘被当成“怪物”对待,最终被以残酷的方式致死。

最后的“比苏”

有关武吉士传统文化的记载目前能找寻到的文字可追溯至1500年前,在记载中人们知道在当时的武吉士社会中,比苏会为农业丰收、分娩顺利等祈福,部落更换首领之时,他们还加冕工作,因此比苏拥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但要担任比苏,首先必须是天生的双性人,同时具备男女性征;但有个别说法也认为,只要学习比苏的语言、歌曲、咒语,同时得到神启,同样有机会成为比苏。

最后的“比苏”

印度尼西亚人类学家海立迪安(音译)研究比苏数十年,他发现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前,比苏祭师在社会中担当人神沟通的桥梁。“他们相信上天属阳性、地面属阴性,因此只有元性别(双性人)可以担当(两个世界的)媒介。”比苏就任祭司的仪式相当冗长,他们必须证明自己不会被礼仪刀所伤,因此过程中有生命危险,而且终身要保持独身,又必须穿着传统服饰。

最后的“比苏”

时至上世纪40年代,比苏仍然在古老礼仪中担当主要角色,最关键莫过于为国王和王后加冕。“典礼没有比苏就无法进行加冕,因为只有比苏能够向众神转达国王的誓词。”

但 1949 年印度尼西亚正式独立后,武吉士王国随之并入印度尼西亚,比苏也逐渐丧失社会地位,之后苏拉威西南部曾爆发教派冲突,比苏被指控违反伊斯兰教导,于是日益受到打压。

低种姓多元化性别人士,非“比苏”

时至今日,世界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但比苏的地位依旧没有回归至曾经的地位,人类学家警告,如果不以政策保护和包容这些多元性别传统,比苏很可能会从此绝迹。比苏的消失,意味着又一个人类古老文明从此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