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在哈尔滨市南北中轴线核心路段中山路上,一片气势雄伟的米黄色欧式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希腊式立柱,拜占庭式屋顶,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与哈尔滨老城的欧陆风情十分契合。

这片城市地标性建筑就是建成于1957年的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

在时代进程中浮沉,它见证了几代哈尔滨职工的芳华和一座工业城市的蝶变。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承载着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工人文化殿堂,聆听一段关于这座工人文化宫的“前世今生”。

黄金时代: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

1957年11月5日,哈尔滨工人文化宫正式开门迎客。人流如小溪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欢笑声、音乐声、掌声不时传来。

当时的《哈尔滨日报》记录下了当天的盛况:“台球室里有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执着球杆瞄准;乒乓球、康乐球的两旁站满了等候接班的人;扑克、象棋也各有其爱好者,‘吊主’‘将军’的喊声,此起彼伏……”

1956年3月,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开始动工。从建设之初,它的一砖一瓦就烙上了工人的印记:150万元建设资金中的一部分来自工人捐献,全市10万产业工人义务献工投身建设。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南厂北迁和前苏联援建的13个项目在哈尔滨落户,大量产业工人在这里聚集,建成后的工人文化宫逐渐成为全市职工文化生活的主阵地。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出现在前苏联老电影《列宁在1918》里的台词总能触发60后刘军的回忆。作为父母都在文化宫工作的“宫二代”,刘军和当时的很多哈尔滨人一样,在工人文化宫里看电影、猜灯谜,登上舞台演出,参加文学活动,在外语角学外语……这些美好时光,都是他们记忆深处的“高光时刻”。

刘军也在文化宫光影交错的银幕上找到了人生方向。1985年,他从部队转业后,重新回到工人文化宫,成为机务室的一名放映员。

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人文化宫的活动愈加丰富起来。

“当时舞厅开场前20分钟才开始售票,抢票时人山人海,大家都‘打破脑袋’去抢,等检完票舞会开场,一地全是有机玻璃的大衣扣子。”王文逸当时是工人文化宫的检票员,如今已是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后勤部部长的他,讲述起这段往事满是自豪。

职工对文化娱乐活动的渴求,推动着工人文化宫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刘军这样形容那个属于工人文化宫的黄金年代。

1983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称号。

转型发展:时代大潮中起落,不改“工”字初心

20世纪90年代,一路从计划经济走来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被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此时,可供职工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已日趋多元。迫于生存压力,地处哈尔滨市核心路段,建筑面积15324平方米的工人文化宫把场地出租出去,当起了“房东”。

媒体报道显示,在当时,依靠租金收入“以商养文”成为各地文化宫的普遍生存策略。

然而,由于经营思路跟不上,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的自营项目很快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工人文化宫一度陷入低迷,拖欠职工工资。

不过,即使是在这段举步维艰的岁月里,工人文化宫依然没有放弃对“工”字初心的坚守,猜灯谜、书画展、摄影展等职工文化活动在商业大潮的夹缝中依然活跃。

2004年,工人文化宫终于迎来新的转折点。

伴随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工人文化宫被确定为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人事改革,同时开始进行设备设施的升级改造。在哈尔滨市总工会争取下,从2011年开始,哈尔滨市政府每年给工人文化宫100万元经费补助,用于改造和基本建设。

2013年,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再次迎来转折之年。这一年,黑龙江省总工会向工人文化宫拨付1000万元资金,支持工人文化宫改扩建工程。

改扩建后的工人文化宫保留了大剧场、音乐厅、职工舞厅、报告厅等原有职工活动场地,并根据新时期的职工文化需求,增设了电影城、综合剧场、职工文化广场、工人艺术团排练室等新场所。

伴随工人文化宫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7年、2018年,黑龙江省总连续两年为工人文化宫提供公益活动补助经费共300万元;哈尔滨市总则承担了工人文化宫举办公益活动的成本费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工人文化宫全身心地投入到开展职工公益文化活动中。

中山路上这座焕然一新的欧式建筑群又变得热闹起来,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又回来了。

再绽芳华:丰富“菜品”,“圈粉”职工

近几年新入职工人文化宫的大学生都领到了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竞聘上岗,在12个职工文体协会分会中担任“副秘书长”,而参与和负责协会的公益活动,将成为他们在评职称时的“硬杠杠”。

这样一来,不仅这些工人文化宫里新来的年轻人有机会走进职工、了解职工需求,文化宫举办的公益活动也变得“洋气”起来,“减龄”效果十分明显,参与人群从退休职工扩大到在职职工,不少年轻职工也愿意来“打卡”文化宫里的公益活动。

工人文化宫主任余涛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职工更喜欢参加技能型活动,比如插花、茶艺、瑜伽、健排舞、朗诵、油画等培训,常常需要“拼手速”才能在公众号平台上抢到名额。有时还会因为现场参与职工人数过多,不得不临时更换更大的教室。

“活动有没有吸引力,关键是要看能不能满足职工的新需求、新期待。”灯谜协会的副秘书长张宁颇有感慨。

在公益培训班的时间安排上,文化宫也尽量向一线职工倾斜,在周末和工作日晚上开班,有时也会根据职工需求将培训放在午休时段。

由于目前工人文化宫的职工评价体系和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均向公益活动倾斜,公益培训和活动越来越“上档次”。不仅培训请来的老师都是业界“大拿”,举办的活动也很有品位。

职工交响乐欣赏者协会举办的黑胶唱片欣赏音乐会已走到了第二季。在素有“音乐之都”之称的哈尔滨,职工对交响乐的喜爱由来已久,100多名协会会员和音乐爱好者们一起在音乐厅感受黑胶唱片魅力的画面至今仍在哈尔滨乐迷圈里被津津乐道。

如今,职工文体协会、职工公益大讲堂、职工文化广场等活动均已成为工人文化宫的公益王牌项目。

2018年底,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已全部清除商业出租项目,所有文化项目均实现自主经营。

在文化宫电影城,自主经营的模式让整座影城“工味”十足。不仅推出了职工免费专场电影,职工持工会会员卡9.9元、19.9元低价看大片活动,还推出了优惠力度更大的惠工电影卡。此外,通过与文化企业合作,引入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剧目和长期性驻场演出,职工文化“菜单”上的“菜品”更丰富了。

余涛表示,目前工人文化宫已经初步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2017年,工人文化宫上交给哈尔滨市总工会的收入为1520万元,而当年工人文化宫的支出总额约为1450万元。

2018年,哈尔滨工人文化宫获评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