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
本报全网征集消费维权线索为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曝光产品和服务上的“潜规则”,在即将到来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半岛晨报面向全社会征集“3·15”消费投诉线索。如果您在消费维权中遇到了困难,如果您是行业内幕潜规则的知情人,可以通过半岛晨报官方微信新闻报料平台或者本报新闻热线0411-82488888与我们取得联系。
“我在代购那里买了一款化妆品,但是到货后发现是假货,我该怎么维权?”近日,市民章女士反映自己从一位代购那里购买了一款化妆品,多个鉴定机构均认定不真,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代购买到假化妆品?
今年2月9日,章女士花费590元从一位海外代购那里购买了一瓶化妆品,“卖家和我共事过,几年前我还从卖家那里买过东西,用着还可以,因此我对卖家非常信任。”
化妆品到货后,基于信任,章女士将拆开的外包装盒扔进了垃圾桶,可第二天早上她用这款化妆品时,发现味道、颜色和质地都不对,“我一直在用这款化妆品,之前都是在专柜或者官网上购买,因此一用就发现不对。”
“不会买到假货了吧?”章女士赶紧翻垃圾桶,把化妆品的外包装盒捡了回来。为了确认自己购买化妆品的真假,章女士先后从网上找了两家鉴定机构,她将化妆品的照片发了过去,两家鉴定机构都认定她购买的化妆品不真。
卖家认为鉴定不权威
记者看到,第一家鉴定机构给出的结论是不符合正品工艺,另外一家机构直接认定为假货。为了进一步确认化妆品的真假,章女士还将这款产品邮递给了第三家鉴定机构,经红外光谱对比分析,章女士购买的产品与专柜样品图谱存在差异。
章女士联系卖家要求退款,“对方开始同意给我退款,后来就没动静了。”章女士拨打12315热线,“对方表示因为卖家是个人,他们无法处理。”
3月1日下午,记者拨打了卖家李女士的电话,对方表示自己卖的不是假货,而对于章女士的鉴定结果,她认为不具备权威性。“我开始同意退货,是出于维护客户的考虑。”李女士说,因为章女士的态度不好,她已经不准备退货了,“顾客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律师说法
代购者买假售假涉嫌合同诈骗
消费者在代购处买到假货应如何维权?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的王金海律师。他表示,消费者通过网络在代购处买到假货不能依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因为代购者因代购而购买商品,其本身不属于消费者。因此,消费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主张代购者违约,要求赔偿损失。如果属于代购者以真品为诱饵,收到定金后自行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则涉嫌合同诈骗。
王金海律师表示,消费者起诉前一定要收集和保留证据,比如卖家的真实身份信息,其次要保留相关的聊天记录,同时保留汇款、支付凭据,最后还需要找相关鉴定单位鉴定真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王金海律师表示,依照《刑法》有关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生产、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可认定构成犯罪,因此,网络购物一定要谨慎。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