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力争做到哪三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力争做到哪三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82.html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力争做到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再利用。

1、高效利用水资源:这一目标强调对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和优化利用。它包括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降低水的浪费和污染,以及采用节水技术和方法来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高效利用水资源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同时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可再生性。

2、水资源保护:这一目标强调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防止水污染、水生态破坏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废水、污水和雨水的排放,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清洁和质量。水资源保护可以保障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3、水资源再利用:这一目标强调对废水的回收和处理再利用,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它需要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和回收设施,将废水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次利用,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等方面。水资源再利用可以减少对新鲜水源的需求,同时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重要性:

1、生命之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命之源,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没有水,人类和其他生物将无法生存。来源:https://yz66.net/cshi/202501-4099.html

2、生产之要:水资源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用水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运作。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水是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生态之基: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没有水资源,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行。

4、经济安全: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水资源的短缺和不足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导致粮食减产、工业生产停滞等。

5、生态安全:水资源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的短缺和不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导致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等。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受认识水平和分析工具的限制,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价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未来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一)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

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中国主要属于大陆型季风气候,与北美和西欧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了维持比较适宜的室内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分布在夏季,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二)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2005年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2005年中国草地面积4.0亿公顷,其中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200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面积约为263万平方公里,已经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27.4%。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濒邻的自然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500多个,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05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量为20.61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所占的比重高达76.4%;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四)人口众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5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4%;中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约有7.5亿的庞大人口生活在农村,2005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每年有1000万以上新增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每年约有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59.html。由于人口数量巨大,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5年中国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约1.7吨标准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2005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714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下同),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约为2877美元,而西部地区只有1136美元左右,仅为东部地区人均GDP的39.5%;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1美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97美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31.0%;中国的脱贫问题还未解决,截至2005年底,中国农村尚有2365万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83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1217.html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639.html。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干旱出现的概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五是气候变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二)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1109.html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森林类型的分布北移。从南向北分布的各种类型森林向北推进,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向上移动,主要造林树种将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二是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生产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将增加1%~2%,暖温带增加2%左右,温带增加5%~6%,寒温带增加10%左右。三是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四是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终将缩小。五是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到2050年,预计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六是积雪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七是将对物种多样性造成威胁,可能对大熊猫、滇金丝猴、藏羚羊和秃杉等产生较大影响。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中国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滦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的宁夏、甘肃等部分省(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显著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二是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宁夏、甘肃等省(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未来50~1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四)对海岸带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海平面及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中国沿岸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二是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三是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五)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增多,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气候变化也可能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某些区域的旅游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另外由于全球变暖,也将加剧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达到较高的水平,世界上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505.html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中国高达68.9%。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672.html

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来源:https://www.faithandyoung.com/cshi/202501-6080.html。一方面,中国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200千克标准煤左右,大中型合成氨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并存,使中国的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科技。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这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需要强化对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工作,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工作,提高森林碳吸收汇的能力。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仍相当严重,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的国家。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降低生产成本,防止潜在荒漠化增大趋势,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六)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一是促进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与利用,二是增强适应能力以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877.html

(七)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沿海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中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应对海洋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已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抵抗海洋灾害的能力较弱。未来中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中国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如下: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

4、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

5、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6、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来源:https://yz66.net/cshi/202501-33242.html

7、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

8、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9、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让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0、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11、继续对外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交流,增信释疑,开展务实合作,增进各方对我国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和措施的了解和认识,树立我国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962.html

来源:https://yz66.net/cshi/202501-1641.html

关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力争做到哪三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