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朱华的代表论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华的代表论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征,朱华. 2009.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4(1): 11-15.

朱华. 2008.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23(8): 830-839.

朱华. 2008. 东亚粗叶木属(茜草科)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 30(3): 308-314.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79.html

朱华. 2008. 世界热带雨林:三足鼎立.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2-56.

朱华. 2008. 中国雨林---热带雨林的边缘与极限.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8-59.

李保贵,朱华. 2008.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 广西植物 28(5): 608-614.

Tran Xuan Cuong,Nguyen Thanh Nhan,Nguyen Nghia Thin. Zhu Hua*. 2008.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u Mat National Park,Nghe An Province,Central Vietnam. Guihaia 28(5):620-626.

王宁,胡建湘,朱华*,肖春芬,肖来云. 2008. 澳大利亚引种植物在西双版纳的适应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7(4): 16-20.

赵金丽,马友鑫,朱华,李红梅,刘文俊,李增加. 2008. 云南省南部山地7种主要入侵植物沿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 生物多样性 16(4): 369-380.

朱华. 2007.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文献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89-491.

朱华. 2007. 论滇南西双版纳的森林植被分类. 云南植物研究 29(4): 377-387.

朱华. 2007. 中国南方石灰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热带林业 35(增刊): 44-47.

朱华,王洪,肖文祥. 2007. 滇东南马关古林箐热带雨林望天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7(1): 62-70.

朱华,赵见明,李黎,司洪虎. 2006. 瑞丽莫里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6(4): 400-405.

朱华. 2006.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30(1): 184-186.

朱华,赵崇奖,王洪,周时顺, 施济普,李保贵. 2006.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兼论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向东亚植物区系的过渡. 植物研究 26(1): 38-52.

朱华,蔡琳. 2005. 云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地理及其对地质历史的暗示. 地球科学进展 20,suppl.1-57.

朱华. 2005. 关于地区间植物区系亲缘关系研究方法问题讨论. 武汉植物学研究 23(4):399-400.

朱华. 2005. 滇南热带季雨林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29(1): 170-174.

朱华,蔡琳. 2004. 澜沧江流域植被.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4. 滇南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8(3): 351-360.

朱华,赵见明,蔡敏,刘世龙,李黎. 2004. 云南德宏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I)---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广西植物 24(3): 193-198.

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2004. 越南植物区系与中国热带和西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1): 79-83.

朱华. 2004. 关于不同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的问题讨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3): 398.

朱华,蔡琳. 2003. 回归线上的绿洲---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之谜.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p.95.

朱华,阎丽春. 2003. 再论“田中线”和“滇西--滇东南”生态地理(生物地理)对角线”的真实性和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18(6): 871-877.

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2003. 越南植物区系的组成与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6): 98-102.

朱华. 2003. 泰国茜草科少脉粗叶木植物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32-534.

朱华,周虹霞. 200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海南热带雨林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4 (1): 1-13.

朱华,许再富,李保贵,王洪. 2002. 砂仁种植对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 广西植物 22(1):55-60.

朱华,李延辉,王 洪,李保贵. 2001.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特点与亲缘. 广西植物 21(2):127-136.

朱华,许再富,王 洪,李保贵. 2001.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30多年来植物种类组成及种群结构的变化. 云南植物研究 23 (4): 415-427.

朱华. 2001. 泰国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9(2):116-150.

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0. 裸花属—中国大戢科一新记录属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5): 462-463.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68.html

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0. 云南粗叶木属一新亚种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3): 282-285.

朱华,李保贵等. 2000.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热带季节雨林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8(5): 87-93.

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2000.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区系成分及变化趋势. 生物多样性 8(2): 139-145.

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龙碧云. 2000.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的结构、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4(5): 560-568.

朱华. 2000. 西双版纳龙脑香热带雨林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p1-245.

朱华. 2000. 越南植物一新种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640.html. 植物研究 20(2): 129-130

朱华. 2000. 越南茜草科粗叶木属新植物. 云南植物研究 22(4): 395-398.

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1999. 西双版纳热带植被及其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4期: 1-10.

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9. 云南锡叶藤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4): 337-338.

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1998. 滇南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取样面积探讨. 生物多样性 6(4): 241-247.

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 广西植物 18 (4): 371-384.

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矩叶蓝果树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0 (3):264.

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十字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 云南植物研究 18 (2): 144

朱华,王洪,李保贵. 1998. 云南山胡椒属一新变种. 云南植物研究 20 (1):32.

朱华. 1998. 东亚粗叶木属 (茜草科) 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20 (2):149-159.

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在富.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的一些生态学特点来源:https://www.faithandyoung.com/cshi/202501-6194.html.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1-7.

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1997.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 广西植物 17 ( 3): 213-219.

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一些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9 (4): 357-365.

朱华. 1997. 北京百花山大阴坡植被垂直分带方法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 (4):59-63.

朱华. 1997. 东亚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起源. 植物研究 17 (4): 388-396.

朱华. 1997. 木材解剖与植物系统.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8-40.

朱华. 1997. 木兰目植物是现存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吗.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6-37.

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石灰岩森林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6 ( 4): 317-330.

朱华. 1996. 热带雨林------正在消失的秘藏.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

朱华. 1996.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起源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36-52.

朱华,王洪,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榕树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

朱华,王洪,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最适取样面积的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9期: 8-13.

朱华. 1995. 中国粗叶木属(茜草科)的植物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5 ( 4): 307-318.

朱华,王洪. 1994.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 (Ⅱ). 云南植物研究 16 (1): 25-28.

朱华. 1994.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与热带亚洲和中国热带北缘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6 (2): 97-106.

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1994.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季节雨林植物区系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3期: 6-15.

朱华. 1994. 中国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2 (1): 49-81.

朱华,王洪. 1993. 木姜叶暗罗的补充描述. 植物分类学报 31 (4): 383-384.

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刘宏茂. 1993.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植被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二集: 14-37.

朱华. 1993. 望天树林与相近类型植被结构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1) : 34-46.

朱华. 1993.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3): 233-252.

朱华. 1993. 西双版纳青梅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13 (1): 48-60.

朱华. 1993.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热带地理 13 (2): 149-155.

朱华. 1993. 中国产单室茱萸属(山茱萸科)植物修订.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 131-133.

朱华,王洪. 1992. 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14 (1): 21-26.

朱华. 1992. 不同地区望天树种群形态特征的比较. 广西植物 12 (3): 269-271.

朱华. 1992.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4 (3): 237-258.

朱华. 1991. 生命起源的一种假设. 科学(季刊) 43 (1).

朱华. 1991. 中国产穿心莲属(爵床科)植物修订. 植物研究 11 (1): 45-48.

朱华,吴征镒,王洪. 1990.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I). 云南植物研究 12 (4).

朱华. 1990. 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迫在眉睫. 大自然 1990 (1),总第39期: 20-21.

朱华. 1990.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被. 热带地理 10 (3): 233-240.

朱华. 1990.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的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3): 301-310.

朱华,张宏达. 1989. 西双版纳新植物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17.html.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 (2).

朱华. 1986. 森林植被起源初探.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29.30期.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1333.html

蔡敏,朱华*,王红. 2007. 亚洲粗叶木属及相关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97-512.

梁娟,朱华*,王洪,周仕顺. 2007. 西双版纳补蚌地区望天树林近20 a 来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5): 609-614.

李庆辉,朱华*. 2007. 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广西植物 27(5): 741-747.

李庆辉,朱华*王洪,周仕顺. 2007. 云县罗扎河下游落叶季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687-693.

李保贵,朱华. 2005.西双版纳勐腊南贡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5(6):497-503.

李保贵,朱华,王洪. 1999. 西双版纳的河岸东京枫杨林. 广西植物 19 (1): 22-26.

李保贵,朱华,王洪. 2000. 西双版纳 “龙山”片断雨林蕨类植物的变化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8(6):479-486.

李保贵,王洪,朱华. 1993. 西双版纳勐罕的木棉林.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191-195.

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在富.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油朴的研究 广西植物 17 ( 1): 69-79.

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再富. 1996.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4 (2): 131-140.

李保贵,朱华. 1995.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轮叶戟的调查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6期: 17-26.

李保贵,朱华. 1996. 滇南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 ━━尖叶闭花木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82-90.

李保贵,朱华. 2005. 西双版纳的四籽柳群落. 广西植物 25(3):193-196.

李耀利, 朱华, 杨俊波. 2002. 从rbcL序列探讨单室茱萸属的系统位置. 云南植物研究 24 (3): 353-358.

李耀利,朱华,王洪. 2002. 滇东南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2 (4): 320-326.

刘方炎,朱华,施济普. 2004.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 Suppl.2: 259-262.

刘方炎,朱华. 2005. 元江干热河谷植被数量分类及其多样性分析. 广西植物 25(1): 22-25.

闵天禄,朱华. 1991. 云南柃木属一新种. 云南植物研究 13 (2).

施济普 赵崇奖 朱华. 2005. 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物种组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1(1): 1-7.

施济普,朱华. 2003.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13-520.

施济普,朱华. 2002. 三种干扰方式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广西植物 22 (2): 124-134.

王洪,朱华 李保贵. 1999. 云南厚壳桂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3): 197-198.

王洪,朱华,李保贵. 1997. 西双版纳石灰山森林植被. 广西植物 17 ( 2): 101-117.

王洪,朱华,李保贵. 2001. 西双版纳勐宋山区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21(4): 303-314.

王洪,朱华. 1990. 滇南榆绿木群落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1): 67-74.

许再富,朱华,王应祥,杨岚,刘宏茂,杨大荣,杨大同,李朝达,陈志平,文贤继,王洪,马友鑫. 2004.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 植物生态学报 28(5): 585-593.

许再富,朱华,杨岚等. 1998. 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37-252.

许再富,朱华,刘宏茂,王洪. 1994. 滇南片断热带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 植物资源与环境 3 (2): 9-15.

许再富,朱华,杨大荣. 1996. 滇南热带雨林榕树类群多样性及生态学意义.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1-15.

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2003.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科属地理成分的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4): 84-88.

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2003.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种的地理成分分析及区系特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 Suppl.: 219-223.

阎丽春,朱华,王洪,李保贵. 2004. 西双版纳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2(2): 171-176.

张国成,施济普,周仕顺,朱华*. 2006. 西双版纳勐养山地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6): 761-765.

周虹霞 朱华 王洪 肖文祥. 2001. 滇东南李仙江大黑山热带季节性雨林番龙眼群落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3(1):55-66.

周仕顺,王洪,朱华. 2005. 中国植物区系新资料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16.html. 广西植物 25(2): 104.

周仕顺,王洪,朱华. 2006. 云南思茅翠云石灰岩山剑叶龙血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6(2): 157-162.

第一章 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第一节 关于生命起源问题

生命的起源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由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甲烷、氰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N、H、H2S、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紫外光、闪电、高温、局部高压等),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物。

2.简单的有机物聚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

3.众多的生物大分子聚集成多分子体系,构成前细胞型生命体。

4.前细胞型生命体进一步复杂化和完善化,演变成具备生命特征的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发展成真核细胞。

5.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各级多细胞生物。

第二节 动物进化的例证

一. 比较解剖学的例证:

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说明动物间的亲缘关系。

1. 同源器官(homologous organ):不同类群动物的器官,功用和外形不同,但胚胎发育的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如脊椎动物的前肢:牛的前脚,人的手臂,蝙蝠的翼,鸟翅、鲸的鳍状肢,它们在外形上差别很大,但内部结构则很相似。这些相似,认为是来自共同的祖先。哺乳类中耳里的听骨(三块)和鱼类的一部分咽弓(舌颌骨、方骨、关节骨),也是同源器官。陆生脊椎动物的肺与鱼类的鳔均由原肠突出形成。

图22-3 同源器官(脊椎动物的前肢)

2.同功器官(analogous organ):是指功能相同,形状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完全不同的器官。例如:蝶翅和鸟翼,蝶翅是膜状结构,由皮肤扩展而成,鸟翼由前翅形成,内有骨骼外有羽毛;鱼鳃与陆栖脊椎动物的肺均为呼吸器官,但鱼鳃鳃丝来自外胚层,肺来自内胚层。同功器官说明二种动物有相似的生活方式但不能说明它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3.痕迹器官(vestigial organ):动物体或人体中一些残存的器官,其功用已经丧失或极小。如人的盲肠,阑尾,耳肌,瞬膜,尾椎骨等,证明人类正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动物进化而来的;鲸类残存的腰带证明其为次生性转变为水栖的哺乳类,其祖先应是陆生哺乳类;蟒蛇泄殖腔孔两侧的一对角质爪和退化的腰带证明其祖先应是四足类的爬行动物。

痕迹器官的存在对动物进化提供了最有意义的证据。

图22-4 人的痕迹器官

二.胚胎学的例证

1.重演

不同纲的脊椎动物如鱼、蝾螈、蜥蜴、鸡、猪、兔等和人的早期的胚胎,彼此都很相似,都具有鳃裂和尾,头部较大,身体弯曲。胚胎越早,体形也越相似,以后逐渐分化,才显出差别,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一般能重演这个在进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例如:一个哺乳动物从一个受精卵发育开始,经囊胚,原肠胚,三胚层等相当于无脊椎动物的阶段。再出现鳃裂,相当于鱼类的阶段,再出现心脏的变化(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二心室)相当于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阶段。这是胚胎发育中的一个规律,揭示出了生物的个体发育会重演它的系统发生——德国人 赫克尔(Haecked)提出来的“生物发生律”,即“重演论”,即‘个体发育的历史是系统发育历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图22-5 人和几种脊椎动物胚胎的比较

2. 生理变化

排泄废物: 氨(鱼)、尿素(两栖类、哺乳类)、尿酸(大多爬行类、鸟类),但在胚胎时期,情况却与此不同,如蛙:蝌蚪(氨)、鸡(早期为氨)稍后排泄尿素(似两栖类),最后排泄尿酸(则似爬行类)——生物发生律的生化证据。

3. 生活习性或动物行为

生物发生律有时也表现在生活习性或动物行为方面。大麻哈鱼:有溯河产卵行为(祖先淡水生活)、鳗鲡:降河入海,在海产卵。

三. 古生物学的例证

直接论证的资料来自古生物学,人们根据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遗骸、遗迹、遗物,就可以把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动植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基本上查证清楚。

各类生物在各时期的地层里出现,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即从低级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与生物出现的早晚,将地质年代分为5个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个代双分为若干个纪,纪下双可分为世(见书表22-2)。马的演化历程总的趋势为体形逐渐变大、四肢由短变长、趾(指)数由多变少、牙齿由低齿冠变为高齿冠(图22-8)。

古生物学揭示:生物类群的发展,是有中间过渡类型连接起来的。最初的两栖类与鱼类相似,最初的爬行类与两栖类相似,最初的哺乳类、鸟类与爬行类相似。如:著名的始祖鸟便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

四.生理生化的例证

⑴血清免疫:证明动物亲缘关系

用异种动物的血清注射,从沉淀反应可以看出各种动物的生理亲缘。例如:在接受过多次人类血清注射的兔的血液中,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特性物质(抗体),用已具有这种特性物质的兔血清和人血清混合即出现凝块,发生沉淀。再以这种兔血清和其他动物的血清混合,看沉淀的多少,就可以推断被试验的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在亲缘上和人愈近的动物,其血清的沉淀反应愈强,愈远,则愈弱。试验表明,不同生物之间的确有不同的亲缘关系。

人-------100% 蛛猴---------58%

黑猩猩-----97% 狐猴----------37%

大猩猩-------92% 刺猬--------17%

长臂猴-----79% 猪-------8%

狒------75%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798.html

兔以前隶属于啮齿目,现列为兔形目

(2)蛋白质分子进化例证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形态和发挥生物功能的基础,比较同源蛋白质中Aa的差异,从中可获取分子进化的信息。同源蛋白质是指在不的生物体中实现同一功能的蛋白质。在不同种属的同源蛋白质中,可变残基的数目是与这些种属在系统进化上的位置密切相关,可变残基愈多即表现在Aa顺序的差异愈大,说明他们的亲缘关系愈远。分析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104个氨基酸中,黑猩猩与人的差异为0,猕猴与人的差异为1,差异在第66位氨基酸,人是异亮氨酸、猕猴为苏氨酸。

(3)核酸分子进化例证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复制时的随机突变和这种突变的积累才导致蛋白质分子中Aa残基的突变,从而最终造成物种的改变形成新种。

六.遗传学的例证

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型,生物种间染色体组型的类似性程度可反映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P.621)

第三节 进化原因探讨 进化理论

一.拉马克学说: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用进废退学说,及后天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进化。

如:长颈鹿:

①其祖先颈短,②头部逐渐变长,③性状代代相传

三个缺陷:

①论据不足

②而且许多事实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不能“用进废退“的学说来解释

二. 达尔文学说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著名的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即‘达尔文主义’或‘达尔文学说’。以后又发表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1871)、《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他的进化学说。

1.人工选择学说 达尔文通过对饲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人工选择得出。

2.自然选择学说 受马尔萨斯人口论地影响,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包括:A、一切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中相似的性状叫遗传,但和亲代并非完全相同,而有变异,许多变异能遗传。

B、高度的生殖+生存条件的限制导致生存竞争(斗争)生殖率高,但生存下来的是少数,受食物限制、气候和敌害的限制、生物间的竞争,以竞争求得生存。

③生存竞争+不完全变异,导致(最)适者生存,有利的变异遗传给下一代,不利的变异则受到淘汰。

④通过长期的多代的自然选择,有利的变异积累下来,逐渐形成新种。

⑤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处于发展进化之中,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例:长颈鹿的祖先,颈有长有短。

缺乏:引进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繁殖过程时生物进化的作用等。“人类的生殖力远远超过生产力,人口不加以抑制,将以几何质数增加,粮食以算术质数增加,导致饥饿、犯罪、战争。”

三. 达尔文以后的进化论发展

1.新拉马克主义(米丘林—李森学派)

2.新达尔文主义 (孟德尔、摩尔根)

3.综合进化论

4.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5.间断平衡论

第四节 动物进化型式与种系发生

一. 进化型式

1.适应辐射:原始物种在扩大生存范围和占领分布区域的过程中,因遭遇到不同的环境条件,会逐渐形成不同的适应器官,这个现象,称为适应辐射。如:原始哺乳类是以食虫类为代表的小动物,其后裔分布各处,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的哺乳类动物:有善于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善于掘土的鼹鼠,善于游泳的鲸,适于飞翔的蝙蝠,适于树栖的长臂猿等等。

2. 平行进化:指2 个不同类群的动物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性,对一些对等的器官出现相似的性状或行为。如灵长目的长臂猿和贫齿目的树懒都过树栖的生活,都具有悬挂的器官 长臂或钩爪。有袋目的大袋鼠和啮齿目的跳鼠都过地面跳跃生活,都具有较长的后肢,尾具有支持和平衡身体的作用。

3. 趋同进化:不同类群或物种的动物,由于生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选择作用而出现相似的性状。如蝶翅和鸟翼由不同器官演化为同工器官,鱼和鲸,都有相似的游泳器官、流线型的身体和鳍形的附肢。

4. 进化的不可逆性(不可逆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所丧失的某些器官,即使后代回复了祖先的生活环境,再也不会失而复得。这个现象,就是进化的不可逆律。如陆生脊椎动物是用肺呼吸的,它们是从用鳃呼吸的水生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龟、鲸、鳄、海豹等又回到了水中生活,呼吸器官就只能是肺,不能再恢复鳃的结构。动物的痕迹器官,一般也不会重新发达起来。

二. 种系发生(系统发育)

将现时生存的与曾经生存的动物类群按它们的祖裔亲缘关系互相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动物进化系统,这个进化系统即为种系发生。

第五节 物种与物种形成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510.html

一. 物种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如有差别,差异在遗传上是连续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并产生能育的后代,物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

亚种是物种下的分类单位,是指一个物种内具有相同变异特征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一般是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所形成,并具有与邻近亚种相区别的稳定的形态特征,但尚未形成生殖隔离。亚种可称地理亚种和生态亚种。

二. 物种形成

当一个物种内的变异从‘连续’发展至‘不连续’时,即形成新物种。在物种的形成中,隔离起了关键作用,隔离包括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一.生物圈

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其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来源:https://yz66.net/xwzx/202501-4325.html

二. 动物的分布

1.动物的栖息地(生境)

生境是动物能维持其自下而上所必需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例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

2.分布区(distribution range)

指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分布区是地理概念、栖息地是生态概念)在地图上标出某种动物的分布点,然后用线将边界连接起来,清晰地勾划出种的分布区及其边界。通常每种动物的个体常常占有连续的分布区,但有的是间断分布的。动物的分布区能否向外进行扩展常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动物的扩展能力及是否存在限制其分布的阴限。

3. 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

4. 水域的动物分布

(1)淡水生物群落(freshwater biomes)

(2)海洋生物群落(marine biomes)

三.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动物区系(fauna):指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在现今生态条件下所自下而上的动物群。

(一)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可划分为6 个界:

1.澳洲界 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附近的太平洋上的岛屿。区系特点是动物区系最古老的(单孔目和有袋目)

2.新热带界 包括整个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及西印度群岛。区系特点:种类极为繁多而特殊,如食蚁兽

3.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 包括阿拉伯半岛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区系特点:区系组成的多样性及丰富的特有类群。如河马科

4.东洋界 包括亚洲

3. 古北界

4. 新北界

(二) 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

我国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区系的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区系。

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与生态地理动物群的关系(见表23-1)

第二十四章 动物生态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的生物有机体周围所有一切有机的和无机的外界环境因子,分物理因子(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物理因子包括气候、环境的化学因子和土壤因子等,生物因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新生态学还包括人类的活动。

一.气候因子

1.温度

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最显著,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生存、行为、数量和分布。各类动物都具有其最适的环境温度。各种动物对外界温度的适应的范围因种而异。根据温度变化幅度大小分:

广温性动物:能忍受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如:牡蛎、水蚤 、蟾蜍、鲤鱼、麻雀、老鼠、虎、豹、抹香鲸等

狭温性动物:只能忍受较为狭窄的温度变化范围。据此可分为:

喜热性动物:珊瑚虫(只能在超过20℃水温分布条件下才能繁殖)

喜冷性动物:高山蜗牛,深海鱼类,南极企鹅

温度对昆虫的发育速度和时间有很大的影响,昆虫必须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需要一定温度的积累。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可以推称出昆虫在某地一年内可能发生的代数。

K=N(T-t℃)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480.html

K:有效积温(日?度) N :发育所需的天数 T :环境温度 t:发育的起点温度

温度对动物发育影响;温度对动物生长形态和死亡的影响

低温可以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由于性成熟的延缓,动物可以活得更久些,同时又可以长得更长些。故同类的恒温动物,在较寒冷地区的个体要比温热的地区的个体大,前一种情况有利于保存体温,后一种情况便于散热。如:东北虎>华南虎 北方野猪>南方野猪,华北赤狐>华南赤狐 野兔

贝格曼定律

温度对恒温动物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较为寒冷地带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朵有明显趋向于缩短的现象(北极狐)称阿伦定律

温度还可影响到垂直分布。

2.湿度、降水与动物的关系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对于动物有机体,丧失水分比饥饿更为严重。动物在没有食物时其生存时间要比缺水时为长。以高等动物和人为例,如长期缺乏食物,体重降低60%,包括失去身体半数的蛋白质和全部脂肪与糖类,对生命无威胁。但如果降低身体水分10%,生命活动变严重失调,降低20%水分,就会导致死亡。

根据动物对湿度变化范围的适应,可分为广湿性和狭湿性二类:

广湿性动物:适应湿度较大的变化范围如:许多昆虫、鸟、兽。

狭湿性动物(只能忍受湿度较小的变化幅度):

①喜湿的动物:蠕虫、蜗牛、两栖类、水牛、河马

②喜旱的动物 : 旱獭(沙漠)

3.光

光照对于动物有机体的热能代谢、行为、生活周期和地理分布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变温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洄游和迁徙等,均与光照有关。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302.html

二.化学因子(盐度、酸碱度等)

三.生物因子

对动物有机体的存活和数量消长方面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种群

种群(population):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 种群的特性

1. 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群分布图24-1)

图24-1 种群的空间分布型

2. 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内各种年龄结构的比例,一般指幼体(繁殖前阶段)、成体(繁殖阶段)、老年个体(繁殖后阶段)3种成分的分布。

图24-2 种群年龄锥体类型图

3.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出生率的大小与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日期、每窝卵或幼仔的数目、每年繁殖的次数等有关。

4.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内的个体死亡的平均数。主要与食物条件、寄生虫和疾病、栖息环境的恶化等有关。

5. 种群存活曲线:指描述一动物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存活状态特征的曲线。一般有凸型、对角线、凹型3种(图24-4)

图24-4 种群存活曲线类型

二. 种群的增长及调节(p.664)

第三节 群落

群落(community):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的自然组合。

一. 群落特性

1.物种多样性

2.生态优势

3.生态位(生态灶、生态小生境):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占的(时间和空间的)特殊位置。

4.群落的分层

5.群落的演替

二.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竞争

2.捕食

3. 干扰

4. 岛屿效应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群落连同其所生活的物理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物质的转化和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以下4个组成部分: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2.生产者 自养生物

3.消费者 异养生物

4.还原者(分解者)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通过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把保个成员联结成一个整体,这种食物联系叫食物链。

动物对环境适应:

①形态结构:每种动物形态结构都适应于环境(不同环境有不同器官结构)还有:秋变型的蝶蝴,南北差异,“拟态”

②生理:骆驼,昆虫之假死性。迁徒,越冬,越夏期间体内物质的组成。来源:https://www.faithandyoung.com/cshi/202501-4520.html

③行为:如爬行类靠太阳引体温调节,生殖力

关于“朱华的代表论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