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
对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基本过程的研究,已进入到定量和系统整合的阶段,体现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由定性走向定量、由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特征。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遗传指令及其基因调控系统的时空关系;非编码核糖核酸的表达调控与功能;表观遗传学;以生命系统中特定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为目标的各种“组学”;针对模式生物等特定生命系统中各种组分(基因、RNA、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系统整合的系统生物学;极端环境中的生命特征;系统发育与进化生物学;理论生物物理与生物信息学等。
“十一五”期间,争取在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个体发育中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和完善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和模式生物平台。
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
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原子间有较强作用的稠密物质体系,是近年来物理学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研究范围已从固体结构、相变、光电磁特性扩展到液晶、复杂流体、聚合物、生物结构,以及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等。其发展趋势是以发现凝聚态物质新材料、新现象和新规律为主,并注重这些新材料、新现象和新规律的应用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强关联体系、软凝聚态物质,及其它具有新量子特性的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超导超流机理;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结构相变、电子结构;多种元激发过程以及电声子相互作用等。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概念、技术引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与能源科学。来源:https://488wan.com/zhishi/202412-20.html
“十一五”期间,要在强关联体系、软凝聚态物质、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方面,加强新材料、新现象、新效应、新理论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
当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发展最主要趋势之一是粒子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天体物理的交互作用更加紧密,共同探索深层次的物质结构、大尺度以及各种极端状态下的物理规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从微观和宇观两个极端层次和尺度上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正孕育着重大的科学突破来源:https://aiyou168.com/bkjj/202412-96.html。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粒子物理学前沿基本问题;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微观和宇观尺度以及高能、高密、超高压、超强磁场等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统一所有物理规律的理论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太阳、恒星和行星系统、黑洞和各种致密天体、星系和星系团等各种天体和结构的形成及演化等。
“十一五”期间,要加速大型粒子与辐射探测器系统、多波段大型望远镜、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建设,加强国际合作,获得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能力,在理论、计算、实验和观测各个方面优先开展物理与天文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
数学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还为所有其它科学、技术和工程提供描述问题的语言与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描述和发现规律,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数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数学各分支学科的进一步融汇,数学与科学、技术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以及数学对高技术发展的直接参与。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核心数学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数学中的结构问题,如代数结构、几何结构、拓扑结构、分析结构与动力系统,朗兰兹纲领,路径积分和相变的数学理论;研究数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与金融等学科相互交叉而产生的重要数学问题,如离散问题、随机问题、量子问题、算法问题以及大量非线性现象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等。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研究核心数学中的重大问题,并做出关键性贡献;重视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产生的重要数学问题,建立国家数学交叉与应用研究平台。
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地球科学发展已经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之一。其目标着眼于系统了解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认识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的基本规律,为建立新的地球科学理论,解决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自然与人为的灾害、国家安全等问题做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行星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及其协同演化;大气、水体、岩土体环境;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地球深部结构、组成、状态、动力学及与其它地球子系统的关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地球系统变异的可预测性;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形变的特征、动力学及其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多圈层相互作用下的气象、气候灾害发生机理;地表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人地相互作用;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陆基、海基、空基、天基地球观测与探测系统和共享的地球系统数据库,提高污染监测和归趋模拟能力以及对重大灾害的预报能力,力求在大陆动力学、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等方向取得重大进展。
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来源:https://488wan.com/zhishi/202412-121.html
化学是发现和创造新物质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相关复杂体系化学过程的科学。
“十一五”期间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物质合成、制备与转化的新策略、新方法,实现新的特定结构分子、凝聚态和聚集态分子功能体系的可控设计、可控合成和制备;建立物质合成与制备以及能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环境友好的新化学体系;研究生物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规律, 为复杂生物体系和过程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理论与计算模拟手段和现代实验方法,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物质形成与转化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和生态环境等复杂体系中的化学本质和规律。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功能分子、凝聚态和聚集态分子功能体系的设计、可控合成、制备与转化,发展环境友好的新方法、新反应与新路线、新催化剂与新试剂,在能源转换的利用方面取得突破。
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了解人类的大脑及其认知功能,是最具挑战性的基础科学命题之一。其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脑与智力的关系;理解人类认知、智能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起源;探索感知觉、意识、情绪、语言、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神经信息物质组学;脑的智力发育过程和机制;学习记忆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感知觉信息的基本表达、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整合机制;视觉不变性识别和选择性注意的脑机制;跨通道的协同记忆、抉择与顿悟式的问题解决;语言认知和自动语言识别;发展可自主编程的脑式信息处理系统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和设计脑式智能计算机等。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和完善脑、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平台,加强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争取在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来源:https://488wan.com/zhishi/202412-17.html。
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
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水平是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科学研究的实验和观测在空间上已发展到宇观、介观和微观尺度,在时间上进入到飞秒、阿秒的量级,实验室从地面扩展到了地下、水下、高山、高空和地球大气以外的空间及深空。在极端条件和生命过程研究中要求动态、实时、原位、无损、灵敏的检测、分析和成像。空间实验和观测要求发展重量轻、功耗低、耐辐射和高可靠性的先进探测器和电子学。国家安全要求发展高分辨、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快速侦检方法和手段来源:https://www.488wan.com/bkjj/202412-102.html。
“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生命科学中的动态、实时、原位、无损、高灵敏的检测、分析和成像方法和技术;物质组成、结构及性能的空间、时间高分辨实时、原位观测和表征的新方法;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研究中新观测手段和信息获取的新方法。争取在单原子、单分子或单细胞的检测新原理和新方法,高分辨、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快速侦检方法和手段,空间科学先进探测器和分析、成像设备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人类对外界感知80%是由什么完成的来源:https://aiyou168.com/cshi/202412-46.html
脑科学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启发了许多领域,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启示:
1.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大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类的感知和思维方式,为人工智能的模拟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深度学习算法中的神经网络结构就是基于人脑神经元的结构设计的。
2. 大脑的感知和决策过程启示了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领域的表现逐步接近人类的水平。
3. 脑科学研究还启示了人工智能在学习和自适应方面的设计。人脑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适应的过程,人工智能技术也应该具有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不断地从数据和经验中学习和成长。来源:https://aiyou168.com/zhishi/202412-54.html
4. 神经科学的发现也启示了人工智能在智能控制和智能决策方面的设计。人脑具有高度的自主控制和决策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于设计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
5. 脑科学的研究还启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神经康复、认知计算等方面的应用。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结合神经康复技术,帮助中风、脑损伤等患者实现康复。
总之,脑科学研究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来源:https://488wan.com/cshi/202501-176.html人类对外界感知80%是由视觉完成的。
扩展资料: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视觉,其次还有听觉、触觉等等。视觉形成的路线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形成)。
听觉形成的路线是: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形成)。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在以一个“我”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源:https://www.488wan.com/cshi/202501-201.html
眼睛可以看到事物的样子,耳朵可以听到个各种声音,鼻子可以闻到各种气味,舌头可以品尝各种味道,身体可以接触和感知周围环境。头脑可以觉受、思考和分别。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基本配置;
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因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做出的贡献而获得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源:https://dbssx.com/xwzx/202412-101.html。
人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的?传统理论认为,是靠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感知的,如眼睛能看到光,鼻子能闻到气味,耳朵能感知声波,皮肤能感受到触动和压力。
甚至连哲学家都在按这样的方式证明人的感觉。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设计将皮肤的不同部分与大脑连接起来的线,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证明接触明火的脚会向大脑发送机械信号。来源:https://488wan.com/cshi/202501-156.html
用生理学实验来揭示人的感觉机理并非始于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但他们的贡献无疑是突出的。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两类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感觉,即冷暖感觉和触觉、压觉(触觉和压觉由机械刺激转化而成)。来源:https://www.488wan.com/bkjj/202412-107.html
关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