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候鸟要迁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候鸟要迁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多动物都会迁徙,其中鸟类每年春秋两季的迁移过程中,迁移距离可从数百公里到数万公里。鸟类能飞越沙漠或海洋等难以停栖休息或补充能量的区域,因此被认为在因应迁移上,是演化最成功的一类动物。
鸟类每年定期且大规模的迁移,在很早以前就吸引人类的注意。候鸟为什么要迁移?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是否所有族群都会迁移?为什么有些鸟迁移得比其它的鸟还远?什么机制促使候鸟在每年几乎固定的时间开始迁移?候鸟用什么方法在茫茫天际间往正确的方向迁移?等等,一直是科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的生态意义;行为生态学常以代价(cost)与利益(benefit)来说明某一行为为什么会发生。要解答「候鸟为什么要迁移?」,我们也可以用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来解释。来源:https://wzwxpx.com/xwzx/202412-93.html
鸟类在温带地区繁殖的好处是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有更长的白天可以觅食、哺育幼雏、避免在物种繁多的热带地区繁殖所须面临的巢位与食物竞争,并且温带地区夏季的昆虫量也比热带地区丰富,同时温带地区天敌较少,天敌的捕食压力相对较低。但是温带地区冬季气候严寒,经常面临食物缺乏的问题。在热带地区则相反,繁殖季面临巢位与食物资源的强烈竞争,同时天敌的捕食压力也比较大,但是冬季的气候温和,且冬季食物资源也比温带地区丰富很多。候鸟则因为夏天在温带地区繁殖,冬天在热带地区过冬,而兼取两地的好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所有的鸟类都成为候鸟?答案是迁移是必须付出代价的。例如迁移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气、迁移方向定位错误、要适应不熟悉的新环境、并且与其它候鸟及该地的留鸟竞争资源等等。同时,当所有的鸟类都采取有较大好处的行为模式(迁移)时,竞争变大,原本没有很大好处的行为模式(不迁移)就会相对变得较为有利。因此不同的行为模式在演化上就都会存在,并达到一个演化上稳定的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有些鸟类会部分族群迁移,部分族群不迁移的原因。
进一步说,同一族群中冬季不迁移的个体可能必须忍受食物缺乏的危机,但可以在下个繁殖季来临前尽早占据较好的繁殖巢位,增加生殖成功率;相反的,迁移个体则可以在温暖的渡冬区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但须冒迁移时的危险及繁殖巢位可能较差的代价。迁不迁移是个体生存与繁殖策略的问题,若迁移个体的生殖成功率远高于不迁移者,则演化将趋向于迁移的行为模式;反之,若迁移个体的生殖成功率远低于不迁移者,则演化方向将不利于迁移行为;若两种策略的生殖成功率类似,则两种行为模式在演化上都将被保留。
整体而言,我们可以依据鸟类在温带及热带所面对的繁殖及生存特性,归纳出下面这个简表。在温带地区的繁殖成功率较高,但是面临冬季严苛的气候,因此成鸟与亚成鸟的存活率低。热带地区的竞争较大,繁殖成功率低,但是成鸟与亚成鸟的存活率则高。候鸟因为面对迁移过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成鸟与亚成鸟的存活率中等,同时因为回到北方温带繁殖时,时间上会比当地留鸟晚,而且好的巢位也会被留鸟先占据,所以繁殖成功率也是中等的(Gill 1990年)。
温带留鸟 候鸟 热带留鸟
繁殖成功率 高 中等 低
成鸟存活率 低 中等 高
亚成鸟存活率 低 中等 中等到高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严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气候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条件。例如,入秋以后,我国北方大多数植物纷纷落叶、枯萎,昆虫活动减少,陆续钻入地下入蜇或产卵后死亡,数量锐减。食物的匮乏促使以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不能维持生活,只有迁徙到食物丰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渡过冬天,而以昆虫和小型食虫鸟为猎捕对象的鸟类也随之南迁。
天气的好坏、风向、风力的大小等均对鸟类的迁徙有较大的影响,较为适宜的是晴朗的天气,并有风力为3—5级的顺风。但春季迁徙的一部分鸟类,有时由于繁殖期的临近而急于赶到繁殖地,因此即使在十分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也会克服困难,继续迁飞。
更令人称奇的是,鸟群在迁徙时竟然能够飞行得十分协调,时而向左,时而旋转,时而如万马腾空跳跃,蔚为壮观。这种现象自从古罗马博物学家皮里尼首次对大雁等鸟类作过观察记录以来,已经被人们研究和探索了20个世纪,但至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目前趋向于三种解释:其一是“节能”说,根据“空气动力学”或“跑道”原理,鸟类在作“V”字形飞行时,把翅膀放在其他鸟类飞行时所产生的气流之上,就可以节约大约70%的能量,这对躯体比较笨重的大雁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是“信息”说,在鸟类群飞时,常有一只或几只有经验的领头鸟带路,领头鸟可以为鸟群提供食源、水源等的可靠信息;其三是“安全”说,认为大群鸟类集合在一起的时候,要比单独一只或仅有数只鸟的情况更容易发现敌害,因为在鸟群飞行或栖息时,只要其中有一只鸟发现敌害,它就会很快将这个信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递给所有的鸟,鸟群就会立即采取应急的对策,或者迅速逃跑,或者一起鸣叫,将敌害吓退。
许多鸟类有一种本能,即所谓“返巢本性”,这种本性反映出它们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枣故乡的眷恋,以及寻找旧居的能力。它能帮助鸟类在第二年繁殖季节,顺利地返回旧巢。有人曾捕获一只雕鴞,13年后,这只获得了自由的鸟儿竟回到了离故址不到2公里的地方。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北极星?太阳?月亮来源:https://wzwxpx.com/cshi/202412-108.html?风?气候?还是地磁?它们的方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这始终是自然界中一个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科学家通过环志、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测到,鸟类在飞行时,往往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最近的研究还表明,鸟嘴的皮层上有能够辨别磁场的神经细胞,被称之为松果体的神经细胞就像脊椎动物对光的感觉器官一样起着重要作用。对哺乳动物和信鸽进行的多次电生理学试验表明,部分松果体细胞能对磁场强弱的微小变化作出反应。 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bkjj/202412-70.html
一般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是根据太阳来定位的,夜间迁徙的鸟类迁徙是根据星空定位。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鸟类拥有适应于空中观察的敏锐视力。在开阔的环境中,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公里,而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鸟类视野为100公里,它们并能牢记熟悉了的广大地区的特征作为方向标志,为其从繁殖地向越冬地迁徙往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鸟类的迁徙绝非轻易之举。通常飞越一个宽阔的海面和高大的山脉后,其体重会减轻一半,大批当年出生的幼鸟在迁徙途中或到达迁徙终点后都难逃夭折的命运。在迁徙的途中来不及觅食、骤起的风暴、浩瀚的水域等等,无时无刻都在吞噬着这些生灵。同时迁徙时间的早晚也蕴藏着危机,太早意味着北方的生活环境还被冰雪覆盖,过晚则会遭遇暴风雨的危险,而且还有无数人为的干扰:高大建筑物,无线电天线,灯塔与烟囱、与飞机相撞等等,都潜伏在鸟类漫长的迁徙途中。
5.4.1 缓发性灾害情景的特征
“缓发性”是从事发展与人道主义事业的工作人员所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复杂的环境中致灾因子逐渐累积(通常几周到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形成的灾害75,并非起源于单一的、独立的事件。
2011年非洲合恩发生的大规模粮食紧缺G和饥荒就是最近发生的缓发性灾害典型案例。在该事件中,由于长时间无法形成降雨引发干旱灾害,同时伴随长期贫困与营养不良,食品与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牲畜贸易条款不合理,以及部分地区持续的紧张局势,最终形成了影响1300万人的大灾难76。事实上,在灾难前几个月合恩已经出现了人道主义紧急情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但灾难还是发生了77。来源:https://wzwxpx.com/xwzx/202412-45.html
缓发性灾害的特征如下:
(1)复发性——致灾因子及由多年现象形成的环境条件反复作用,比如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2)广泛性——经常造成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影响。
(3)对生计G与健康的有害性——虽然与突发性灾害相比,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少,但随着情况的日益恶化,其他方面的影响会不断增加。
(4)很难衡量其经济损失——缓发性灾害往往会造成多年持续性的收入降低与工作机会丧失。
(5)可预测性——缓发性灾害往往伴随着早期预警信号,可以对其进行监测,并及时开展规划,实施有效的响应措施。来源:https://wzwxpx.com/bkjj/202412-43.html
专栏5.3 缓发性灾害情景的范例
(1)干旱——降雨量长期低于平均水平,经常造成水资源短缺。
(2)环境恶化——有毒物污染、滥伐森林、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来源:https://wzwxpx.com/zhishi/202412-132.html
(3)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带地区农业用地被咸水入侵,居民生计及家园被破坏。
(4)海洋酸化——导致各种鱼类栖息的珊瑚礁产地的破坏。
(5)疫情暴发/流行病——导致接触病原体的人群生病甚至死亡,例如洪水过后的霍乱或痢疾大爆发。
5.4.2 缓发性灾害情景下的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
如果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缓发性灾害是可预测的,因此,通过早期预警及防御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其危害。特别是缓发性灾害经常会由复发性致灾因子所触发,因此,长期来看任何措施都要以降低危害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为目标,提升处于风险中的社区的备灾响应能力。缓发性灾害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往往是由于防灾抗灾能力的不足造成的。
表5.1 洪水早期预警与早期行动的范例
资料来源:摘编自国际红十字协会与红新月联合会.2008.早期预警与早期行动.日内瓦,瑞士:国际红十字协会。
气候变化是导致缓发性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干旱、洪水。气候变化改变了降雨分布模式并预计可能增大其频次与强度78,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与温度上升,使得自然环境发生长期变化,影响资源分布及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缓发性灾害情景下的规划和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密切相关,原因如下:
(1)为不断变化情景下的风险管理和分析提供长期的、综合的方法框架。
(2)通过实施(针对多种危害的)减灾、备灾和适应措施,影响国家、地区及人口等方面,提升人们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来源:https://www.wzwxpx.com/zhishi/202412-17.html。
(3)通过实施情景规划与采取无悔适应G措施,鼓励居民与机构对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
(4)极力避免由复发性灾害和环境恶化引发的贫困加剧甚至贫困固化,打破恶性循环(灾害—应急—贫困)。
专栏5.4 面对干旱导致的粮食紧缺,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范例来源:https://wzwxpx.com/zhishi/202412-91.html
保护粮食生产:灌溉,土壤与水资源保护,避免径流损失,间作套种,多元化种植,抗旱、抗涝、抗盐作物品种。
保证粮食供给:通过社会安全网络计划实施现金交易,食物分配,优惠信贷,按劳配给食物或现金。
保存粮食:储存作物与种子,建立社区种子与谷物银行。
保障水供给:开凿钻井并维护,改善地下水供给条件,收集与存储雨水,公平分配水资源。
保护牲畜:增加谷物与草料供应,销售多余牲畜,改善兽医服务并扩大疫苗接种范围,增加信贷避免受压变卖种畜,旱灾后重新补足牧群,迁移至牧草与水源更优良的地方放牧。
生计保护与多元化:作物多样化,建立家庭菜园,鼓励蓄养家禽或修建鱼塘;外出打工;加强对价格信息和当地市场的了解;加强保护自然资源,例如森林、草地和水源,实现农业生产保障和多元化。
从地方层面到国际层面的早期预警系统:气候监测与预报;干旱监测;家庭粮食安全监测;信息传播与指导;情景规划。
综合灾害风险综合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10项原则在缓发性灾害情景下的应用指南
案例分析:玻利维亚对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适应79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bkjj/202412-128.html
项目实施地:玻利维亚
项目实施方:国际救助贫困组织,及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处,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联合国人居署
安第斯山冰川占到整个地球淡水资源的10%。对于生活在冰川融化地区的贫困与脆弱人群而言,该冰川的融化导致了可供获取的水资源减少,并增加了突发性灾害风险,例如滑坡、泥石流与湖泊溃决。国际救助贫困组织开展了“热带安第斯山脉地区对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适应”项目(2008年7月—2012年9月)。该项目针对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热带安第斯山脉等地冰川快速消退的现象,通过实施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尤其是与冰川消退有关的措施,试图提升当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的恢复力。
为了完成该项目,国际救助贫困组织与大学、研究机构及气象部门合作,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及公民社会组织等方面借鉴经验并建立了多渠道知识体系。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cshi/202412-125.html
当地社区居民反映,他们注意到最近几年温度在上升,降水模式在发生变化。农民不得不种植短周期作物品种,但这些品种并不能抗冻抗旱,同时降雨变化也在影响着依赖于雨养农业的农民。虽然大多数居民注意到多年来冰川在消退,但他们并不认为这些相关的变化(例如对径流或者水供应的影响)会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影响,而可获取水资源的变化可能是未来冲突的潜在根源。在男人主要从事非农工作(例如开矿)的地区,妇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并照顾家庭,这使得他们面对不利影响时更加脆弱。对作物与人体健康的威胁及对水质的影响令人十分担忧。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湿地退化,当地居民反映了湿地减少对他们生计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多的干旱、霜冻与冰雹导致牲畜损失增大,粮食产量降低,种植与收获周期(在过去管理良好)发生变化;作物与牲畜的病虫害增多;作物生物多样性减少;干季水源水井的消失,导致用水冲突;短期强降雨增多,引发洪水和滑坡;霜冻季节变短,传统的农业活动无法开展,例如将马铃薯做成薯干(生活在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的农民储存粮食的方法),从而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来源:https://www.wzwxpx.com/cshi/202501-179.html
运用气候脆弱性与能力分析手册,国际救助贫困组织设计并实施了试点项目来源:https://www.wanghongming.com/zhishi/202412-89.html。基于对目标流域的综合管理而实施的干预措施包括:为了恢复蓄水层开展的植树造林与牧场保护;滴灌;抗旱和抗热作物培育;阿尔卑斯冻土带的管理规划;土壤保护实践;开发对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压力较小,并且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非农业生产活动。来源:https://wanghongming.com/cshi/202501-197.html
试点干预措施的分析表明,在项目实施地区,政策与制度框架要么不存在,要么刚刚起步,并且缺乏自然资源管理。人们往往缺乏对气候变化影响规划以及灾害风险管理政策(不同层面)的认识,也不了解气候情景(支撑决策者制定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水供应的影响。
经验教训包括以下方面:①将国际救助贫困组织的气候脆弱性与能力分析手册应用于当地情境,能为项目提供
关于“为什么候鸟要迁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