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例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例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世纪最耀眼的12组科技成果
王渝生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1-180.html。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1-386.html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bkjj/202412-21.html。1942年,布劳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412-42.html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1-429.html。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412-48.html
4、激光技术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xwzx/202412-77.html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412-112.html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bkjj/202412-10.html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纪科技发展带给21世纪的遗产将包括科学的全球化、社会化,社会的科学化,科学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结合并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世界和平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人类可以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从SpaceX的发展,聊聊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身处银河系,又是如何得知银河系的全貌呢?科学家是怎样做到的?
其实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因为银河系的形状是科学家猜出来的。
一、什么是银河系?银河系就是太阳系所处的星系,古代人们又叫它为银河、天河、天汉等,这是一个直径在10万光年到18万光年之间的棒旋星系。
银河系内大约有一千亿至四千亿颗恒星,以及大约一千亿颗行星,其中太阳系位于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两万四千光年至两万八千光年的位置。因为我们身处银河系,所以在地球上看银河系,呈现带状,仿佛天上的星河。
科学家为了方便研究银河系,把银河系按照物质密度主要划分为4条螺旋臂,也就在位于这4条螺旋臂上的星际物质密度要高于银河系密度的平均值,由于银河系会变化,所以这种划分并非永久的,只能粗略描述银河系。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xwzx/202412-8.html
这4条主悬臂分别为英仙臂、人马-船底臂、矩尺臂和盾牌-半人马臂。
太阳系就位于猎户臂,猎户臂是夹在英仙臂、人马-船底臂之间的小支臂,距离银心约2万6千光年。这就是银河系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人类的确身处太阳系,却知道了银河系的模样。
但这个模样并非最终版,目前来说,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对银河系的了解也是在逐步深入,所以也有报道说发现了银河系的新旋臂,这点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人类对银河系的认识还未停止,我们要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
二、人类如何认识银河系的?因为人类身处太阳系,所以很难得知银河系真正的模样,为了得到银河系的形状,科学家费了很大功夫。
1906年,荷兰天文学家卡普坦号召全世界天文学家联合起来“数星星”,人们当时对银河系非常好奇,尽管是战争年代,世界各地天文学家还是非常努力,把大量数据发给了卡普坦。
经过统计计算,就得到了著名的“卡普坦宇宙”模型。
这是一个直径大约5万5千光年,厚度为1万1千光年的透镜状星系,其中太阳位于中心附近,距离银心2000光年。目前已知银河系至少10万光年,所以卡普坦宇宙模型要比实际宇宙小约一半,原因星际尘埃会遮挡星光,造成星际红化现象,当时还不知道这一点。
星际红化就好比傍晚的太阳发红一样,这是因为星光多次穿过星际尘埃后,波长短的蓝光被消耗掉了,只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而星光的亮度,正是天文学家用来估计星星距离的方法,原理也很简单,就是越远越暗。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xwzx/202412-97.html
除了星际红化现象,卡普坦宇宙中太阳系距离银心仅2千光年,而实际上太阳系距离银心约2万6千光年,卡普坦宇宙也太不准了吧!
这也正常,毕竟卡普坦收集的数据都是别人给的,所以质量无法保证。
1918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2.5米望远镜,当时是世界最大望远镜,观察了约100个球状星团,他发现,如果假设太阳系位于银心附近,那么球状星团的分布就是不均匀的,如果把太阳系放一边,球状星团的分布就均匀了。
沙普利模型的意义在于否定了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而之前的科学家一直把太阳系当作银河系中心,这是不是感觉跟地心说到日心说很像呢?
遗憾的是,沙普利仍未考虑到星际尘埃遮光的影响,所以他实际上估算的太阳系距离银心为5万光年,比真实的2万6千光年左右仍大。星际尘埃遮光问题,后来被天文学家特朗普勒解决了,至此,人类对银河系的形状,以及太阳系跟银河系的关系就大致清楚了。
三、为何说银河系外视角的形状是猜出来的?要知道银河系的真正“外貌”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人站在树林中,却想得到树顶的照片一样,如果人们没有飞出银河系,自然永远无法得知银河系的外视角照片。
虽然无法直接得知,但是我们确定了银河系属于棒旋星系,而且我们可能观察到其他类似的棒旋星系,所以就能猜出来银河系从外面大致看上去什么样了。
比如上图的波江座星系NGC 1300,就是一个类似银河系的棒旋星系。
如何正确“猜”出来银河系的外视角照片呢?科学家利用欧洲航空局的盖亚探测器,对银河系内上十亿的恒星进行观测,确定它们的位置、距离,然后就能得知它们在银河系中的分布,进而再次基础上绘制出银河系的外貌,这就好比人虽然没有飞到空中,却依然能绘制出空中视角的地图一样。
我们下一次见到银河系的外视角照片时,心里就知道了,实际上这都是科学家基于数据合理猜测出来的,这种“照片”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人类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条带状的分布,那才是真正的银河系照片。
最近,马斯克的SpaceX发射的回收火箭视频很火,看了好几遍,真的越看越激动,不由感叹马斯克的了不起,感叹人类的了不起!这一技术我国已经研发成功了。人类飞出地球,进入太空不到70年,这70年中 探索 太空的技术飞速发展。这一过程精彩而艰辛,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对太空的征服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太空时代始于1957年10 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一颗名叫“斯普特尼克 1” 号的人造地球卫星。它是由有巨大推力的火箭运载升空的,当火箭脱落的时候,卫星继续运行,并且进入了预定轨道。一个月后,“斯普特尼克2” 号升空,并且将第一个生命一条叫“莱卡”的狗带入了太空中,不过很不幸的是,“莱卡” 没能回到地球。1961年4月勇敢的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 号升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东方1”号带着加加林绕地球一周后进入了卫星的轨道,返回的时候,加加林乘坐的飞船坠落在了俄罗斯的一片农地上。几个月后,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也进入了太空。1963年乘坐“东方6” 号的捷列什科娃成为了进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位女性。1965年,前苏联的列昂诺夫成为了在太空行走的第一人,他通过一根绳子相连,在载人飞行器外面漂浮了 10分钟。
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1-329.html
太空 探索 的早期,美国和前苏联冷战的竞争促进了太空 探索 的快速发展。每一方都想在 “太空竞赛”中打败对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一方都想要取得更多的可展示的成就。他们往同样的星球(包括金星和火星)发射探测器,也都向月球发射探测器。1969年7月,美国通过登月成功而走在了竞争的前列。前苏联随后在太空建立了第一个空间站——米尔空间站,并在服役了13年后退休。
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冷战的结束,太空 探索 由苏美竞争转向全世界多方合作,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正同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一道,逐步地建立一个更大的国际空间站。目前最先进的空间站,应该是我国的天宫号!
太空 探索 可分为无人驾驶或有人驾驶(载人)的 探索 。无人驾驶的探测器比有人驾驶的更便宜、更安全、速度更快,并且能执行更加危险的任务。无人驾驶的探测器可能会被发射到土星的大气层内或者是太阳系的边缘之外。
来源:https://www.atermamicrowave.com/cshi/202501-334.html
到目前,无人驾驶的探测器已经造访了太阳系的大部分行星,它们曾在火星和土星上着陆,传回了关于这些行星的大量的资料。无人驾驶的探测器并不能同人类观察家一样得到全方位的数据,也不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及时反应。
载人宇宙飞船曾经登上了月球,不过将人类送到火星或者更远的星球上,到目前为止可能性不大。我们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足以支撑遥远的距离,这对航天员也是巨大的考验,然而科学家们相信,人类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登上火星甚至更加遥远的星球。
再回到SpaceX, 探索 宇宙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它的可回收火箭只是 探索 太空技术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加震撼的还在以后,在未来,在科学家们的脑海里!
关于“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例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