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蜻蜓的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蜻蜓的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关于蜻蜓的知识

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於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

豆娘有时亦称为蜻蜓,因为两者皆是蜻蜓目的成员。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徵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

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后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

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著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

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於捕食)。

腹部细长。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

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

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

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

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

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

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

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

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

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於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

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

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

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

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

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

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

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於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

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

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

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受人尊重,有本杂志『蜻蜓』专门刊载有关蜻蜓的生物学文章。

蜻蜓目分3亚目∶1.束翅亚目(Zygoptera,俗称豆娘)。二叠纪至今。

体小,飞行力弱。前后翅同形,翅基狭窄,形成翅柄。

两眼间距离大於一眼的直径。雄体有4尾突,雌体产卵管发达,稚虫有直形尾鳃。

现存17科。2.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

侏罗纪至今。体大,飞行力强,飞行动作灵活。

后翅基部宽於前翅,两眼间距离近或相接触。雄体有3尾突,雌体产卵器有或无,稚虫有直肠腮。

现存8科。3.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

主要繁盛於中生代。成体介於上述2亚目之间,稚虫似差翅亚目。

11科,但仅1科蜓科(Epiophlebiidae)现存。2种,甚相似,分布日本及尼泊尔高地溪流。

另4亚目已灭绝∶巨差翅亚目(Meganisoptera)、原差翅亚目(Protanisoptera)、原束翅亚目(Protozgoptera)及古束翅亚目(Archizygoptera)。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

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

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

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有时称为若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

2.有关蜻蜓的知识

蜻蜓的习性: 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

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

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

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

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3.关于蜻蜓的知识

蜻蜓,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差翅亚目,分蜻科和蜓科。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

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 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

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捕食飞虫。

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等对人有害的昆虫,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实为益虫。蜻蜓的已知种类超过5,000种。

扩展资料:

蜻蜓的分布地位: 分类地位昆虫纲Insecta蜻蜓目Odonata 间翅亚目 Anisozygoptera该亚目是蜻蜓目下最小的一个亚目现已有三属三种昆虫。间翅亚目昆虫的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

特点,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 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仅有的3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一种为产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Epiophlebia sinensis(2011年发表的新种) 。

是古老类γτ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 2011年到2012年1月通过德国,中国,老挝,尼泊尔和日本学者的联合协作研究,通过对世界Epiophlebia属已知3种的DNA的系统学分析,结论是中国黑龙江省发现的新种比已知分布喜马拉雅南部和日本的种古老,早期已知的2个种属于后期分化出来的种。

经过多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昔蜓在进化树上比日本昔蜓和印度昔蜓更为古老。 百度百科-蜻蜓。

4.关于蜻蜓,你还了解那些知识

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於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

豆娘有时亦称为蜻蜓,因为两者皆是蜻蜓目的成员。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徵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

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后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

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著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

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於捕食)。

腹部细长。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

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

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

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

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

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

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

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

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

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於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

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

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

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

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

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

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

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於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

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

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

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受人尊重,有本杂志『蜻蜓』专门刊载有关蜻蜓的生物学文章。

蜻蜓目分3亚目∶1.束翅亚目(Zygoptera,俗称豆娘)。二叠纪至今。

体小,飞行力弱。前后翅同形,翅基狭窄,形成翅柄。

两眼间距离大於一眼的直径。雄体有4尾突,雌体产卵管发达,稚虫有直形尾鳃。

现存17科。2.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

侏罗纪至今。体大,飞行力强,飞行动作灵活。

后翅基部宽於前翅,两眼间距离近或相接触。雄体有3尾突,雌体产卵器有或无,稚虫有直肠腮。

现存8科。3.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

主要繁盛於中生代。成体介於上述2亚目之间,稚虫似差翅亚目。

11科,但仅1科蜓科(Epiophlebiidae)现存。2种,甚相似,分布日本及尼泊尔高地溪流。

另4亚目已灭绝∶巨差翅亚目(Meganisoptera)、原差翅亚目(Protanisoptera)、原束翅亚目(Protozgoptera)及古束翅亚目(Archizygoptera)。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

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

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

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有时称为若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

5.你知道关于蜻蜓的其他知识吗

1、生活习性:

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稚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

蜻蜓除了捕食其他各种昆虫外,在种与种之间还具有成虫相互残食的习性。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帮助它抓紧猎物,令其无法逃脱。口器也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并能够在30分钟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2、蜻蜓翅膀:

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

3、分布:

主要包括农田附近的河流、水井等,其特点是水的流速相对平缓,流域面积较大,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及浮游动物,可供蜻蜓的取食的食物也较多,其种类、数量也相对来说比较多。

扩展资料:

蜻蜓的价值:

1、首先其幼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水生生物,可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

2、有些种类体内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可作为药用材料;

3、又由于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因此在食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4、其外形优美也可作为收藏或者观赏。

6.关于蜻蜒的知识

关于蜻蜒的知识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

蜻蜓的习性: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7.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

蜻蜓的习性: 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

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

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

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

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关于“蜻蜓的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