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生态承载力计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生态承载力计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世纪90年代,生态经济学家Rees和WacKernagel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29]。该理论认为:维持给定数量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提供经济活动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同时消纳生产-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便于地区间的比较和评价,该理论定义了标准化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即代表全球平均生产力水平的单位生物生产性区域空间,其度量单位为全球公顷(globalhectare,ghm2)。通过引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生态足迹方法可将一个地区实有的国土面积转换为标准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其全球公顷数量即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如果该地区社会经济活动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则说明其生态环境不足以支撑当地人口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其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较差来源:----https://nanren30.com/cshi/202501-168.html

对于一个地区,其生态承载力采用下式计算[30]:

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253.html

式中:BC———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

A———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

YF———产量因子;来源:----https://62v5.com/zhishi/202412-50.html

EQF———均衡因子来源:----https://nanren30.com/xwzx/202412-73.html

产量因子YF是该地区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用以消除不同地区某类生物生产面积所代表的平均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来源:----https://www.nanren30.com/cshi/202501-169.html。均衡因子EQF为全球某种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与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的比值,用以将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转化为生态生产力相同的均衡面积。

从上述论述可知,某一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表示该地区所具有的开发自然资源和消纳废弃物的最大承载负荷。所以,可以把采用物质流方法计算而得一个地区的物质流平均分摊到其生态承载力(ghm2)上,代表该地区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平均压力。这样,不同地区的物质流所分摊的土地均是具有相同承载能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所计算得出的地质环境压力是在同一参照系下真实的、可比较的数量指标。来源:----https://wzwebi.com/zhishi/202412-68.html

自1999年生态足迹方法引入我国以来,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已经覆盖了我国所有省域。200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计算得到了我国各省域生态承载力(表4-3)[31]来源:----https://wzwebi.com/xwzx/202412-41.html。来源:----https://nanren30.com/cshi/202412-112.html

表4-3 中国各地区生态承载力表单位:ghm2

“承载力”一词最早出自生态学,其作用是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自1812年马尔萨斯(R.Malthus)就人口与粮食问题的假说提出以后,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就相继在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展开。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有关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某地区的食物资源来确定某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促进了承载力研究向纵深发展。近20年来,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被进一步拓展,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扩展到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在理论与方法方面日臻完善。现在,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这三方面有了系统的研究,但由于思考角度和研究领域的差异,这些学者关于承载力的定义不尽相同。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被广泛接纳,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护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由于资源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和应用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森林资源承载力以及矿产资源承载力等概念,并对这些承载力进行了较环境承载力是在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来源:----https://wzwebi.com/zhishi/202412-15.html

1991年,《环境科学大辞典》把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对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制,是环境的基本属性——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是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更丰富、更全面,研究更综合、更复杂,也更接近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 1992年,瓦克纳格尔(Wackermagel)等人提出生态足迹模型,并在1996年由瓦克纳格尔完善,它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数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足迹测量了人类生存所需的真实的生物生产面积,将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提供定量依。 2001年,高吉喜将生态承载力定义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从承载力概念的发展与演化中可看出,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全面和系统。承载力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在资源承载力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但是,广义的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现在,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越发重要,必须拓展其外延,在理论上突破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412-66.html

——虽然生态系统承载力比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更接近人类社会系统,但该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和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多数相关研究还限于环境承载层次,大部分研究都没有充分针对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将社会经济要素有机地纳入承载力体系进行研究来源:----https://www.62v5.com/cshi/202501-172.html。 现在的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主要是自然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较少考虑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来源:----https://wzwebi.com/bkjj/202412-6.html

——21世纪以前,大部分研究都以人口容量的最终测算为目标,强调承载对象为人口规模,特别是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虽然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开始将社会经济要素纳入承载体系中,但总是将人口和经济单一考虑,很少将二者综合起来计算。进入21世纪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综合承载对象,注重人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开始重视经济、社会、生态等对承载力产生的综合作用。但很少有学者把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全部结合起来,综合放在城市系统中研究。

关于“生态承载力计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