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当某地的天气、气候出现不容易发生的"异常"现象,或者说当某地的天气、气候严重偏离其平均状态时,即意味着发生"极端事件"。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如果某个(些)气候要素的时、日、月、年值达到25年以上一遇,或者与其相应的30年平均值的"差"超过了二倍均方差时,这个(些)气候要素值就属于"异常"气候值。出现"异常"气候值的事件就是"气候极端事件"。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气候变暖后,不仅气候平均值会发生变化,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由于观测资料严重不足,目前还无法确定20世纪气候极端值是否出现全球尺度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还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趋势"。
观测记录显示,自1950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下降,因此标志寒冷事件的"霜冻日数"和"冰冻日数"减少;但极端最高气温的出现频率有所增加。观测记录还显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多趋势。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强降雨事件的出现频率可能增加了2%~4%;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减少的地区,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下降趋势。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几十年来干旱与洪涝的发生频率增高、强度增强。分析表明,夏季大陆上的一些地区可能已经变得更干,干旱的威胁可能也相应地有所增加。在东亚地区,虽然降水量趋于下降或变化不大,但仍有些地方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有所增加。全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风暴强度和频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仍受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没有呈现明显的增多或减少趋势。
最近40~50年中,我国极端最低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尤以北方冬季最为突出。同时,寒潮频率趋于降低,低温日数趋于减少,雨日显著减少。
(二)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
如前所述,影响气候的因子多、机制复杂,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给出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作用的未来气候预测,只能把未来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作为条件,输入气候模式计算出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气候变化情景就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状态与当前气候状况之间的差值。
1.气温变化。199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6种构想,预测到2l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相对于1990年大约上升1.O~3.5℃。这相当于全球平均温度每10年升温0.10~0.35℃。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完成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根据其设计的1990-2100年间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35种构想,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将比1990年上升约1.4~5.8℃,即全球平均温度每10年将升高0.14~0.58℃。这比第二次评估报告的估计值要高,主要是目前对二氧化硫未来增加量的估计值大大低于1995年的估计。也就是说,未来因二氧化硫等气溶胶引起的降温作用不如1995年估计的大。每10年O.14~0.58℃这样的升温率,大大高于20世纪中实际观测到的升温率,这可能是最近1000年来从未出现 过的升温率,对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几乎所有陆地区域的增温可能都比全球平均值要大,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冬季。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亚洲北部和青藏高原,模拟的增温值高出全球平均40%。但是南亚和东南亚的夏季,南美南部的冬季,模拟的增温值都低于全球平均。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的气温变化在全球不同地区不一样,对陆面的影响要快于海洋,北大西洋和南极周围海洋表面温度的增加比全球平均值要小。由于区域气候模式还不完善,目前区域的气候变化情景,还主要使用全球模式的预测结果。
我国科学家使用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式对二氧化碳增加后我国的气候变化情景进行了研究,结果略有差异。使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5个模式模拟研究表明,假定二氧化碳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我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值增加约5.0℃;假定二氧化碳和气溶胶同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100年东亚和我国年平均温度将比196l一1990年30年的平均值增加约3.9℃。
作者: 222.38.88.* 2005-6-21 20:16 回复此发言
--------------------------------------------------------------------------------
5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来源:----https://wzwebi.com/xwzx/202412-16.html
2.降水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增暖后,21世纪全球平均降水趋于增多,大多数热带地区平均降水将增多,副热带大部地区平均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降水也趋于增多。分季节而言,北半球冬季,热带非洲降水将增加,东南亚变化不大,中美洲将减少;北半球夏季,南亚的降水变化不大。地中海地区的夏季和澳大利亚的冬季降水将减少。高纬度地区冬、夏季的降水均趋于增多。气候增暖后,强降雨事件会增加。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平衡温度增高和可能蒸发的加大,大陆的中部地区夏季一般会变干。此外,气候变暖后北半球夏季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可能加大。
预计平均降水将增加的地区,大多数可能会出现较大的降水年际变化。很小的降水变化,会引起水资源的很大变化。这意味着出现干旱的可能性增加,一些地方可能发生更频繁的干旱和洪涝。中美洲和南欧地区夏季降水预计减少10%~20%,这可能会是降水日数不变、每次降水量减少的缘故,更可能会是雨日大大减少、无雨时段大大延长的缘故。气候变暖对澳大利亚降水影响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总的降水量变化不大,但小雨日数减少,大雨日数变为原来的2倍,洪水出现的概率至少要加倍。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4节气的含义和理解如下: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来源:----https://nanren30.com/zhishi/202412-39.html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来源:----https://nanren30.com/cshi/202501-193.html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来源:----https://www.nanren30.com/cshi/202412-94.html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来源:----https://nanren30.com/cshi/202501-241.html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来源:----https://nanren30.com/zhishi/202412-109.html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意义及气候变化形式对应节气:
二十四节气意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来源:----https://www.nanren30.com/cshi/202412-84.html。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气候变化形式对应节气:来源:----https://nanren30.com/cshi/202501-166.html
表示寒来暑往(四季)的变化(8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征气温变化(5个)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量(7个)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4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如何理解大气环境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历史起源:
1、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来源:----https://nanren30.com/cshi/202412-37.html
2、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反应的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秋的习俗:
1、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
2、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来源:----https://wzwebi.com/bkjj/202412-82.html。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来源:----https://www.62v5.com/xwzx/202412-23.html大气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以上一定范围内的大气状态、成分、结构、动力和辐射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大气环境的物理特征
1、温度垂直分布: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对流层内温度的普遍规律。
2、风:风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将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传播到其他地方。
3、降水:水汽在大气中凝结并形成降水,如雨、雪等。
2、大气环境的质量
空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有害物质,导致大气质量下降,形成空气污染。
气候变化: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气候变化。
3、大气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酸雨: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反应形成酸雨,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负面影响。
臭氧层破坏:高空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然而,人为排放的氯氟烃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
4、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与措施
保护大气环境是维护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等是保护大气环境的有效途径。
大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来源:----https://wzwebi.com/zhishi/202412-24.html
1、大气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改善大气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制定城市规划、工业发展计划时,应考虑到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3、大气环境的改善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来源:----https://www.nanren30.com/cshi/202501-149.html
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