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方华是做什么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方华是做什么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李方华
李方华(1932年1月6日-2020年1月24日),女,生于香港,中国***党员。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1956年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60年开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用自己改装的设备开展了电子衍射单晶体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在中国最早开展单晶体衍射结构分析和测定晶体中氢原子位置的工作;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学习;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方华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1月24日,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来源:----https://62v5.com/zhishi/202412-76.html
中文名:李方华
国籍:中国
出生地:香港
出生日期:1932年1月6日
逝世日期:2020年1月24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
籍贯:广东省德庆县
人物经历
1932年1月6日,李方华出生于香港,因为父亲在香港合伙经商,于是就落户在香港。父亲李炯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少将。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243.html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躲避日寇,她们举家迁往原籍广东省德庆县。
1938年,母亲为子女学业着想,独自携哥哥、弟弟和她返回了香港,一年后随邻居迁往上海,三年后迁居北京外祖母家,她便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现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
1947年,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南返广州,父亲安排她插班培道女子中学高中二年级寄宿。
1949年,高中毕业时李方华被保送岭南大学物理系,同时考取中山大学天文系。9月她进入岭南大学,因老师多用英语讲课,课后常查阅英文参考书,于是提高了英语的阅读能力。10月广州解放,公立学校开学,她即转学入中山大学天文系。但因常停课打腰鼓,到街上做政治宣传,她想换一个多读书的学校。
1950年,李方华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仍读一年级。
1952年,国家从高校二年级挑选学生,参加保送留学苏联的考试。武汉大学推荐李方华参加考试,遂被录取。3月,李方华进入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专攻俄语。同年秋赴苏,入前苏联的国立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那一届还有3位原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庆承瑞、顾以藩和黄胜年。为了缩短学习年限,李方华她们四人一起争取插班二年级,并获得系主任的核准。
1955年,李方华在老师米_亚_卢姆士(М.Α.Яумшь)的指导下开始准备毕业论文,题目是“原位蒸发铋金属薄膜的电子衍射研究”。
1956年,李方华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1960年,施汝为(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安排李方华独立开展电子衍射的研究,使得她可以把在苏联学到的科学知识扎根中国,她选择了在中国国内尚属空白的“单晶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研究。
1982年10月,李方华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应用物理系任访问学者(至1983年5月),随身携带了2个国产的新矿物:黄河矿和氟碳铈钡矿,希望能够利用日本超高分辨本领的电镜在国产矿物中有新发现。
1984年,李方华课题组以“点阵像的建立与晶体结构的直接观测”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91年,李方华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
1992年,李方华获得中国电子显微学会桥本初次郎奖(个人奖)。
1993年,李方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李方华担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至2000年)来源:----https://62v5.com/cshi/202501-258.html。
1998年,李方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261.html
2002年,在她70岁华诞之时,国际电子显微学会学术期刊《Ultramicroscopy》出版专刊予以庆贺。20年前在中科院物理所会议室的工作照留影,右一是李方华院士,左二是范海福院士。范海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也是李方华院士的丈夫。
2003年2月27日,李方华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09年,李方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同年撰写的专著《电子晶体学与图像处理》出版。
人物逝世
2020年1月24日21点27分,中国***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85年,李方华推导出一个新的实用的高分辨像强度近似解析表达式,建立了实用的像衬理论,解决了电子晶体学图像处理应用于实际的理论依据问题。她的研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提供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资料,有助于得出材料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关系的规律,她的研究内容包括:
(1)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方面
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方华最早在中国开展了电子衍射测定单晶体结构的工作,在中国首次测定出晶体中氢原子的位置,有关文献至今仍被国外同行引用。
20世纪70年代,李方华与范海福合作,探讨了衍射方法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研究,创建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一种新的图像处理理论和技术。后来,她和她的学生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解卷处理技术。为测定微小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测定高温超导体等材料的晶体结构。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李方华总结出新的实验规律,发展了测定轻原子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回国后她提出了一个新的像衬理论:“赝弱相位物体近似",该理论首次阐明了像强度与晶体厚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轻重不同原子像强度的变化规律,是上述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李方华等首次从实验观察到晶体中的锂原子。此外,她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手段参加了早期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是国际上最早报道铋系超导体有无公度调制结构的小组之一。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227.html
(2)准晶体方面
李方华所领导的研究组最早发现并报导了准晶与晶体之间几乎连续的转变过程,她对此给予理论解释。李方华借助相位子应变场导出了反映准晶与晶体之间的关系的一些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定准晶结构的新方法,以及求定准晶中局域相位子应变量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Al-Cu-Li和Al-Mn-Si准晶来源:----https://www.wzwebi.com/bkjj/202412-65.html。来源:----https://www.nanren30.com/cshi/202412-7.html
(3)晶体缺陷方面
李方华针对新发展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提出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新研究方向。目前,已成功地用她提出的方法测定了SiGe/Si外延膜界面的60度位错分解为90度和30度两个不全位错,及其间夹着的一片层错。这也是第一次报道SiGe/Si外延膜界面原子分辨率的缺陷。
截至2005年,李方华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等10多次学术奖励。
李方华发表论文200余篇。
人才培养
截至2017年,李方华先后独立和联合指导培养硕土生8名、博士生各30余名,她受到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作学术报告近40次,还多次担任国际性学习班教授,应邀赴美、英、日等国十几所大学和研究单位讲学。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方华的丈夫范海福也是晶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家庭生活中夫妇俩始终相敬如宾。20世纪80年代初,范海福患了脊柱血管瘤,腰部以下神经受了损伤,李方华便尽量承担了大多数的家务。本来就工作繁忙的她因此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除了新闻,她不看其他的电视节目,也几乎不逛商场。
在长期艰苦的科研工作中,李方华患上了心跳过缓的病症,2003年初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但她依然没有停止工作、停止思考。在从事研究时,她总是不忘调节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每逢周四,她都会去参加中国科学院的老年合唱团,周末时,在实验室里还常能听到她引吭高歌的美声唱法。李方华在文学方面的修养也非常好,在单位的联欢会上,李方华的拿手好戏就是即兴赋诗一首,往往能把现场气氛调节得很融洽。
人物评价
李方华是位勤勉、严谨的学者,然而她又绝非没有女人味的“女强人”。她气质优雅,待人亲切,谈吐风趣,爱唱歌,会打太极拳,她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搜狐女人评)
李方华是该领域亚洲最好的科学家,她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的空白,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委韦珏评)来源:----https://wzwebi.com/bkjj/202412-145.html
李方华是中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也是在中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发展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在该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202.html
其实只要梳理好钱学森、邓稼先、于敏三人的科研主导的方向就能判断谁是“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弹道导弹之父”。
先说关系简单的钱学森先生。
看下面这张很著名的图
从左至右分别是,师祖爷:普朗特,徒弟:钱学森,师傅:冯卡门。(不知道普朗特、冯卡门是干嘛的请自行百度)
这张图之所以著名原因,这是当时世界空气动力学掌门师徒三代合影,他们代表当时世界空气力学的最高顶点。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258.html
所以既然钱先生是他们的徒弟,自然就跟原子弹、氢弹啊这些放射性物理学没啥关系了,也就不可能是主持后来新中国的原子弹或氢弹开发的总师。
事实上钱先生一直都是新中国火箭、弹道导弹的奠基人来源:----https://wzwebi.com/bkjj/202412-128.html。(核弹、氢弹的火箭运载研究才与之有关系,但是核弹导弹化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简单一句话:钱先生是研究火箭的。原子弹氢弹就没他啥事。
中国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弹道导弹。所以钱先生就是搞其中之一的弹道导弹研究的。
然后说关系复杂点的邓稼先 先生。
邓稼先 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核物理研究专业的,而且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方向也是其在1959年定下的,所以说他是原子弹之父(之一,还有钱三强先生)毫不为过。(理论方向正确为以后原子弹的研究节约了很多时间)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邓先生又带队参与氢弹的研究。为啥?因为氢弹是要靠原子弹点燃的,如果原子弹做不好、做不小,氢弹就做不小,做不小的氢弹就不能做武器。(这里就要感谢邓先生之前做原子弹前定下的理论方向,由于方向正确,中国原子弹小型化很顺利,能为氢弹做出很好起爆内芯原子弹)。
但是光内芯做得好,没设计好外壳,也是不能做出武器级氢弹的,所以氢弹队伍里还有一个人,提出了革命性的外壳结构设计方向,这个人就是 于敏 先生。
于敏 先生提出的“于敏构型”氢弹结构,创造性的改变了氢弹结构,让中国氢弹独立于当时世界的T-U构型之外,并且大幅度缩小了氢弹的体积重量,让中国试爆第一颗氢弹就具有武器级性质。
所以即便是在氢弹的开发团队中,邓先生作为总师领导整个团队,但是在氢弹的结构理论上却是用的 于敏 先生方案。(其实在内部大家都叫“邓—于构型”,及体现了邓先生的微型化原子弹又体现了于敏 先生的氢弹结构)
虽然对于氢弹而言,微型化原子弹的内芯很重要,但是外壳构型同样重要,不过要分个主次的话还是外壳构型更多一些。
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谓自然就该是于敏 先生头上。(毕竟内芯做不小型大不了氢弹外壳做大点,只是不能使武器级氢弹。内芯做小了,外壳构型错了,爆炸的话就不是氢弹了)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412-142.html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怎么于敏是“氢弹之父”就不科学了?
不讲究真理事实,来不来就是个“反正不”的满地打滚耍赖,你认为不是就否认事实,你这是诡辩!来源:----https://wzwebi.com/cshi/202501-234.html
关于“李方华是做什么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