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南京火车站,从郑州开往南京的硬座车厢里走下一对老夫妇,夫妻俩均穿着已经褪了色的旧军装,提着简单的行李袋。
年迈的丈夫提着个破旧的皮箱,一手挎着个竹篮子,篮子里还塞着几只老母鸡和地瓜苞米,妻子右手抱着孩子,左手还牵着一个,两口子的脸上满是被风霜洗礼后的岁月痕迹,他们看起来就像是进城走亲戚的农村人。
但当他们一走下车,早已等候在月台准备接人的3名军职干部立时眼睛一亮,走上前来啪的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前来迎接这一家人的三名军人,分别是27军军长的尤太忠、60军军长李德生、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
不是军长就是司令,可见被他们迎接的人的真实身份又该多么非同凡响。
而这位看着平平无奇土里土气的老农,正是开国中将王近山,战争年代威名远扬的“疯子将军”,尤太忠、李德生、肖永银都是王近山昔日麾下的三员猛将。
王近山疯就疯在了性格上,打起仗来不要命,曾经怀着必死决心抱着敌人双双滚下悬崖,幸运的是,王近山没能如想象中那般“光荣战死”,敌人摔死了,他侥幸活了下来,战友们被他这番不要命的操作惊得瞠目结舌,从此“王疯子”的称号就流传开了。
王近山的这个疯子称号其实与他本人的外表是极不相称的,和普遍五大三粗的战友们不同,王近山相貌白皙英挺,比起叱咤沙场的战士,更像一个白面书生。
但眼下的王近山,面容沧桑,饱经风霜,当初长得白俊,看着像书生,不像将军,现在又沧桑过度,看着像落魄农民,也不像一国中将。
诚然,王近山的确是在乡下面朝黄土了五六年。
那么一代骁勇虎将,为何如此会沦落至此呢?
接受了23年血与火洗礼的王近山,用满身战伤证明了自己的赫赫战功,1955年,刚过不惑之年的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
本该风光无限,却因和妻子韩岫岩的离婚案闹得一地鸡毛。
王近山铁了心要离婚,倔得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为此惊动了中央,老政委邓小平苦口婆心地相劝,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做他的思想工作,都没辙。
党中央给王近山下了最后通牒,如果离婚,就会失去一切职务,还要开除党籍,军籍。
他的老部下们急得团团转,险些要给这位油盐不进的上司跪下,他们苦苦相劝,希望王近山能回心转意:
“王司令,我们都希望能在你手下再打胜仗,你就承认你不离婚,行吗?您哪怕等形势缓和一点再离也成啊!”
为了离婚,什么都不要了,半辈子用命打来的功勋就这么抛之身后,像什么话呢?
但王近山疯劲一上来,那是谁都拦不住,他性情刚烈执着如雄狮,不肯听劝,执意要离婚。
“我王近山明人不做暗事,组织怎么处理我都接受。”
毛泽东也被他这副头铁的样子激怒,指示刘少奇亲自处理王近山这桩事。
几天后,党中央的处理意见下来了:撤销王近山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降为副军级,开除党籍,调往某农场任副场长。
被中央降职处分后的王近山几乎一无所有,中将军衔没了,曾经美满的家庭也没了,妻子带着子女离他而去,他彻底跌入人生低谷,身心俱疲,独自默默消化着内心苦痛,准备孤身踏上去河南农场的道路。
不过好在还有一件事值得欣慰,在王家做工作人员的姑娘黄振荣看到将军落难,心生同情,不顾家人朋友劝阻,毅然决定追随王近山下乡,照顾他的生活。
黄振荣诚恳地对王近山道:“我没有文化,只要您不嫌弃我,就带上我吧,我愿意照顾您一辈子。”
就这样,小保姆和落难将军结成了一对相依为命的患难夫妻,之后的几年里,他们育有一男一女。
但王近山不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弃他而去,除了雪中送炭的黄振荣,他最忠诚的老部下肖永银也在关心着他,并想方设法助他回归工作。
1968年,肖永银已经当上了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在他的建议下,王近山给毛泽东写了信。
信中言辞恳切,令肖永银铭记许久,他记得,信中的第一句话是:“毛主席,我叫王近山,今年53......”
王近山借这封信,对毛泽东表达了自己想要重新出来,带兵打仗的心愿。
第二年春天,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到北京开会,将王近山的这封信转交给了毛泽东。
许世友对毛泽东道,在战争年代很能打仗的几个人,现在还有很大用处,比如王近山,主席您是知道他的。
王近山的名字很快唤起了毛泽东的记忆,王近山,那个指挥上甘岭战役的疯子将军,确实是一名虎将,也是新中国的功臣。
看着主席神色略有松动,许世友继续道,王近山他还想出来为党工作。
毛主席看罢信后,也颇受触动,沉思片刻后,说道:“你的意见很好,这事儿叫总理去过问一下,只是这个王近山疯得有水平,放虎归山,谁敢要他?”
许世友斩钉截铁地道:“我要!”
“我要了!”
许世友掷地有声,接连重复了两遍“我要”,寥寥几字,彻底扭转了王近山日后近十年的命运。
毛泽东的这句“放虎归山”,是很有深意的,他只稍一回想,便能记起王近山的那些事迹,这位王近山可不是一般的将领,疯子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
他的这股疯劲,在打仗时算是优点,称之为“骁勇善战”,头就是铁,能和敌人死磕到底,不把对方咬下来一口肉绝不善罢甘休,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也绝不回头。
毛泽东也曾对他作出肯定评价,说你那不叫疯,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但到了和平年代,还这么疯,就说不过去了,具体表现把家务事闹得一地鸡毛,为了追求所谓真正的爱情,什么名声职位功勋统统都不要了,别人嘴皮子都快要磨破,依然听不进去,完全不懂“忍一时风平浪静”是什么意思,这种一根筋的执拗性格实在令人大为光火。
王近山的这个性格算是双刃剑,让他成为战功赫赫的国之功臣,但同时也害惨了他,令他从高位跌落。
他在乡下一呆就是五六年,艰苦的劳动生活是否已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磨砺得更成熟温顺了些,谁也说不准。
所以毛泽东会用“放虎归山”来形容他的回归。
不过既然许世友如此笃定地要人,那让他回来也罢。
于是听到许世友的回答后,毛泽东笑了,他摆了摆手,说许世友,也就你敢这么找我要人了,那就把王近山给你吧!
一般来说,干部复出工作不是什么大问题,主要是去处最让人犯难,毕竟已经离开岗位多年了,过往的老部下都当上大官了,身为老上级去昔日下级手下工作不能说不尴尬。
这还只是一方面,你愿意去,对方愿不愿意要人又是一个问题。
所以就经常出现,一些老干部复出后,跟个烫手山芋似的,没有地方敢要的尴尬情况。
但许世友的态度无疑直接避免了这种局面,让王近山得以顺利地回归部队。
于是1970年,时年55岁的王近山重返部队,在许世友的帮衬下,成为了南京军区司令部的副参谋长。
当时很多南京军区的领导干部都曾是他的老部下,虽然王近山复出后的职务比他们都低,但这些干部们在王近山面前依旧称他“司令”。
上级对下级毕恭毕敬地叫“司令”,这让军区里很多比较年轻的干部看着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直到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位被诸多领导干部尊敬相待的,居然是王近山将军。
很多老部下如今都成了自己的上级,比如肖永银是王近山多年老部下,现在他的职务是南京军区参谋长兼副司令员,是王近山这个副参谋的顶头上司。
换作以前的“刺儿头”王近山,可能还真不服管教。
但现在的王近山可不同往日了,他已被彻底拔掉了一身尖刺,性格变得成熟沉稳许多,因此王近山对身份地位的悬殊丝毫不在乎。
首先他很明白自己能够出来工作,是这些老部下还念着自己当初的好,积极地帮衬活动的结果。
而且对他来说,能在这个年纪实现继续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愿望,不至于碌碌无为地度过后半生,就已很知足了,什么职务高低的,他是真的不关心,能干实事就是好的。
虽然肖永银现在是他的上级,但私下里依旧对他以“司令”相称,不过到了工作场合,王近山就会很注意维护肖永银的上级形象。
比如一些重要会议,王近山都会主动请肖永银来主持,如果肖永银有事来不了,拜托王近山代自己主持,在会议开始前,王近山都要提前说明,自己是受肖副司令员委托来主持会议。
除了肖永银,军区里还有一位副司令员叫聂凤智,当初跟王近山也是同属红四方面军,不过王近山当师长的时候,聂凤智还只是名团长。
现在的王近山却得叫聂凤智一声“首长”了。
不过聂凤智还是发自内心地尊敬这位老战将,经常反过来叫王近山老首长。
王近山知道这是别人的好意,也不去特意纠正,但他行动上却没把自己当成一位资历深的老首长,经常主动去找聂凤智请示汇报工作,逢年过节也都会主动探望聂凤智。
总而言之,王近山将本是比较尴尬的上下级关系处理得十分得体。
一些熟知王近山过去性格的老部下,都对王近山如今的样子颇觉讶异,觉得这位老上级实在是改变了不少,情商高,做事也体面,从来不摆老资历的架子,待人谦虚有礼。
因此,众人心中对王近山愈发尊敬钦佩。
王近山能够回到部队,很多将帅干部都为他高兴,对他也格外厚待一些,一次王近山进京汇报工作,见到了叶剑英元帅和副总理李先念。
叶剑英和李先念看到他也很高兴,叶剑英还专门安排王近山去参观京城的一些地方。
王近山对许世友感情十分深厚,对许世友的话绝对服从,交办的任务也是绝对执行到底,许世友对王近山也一如既往地关心,不仅公事上多有照拂,生活方面也是关怀备至,比如王近山复出后的住处问题。
王近山来到南京后,许世友就把自己在人和街11号的房子给王近山一家人住,往后近十年的岁月,王近山都是住在许世友给自己的房子里。
对于他人的厚爱,王近山自己却从不居功自傲,旁人提起他过去的功绩,王近山总是轻描淡写地笑笑,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1970年10月,王近山去部队视察,他曾在这个部队里当过团长,部队的领导干部在介绍王近山时,无比激动地道:“这是军区王副参谋长,是我们团的老祖宗!”
“老祖宗”王近山却摆摆手,谦虚道:“我只是一个老兵,回到家里来看看大家。”
重返部队后的王近山完全没有心态失衡,更没有消极下去,他依旧昂首挺胸地保持着军人姿态,帽子戴得板板整整,胸前的风纪扣也系得端正,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每天都忙着勘察地形,视察部队,深入基层工作。
可惜王近山回到部队没几年就被查出患有胃癌,1978年5月,王近山病逝,终年63岁,他在南京军区度过了人生最后8年时光。
弥留之际的王近山已经神志不清,但只要一清醒,嘴里就嘶声呼喊着:“敌人上来了,谁阻挡,谁给我挡住!”
儿子王漫漫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握住父亲不断挥舞的手,凑到他耳边道,爸爸,您别担心,李德生将军顶上去了。
“好,李德生上去我就放心了。”
说罢,又晕过去了。
片刻后王近山又醒来,口中继续呼喊,如此反复。
子女们就给他弄来了个老式录音机,按下按钮,录音机播放起了《解放军进行曲》。
听着激昂磅礴的乐曲,王近山终于平静下来,慢慢闭上了眼睛,他似是又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而梦里的他依旧是那个叱咤四方的一代战神。
参考资料:
祝小茗.“亮剑”将军王近山的起伏人生[J].党史纵横,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