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世界七大数学难题难倒了全世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世界七大数学难题难倒了全世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说说世界七大数学难题,这些可都是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哦。 说到数学难题你会想到什么,我最先想到的是哥德巴赫猜想,但其实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这七大数学难题之一,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还有哪些数学难题。
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1、P/NP问题(P versus NP)
2、霍奇猜想(The Hodge Conjecture)
3、庞加莱猜想(The Poincaré Conjecture),此猜想已获得证实。
4、黎曼猜想(The Riemann Hypothesis)
5、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Yang-Mills Existence and Mass Gap)
6、纳维-斯托克斯存在性与光滑性(Navier-Stokes existence and smoothness)
7、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The 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Conjecture)
所谓的世界七大数学难题其实是于2000年5月24日由由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公布的七个数学难题。也被称为千禧年大奖难题。根据克雷数学研究所订定的规则,所有难题的解答必须发表在数学期刊上,并经过各方验证,只要通过两年验证期,每解破一题的解答者,会颁发奖金100万美元。这些难题是呼应1900年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巴黎提出的23个历史性数学难题,经过一百年,许多难题已获得解答。而千禧年大奖难题的破解,极有可能为密码学以及航天、通讯等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一:P/NP问题
P/NP问题是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之一。在理论信息学中计算复杂度理论领域里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它也是克雷数学研究所七个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P/NP问题中包含了复杂度类P与NP的关系。1971年史提芬·古克和Leonid Levin相对独立的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即是否两个复杂度类P和NP是恒等的(P=NP?)。 复杂度类P即为所有可以由一个确定型图灵机在多项式表达的时间内解决的问题;类NP由所有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解是否正确的决定问题组成,或者等效的说,那些解可以在非确定型图灵机上在多项式时间内找出的问题的集合。很可能,计算理论最大的未解决问题就是关于这两类的关系的: P和NP相等吗? 在2002年对于100研究者的调查,61人相信答案是否定的,9个相信答案是肯定的,22个不确定,而8个相信该问题可能和现在所接受的公理独立,所以不可能证明或证否。对于正确的解答,有一个1百万美元的奖励。 NP-完全问题(或者叫NPC)的集合在这个讨论中有重大作用,它们可以大致的被描述为那些在NP中最不像在P中的(确切定义细节请参看NP-完全理论)。计算机科学家现在相信P, NP,和NPC类之间的关系如图中所示,其中P和NPC类不交。
假设P ≠ NP的复杂度类的图解。如P = NP则三个类相同。 简单来说,P = NP问题问道:如果是/不是问题的正面答案可以很快验证,其答案是否也可以很快计算?这里有一个给你找点这个问题的感觉的例子。给定一个大数Y,我们可以问Y是否是复合数。例如,我们可能问53308290611是否有非平凡的因数。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手工找出一个因数很麻烦。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有人声称答案是"对,因为224737可以整除53308290611",则我们可以很快用一个除法来验证。验证一个数是除数比找出一个明显除数来简单得多。用于验证一个正面答案所需的信息也称为证明。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给定正确的证明,问题的正面答案可以很快地(也就是,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而这就是这个问题属于NP的原因。虽然这个特定的问题,最近被证明为也在P类中(参看下面的关于"质数在P中"的参考),这一点也不明显,而且有很多类似的问题相信不属于类P。 像上面这样,把问题限制到“是/不是”问题并没有改变原问题(即没有降低难度);即使我们允许更复杂的答案,最后的问题(是否FP = FNP)是等价的。
关于证明的难度的结果
虽然百万美元的奖金和投入巨大却没有实质性结果的大量研究足以显示该问题是困难的,但是还有一些形式化的结果证明为什么该问题可能很难解决。 最常被引用的结果之一是设计神谕。假想你有一个魔法机器可以解决单个问题,例如判定一个给定的数是否为质数,可以瞬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新问题是,若我们被允许任意利用这个机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验证但无法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的问题?结果是,依赖于机器能解决的问题,P = NP和P ≠ NP二者都可以证明。这个结论带来的后果是,任何可以通过修改神谕来证明该机器的存在性的结果不能解决问题。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经典的方法和大部分已知的方法可以这样修改(我们称它们在相对化)。 如果这还不算太糟的话,1993年Razborov和Rudich证明的一个结果表明,给定一个特定的可信的假设,在某种意义下“自然”的证明不能解决P = NP问题。这表明一些现在似乎最有希望的方法不太可能成功。随着更多这类定理得到证明,该定理的可能证明方法有越来越多的陷阱要规避。 这实际上也是为什么NP完全问题有用的原因:若对于NP完全问题存在有一个多项式时间算法,或者没有一个这样的算法,这将能用一种相信不被上述结果排除在外的方法来解决P = NP问题
中国航天数学手抄报内容
6月28日 周二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数学日记二
8月6日 周六
今天晚上,我看见一道会迷惑人的数学题,题目:37个同学要渡河,渡口有一只能乘上5人的空小船,他们要全部渡过河,至少要使用这只小船多少次?
粗心的人往往会忽略“空小船”,就是忘了要有一个撑船,那么每次只能乘4人。这样37人减去一位撑船的同学,剩36位同学,36除以4等于9,最后一次到对岸当船夫的同学也上岸4,所以至少要走9趟。
数学日记三
8月9日 周二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数学日记四
8月11日 周四
今天我又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费了好大的劲才解出来。题目是:两棵树上共有30只小鸟,乙树上先飞走4只,这时甲树飞向乙树3只,两棵树上的小鸟刚好相等。两棵树上原来各有几只小鸟?
我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是还原问题,于是用还原问题的方法解。可验算时却发现错了。我便更加认真地重新做起来。我想,少了4只后一样多,那一半是13只,还原乙树是14只;甲树就是16只。算式为:(30—4)÷2=13(只);13—3+4=14(只);30—14=16(只)。答案为:甲树16只,乙树14只。
通过解这道题,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都要细心,否则,即使掌握了解题方法,结果还会出错。
太空有多高?
中国航天数学手抄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航天历史和成就:可以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比如中国第一个卫星、载人航天、探月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等,让读者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和成就。
2、数学知识在航天中的应用:可以介绍数学在航天中的应用,比如轨道计算、空间姿态控制、航天器测轨等等,通过具体的案例让读者了解数学在航天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中国航天的未来计划和展望:可以介绍中国航天的未来计划和展望,比如中国空间站的后续建设、未来探月计划、火星探测计划等等,让读者了解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和计划。
4、数学知识点:可以介绍一些数学知识点,比如角速度、加速度、速度、坐标系等等,让读者了解数学在航天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以及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5、趣味航天小知识和:可以介绍一些趣味航天小知识和,比如航天器发射的有趣瞬间、宇航员的日常生活、未来太空城市的构想等等,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航天的乐趣和魅力。
手抄报的由来
1、手抄报是一种由手工制作和装饰的宣传海报,通常用于展示信息、宣传活动或进行教育。关于手抄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手抄本。在古代,人们为了传达信息或记录历史事件,会在岩壁、建筑物或陶器上绘制图像或文字。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手抄本用于传达信息和宣传。手抄本是一种由手工书写或绘制的手工制品,通常用于宗教、教育、商业和政治领域。在这些手抄本中,有些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理念或活动而制作的,这些手抄本可以被视为手抄报的早期形式。
3、在现代,手抄报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更加精美和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人们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来制作手抄报,例如纸张、彩笔、颜料、剪贴画等。手抄报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某个主题或事件的信息,也可以是关于某个活动或机构的宣传。
问题一:飞多高,才是太空。 太空的定义一般是以大气的性质,如密度为依据。但大气密度分布随高度是连续的,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在FAI的定义中,没有明确的使用太空界限(edge of space),而是用Karman line,指高度为100km(66miles)的界限,以Theodore von Kármán(冯 卡门)命名。而美国习惯上以80km(50miles)为太空的界限。
因此根据FAI的定义,100km高度内的空中活动称作航空(Aeronautics),100km以上的称作航天(AStronautics)。
由于大气的连续性,也没有明确的大气边缘,一般将10,000 km (6200 miles)作为大气边缘。
之所以将100km定义为太空边缘,主要是在这个高度上大气对飞行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而大气温度和与太阳辐射的相互作用在这个高度以上急剧增加。上世纪50年代,von Kármán研究航空和航天的区别时,计算表明在100km以上,飞行器要获得足够的空气升力使自身保持高度,其速度要大于轨道速度,即在100km以下,飞行器用小于轨道速度的速度飞行就可以保持飞行,而大于100km就必须作轨道飞行。因此就将100km作为航空和航天的界限,并为FAI和世界所公认。
问题二:离开地球多高才算是太空 离开地球多高才算是太空
空中上八千米内是云层,
十千米内是客机飞行的,
一百千米以上就是太空
地球有五个大气层分别是,有分别在地球的这样高度上:
对流层 下界 0公里 上界 8-18公里
平流层 下界 8-18公里 上界 50-55公里
中间层 下界 50-55公里 上界 80-85公里
电离层 下界80-85公里 上界 800公里
散逸层 下界800公里 上界约 3000公里
只要出这几个大气层就是太空了,
准确说100千米以上都属于太空.
问题三:在太空一跳有多高 那得看你所处位置所受的引力大小。宇宙太空任何位置都有引力的存在,你所受的引力小就跳的高,相反你你就跳的矮。
问题四:宇宙到底有多大 宇宙到底有多大?
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请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前,请他用人类所已知的最大数来表述宇宙的尺度,让全人类都来做他的助手,不停地帮他在这个大数后面添“0”,演算的最后结果会是多少呢?结果将是“毫无结果”,人类永远无法算出这道题,因为这道题本身不是数学题。
“其大无外”,“宇宙是无限的”,古今哲学家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一答案,认为这才是对宇宙尺度问题的准确表述。其实,哲学家们并不比数学家高明多少,数学家们算不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一个哲学符号---------∞,即表示宇宙无穷大。哲学家们讲的“无外”、“无限”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的思维已无法思维这道题,或者说它在哲学上无解,故它也不是一道哲学题。
“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当把上帝同宇宙相比时,谁比谁大呢?如上帝在宇宙之中存在,那么“上帝至高无上”则为谎言。如上帝不在宇宙之中,那么宇宙之内叮有上帝存在。无论神学家们如何想像宇宙与上帝,他们永远想像不出宇宙与上帝的确切边界,故“宇宙有多大”这道题在神学上无解,它不是一道神学题。
正因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神学家都弄不清宇宙的大小,说明这一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庄子?庚桑楚》中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开始)剽(末梢)者,宙也。”《淮南子?齐俗》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可见宇宙本身就指的是空间和时间,问宇宙的大小,就同问纯空间的大小、纯时间的长短、纯质量的质量、纯温度的温度一样,这些问句都不完整,缺少主词。
任何空间都是指某物的空间大小,任何时间都是指某物的时间长短,故宇宙是指某物所占据的空间与时间。撇开“某物”这一主词,而去问一种抽象的时空尺度是没有意义的。如同问一个抽象“生物”的身高与年龄一样,无法回答。
其实,人们在讨论“宇宙”问题的时候,往往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物理学家们所说的宇宙完全不同于哲学家们所说的宇宙,哲学家们所说的宇宙又完全不同于神学家们所说的宇宙。这倒不是因为宇宙中的空间、时间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人们研究时空的方法与途径完全不同。
宇宙的物理学解显然只能通过观测的途径去获得,而且还要通过观测来验证,任何视觉观测不到的宇宙解均不会被物理学家们所接受。因此,物理学宇宙是已观测到的和可被观测的宇宙,它的解存在于人们视界范围之中,它的尺度等同于人类的视界。
宇宙的哲学解必然以已有的物理学宇宙解为内核,并根据已经观测证实的结论定理去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用思维逻辑去拓展哲学宇宙的时空,直到这种思维走到尽头,到无法继续进行思维的界段为止,这种哲学宇宙的尺度等同于人类的思维宇宙。
宇宙的神学解并不排斥物理学与哲学的宇宙解,但神学家们力图用一种无法被观测与被思维的“神”来解释宇宙,这种“神”的真实性显然依赖于人类的想像能力,故神学宇宙的尺度等同于人类的想像极限。
问题五:天有到底有多高 天高,自然从地面算起。可是算到哪儿为止呢?通常是指大气层的的高度。过去认为厚约八百千米,以后探测到在距地面一千至二千千米高处仍有空气存在。近二十年来,根据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火箭的考察结果。在二千至三千千米的高空,也找到了气体分子。在远离地球一万六千千米的高空,还存在着气体的痕迹。 宇宙有多大? 美国学者认为直径至少780亿光年 宇宙大爆炸之后残留的背景微波辐射中的波纹揭示了宇宙的大小这一令无数人关心的问题:宇宙两头相距至少780亿光年。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物理学家Neil Cornish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他们的研究至少部分的回答了宇宙学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宇宙有多大? 直到现在,对宇宙尺寸的估算在“你看到有多大就是多大”到“无限”之间,总而言之没有一个多数人认可的答案,而完全依靠你偶然灵光闪现想出来的一个宇宙模型。Cornish等人的研究至少确定了宇宙尺寸的下限,它没有排除宇宙无限大的可能。 根据《自然》杂志,有人认为宇宙象一个足球,直径600亿光年。其它一些理论则认为宇宙事实上没有那么大,但它自己缠绕着自己,所以很难确定边界。Cornish对《自然》杂志表示,“原则上,地球的光线环绕着宇宙跑,所以如果我们看到40亿前年地球的情况请不要大惊小怪。” 他的研究小组于是决定在宇宙中寻找地球早期的状况。但应该看哪里呢?答案是尽量远,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使用WMAP探测器分析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这可以探测到宇宙形成最初期(大爆炸之后379,000年)产生的微波辐射。 如果宇宙较小,同一来源的光线将可以从不同方向到达同一个位置。该研究小组计算认为,这将产生辐射的不规则性(热点和冷点)。然而研究小组没有发现背景微波辐射中的冷点和热点。Cornish由此做出结论认为,宇宙比我们的设备所能观测到的范围要大,直径至少780亿光年。宇宙还可能更大,他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WMPA结果修正自己的计算。宇宙的最小尺寸可能增大到900亿光年。 2.宇宙就象人心那样大。对于心胸宽广的人来说,真是天地广阔、无边无际。而对于心胸狭隘的人来说,则是针尖买芒难以立足。 3.“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幺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幺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
问题六:多高就算是太空了? 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问题七:飞多高,才是太空。 太空的定义一般是以大气的性质,如密度为依据。但大气密度分布随高度是连续的,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在FAI的定义中,没有明确的使用太空界限(edge of space),而是用Karman line,指高度为100km(66miles)的界限,以Theodore von Kármán(冯 卡门)命名。而美国习惯上以80km(50miles)为太空的界限。
因此根据FAI的定义,100km高度内的空中活动称作航空(Aeronautics),100km以上的称作航天(AStronautics)。
由于大气的连续性,也没有明确的大气边缘,一般将10,000 km (6200 miles)作为大气边缘。
之所以将100km定义为太空边缘,主要是在这个高度上大气对飞行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而大气温度和与太阳辐射的相互作用在这个高度以上急剧增加。上世纪50年代,von Kármán研究航空和航天的区别时,计算表明在100km以上,飞行器要获得足够的空气升力使自身保持高度,其速度要大于轨道速度,即在100km以下,飞行器用小于轨道速度的速度飞行就可以保持飞行,而大于100km就必须作轨道飞行。因此就将100km作为航空和航天的界限,并为FAI和世界所公认。
问题八:在太空一跳有多高 那得看你所处位置所受的引力大小。宇宙太空任何位置都有引力的存在,你所受的引力小就跳的高,相反你你就跳的矮。
问题九:天有到底有多高 天高,自然从地面算起。可是算到哪儿为止呢?通常是指大气层的的高度。过去认为厚约八百千米,以后探测到在距地面一千至二千千米高处仍有空气存在。近二十年来,根据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火箭的考察结果。在二千至三千千米的高空,也找到了气体分子。在远离地球一万六千千米的高空,还存在着气体的痕迹。 宇宙有多大? 美国学者认为直径至少780亿光年 宇宙大爆炸之后残留的背景微波辐射中的波纹揭示了宇宙的大小这一令无数人关心的问题:宇宙两头相距至少780亿光年。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物理学家Neil Cornish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他们的研究至少部分的回答了宇宙学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宇宙有多大? 直到现在,对宇宙尺寸的估算在“你看到有多大就是多大”到“无限”之间,总而言之没有一个多数人认可的答案,而完全依靠你偶然灵光闪现想出来的一个宇宙模型。Cornish等人的研究至少确定了宇宙尺寸的下限,它没有排除宇宙无限大的可能。 根据《自然》杂志,有人认为宇宙象一个足球,直径600亿光年。其它一些理论则认为宇宙事实上没有那么大,但它自己缠绕着自己,所以很难确定边界。Cornish对《自然》杂志表示,“原则上,地球的光线环绕着宇宙跑,所以如果我们看到40亿前年地球的情况请不要大惊小怪。” 他的研究小组于是决定在宇宙中寻找地球早期的状况。但应该看哪里呢?答案是尽量远,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使用WMAP探测器分析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这可以探测到宇宙形成最初期(大爆炸之后379,000年)产生的微波辐射。 如果宇宙较小,同一来源的光线将可以从不同方向到达同一个位置。该研究小组计算认为,这将产生辐射的不规则性(热点和冷点)。然而研究小组没有发现背景微波辐射中的冷点和热点。Cornish由此做出结论认为,宇宙比我们的设备所能观测到的范围要大,直径至少780亿光年。宇宙还可能更大,他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WMPA结果修正自己的计算。宇宙的最小尺寸可能增大到900亿光年。 2.宇宙就象人心那样大。对于心胸宽广的人来说,真是天地广阔、无边无际。而对于心胸狭隘的人来说,则是针尖买芒难以立足。 3.“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幺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幺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
问题十:离开地球多高才算是太空 离开地球多高才算是太空
空中上八千米内是云层,
十千米内是客机飞行的,
一百千米以上就是太空
地球有五个大气层分别是,有分别在地球的这样高度上:
对流层 下界 0公里 上界 8-18公里
平流层 下界 8-18公里 上界 50-55公里
中间层 下界 50-55公里 上界 80-85公里
电离层 下界80-85公里 上界 800公里
散逸层 下界800公里 上界约 3000公里
只要出这几个大气层就是太空了,
准确说100千米以上都属于太空.
关于“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世界七大数学难题难倒了全世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www.qx978.com/news/show/171214/ 来源:http://www.zjjhh.com/news/56880/ 来源:http://www.ynyjfc.com/news/56389/ 来源:http://www.jiujiufan.com/news/78985/ 来源:http://www.sxmx.net/news/51147/ 来源:http://www.qx978.com/news/show/171468/ 来源:http://www.ynyjfc.com/news/56336/ 来源:http://www.zjjhh.com/news/56771/ 来源:http://www.zjjhh.com/news/56744/ 来源:http://www.ynyjfc.com/news/5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