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来源:https://www.sxphszu.cn/%E6%9C%AA%E5%91%BD%E5%90%8D/202501-206.html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

 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

 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

 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

 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

 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

 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

 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

 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交谈中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吹泡泡,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为什么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对泡泡水冒出泡泡时特别好奇、贪玩。为了满足幼儿求知欲,让幼儿能动手操作,使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乐,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尝试欲望。

  活动目标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发展幼儿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安全并科学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铁丝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泡泡与幼儿进入活动场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观察、讨论活动:

 1、提问:“谁做过泡泡水?”?(引出制作泡泡水的话题)

 2、提问:你是怎样做泡泡水?泡泡水里面放有什么材料呢?

 3、请幼儿上来上来尝试制作泡泡水,并吹一吹。

 三、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1、认识制作材料: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 2 2 4

 3、认识比例:1:2: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应的数字下面:1:2:2: 4

 胶洗洗水

 水手洁

 液精

 5、教师示范制作泡泡水:

 制作泡泡水的科学方法:1份胶水、2份洗手液、2份洗洁精、4份水(一勺为一份)搅匀,教师吹泡泡给幼儿看。

 师:在我们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学配方,像煮菜,盐放多了就会咸,放少就会没味道。

 师:为什么老师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为洗洁精、洗手液有制泡剂,可以产生泡沫,胶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发。)

 四、幼儿操作:运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五、给不同形状的工具给幼儿观察,说一说,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选择工具来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来源:https://www.fplkm.cn/cshi/202412-87.html。(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吹泡泡。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4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

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6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来源:https://fplkm.cn/cshi/202412-129.html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来源:https://www.sxphszu.cn/%E6%9C%AA%E5%91%BD%E5%90%8D/202501-152.html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一、复习引入 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能说几种变化着的物质吗? 这些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研究。(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举例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物质,看看杯子中是什么?请用描述下这两种物体的特点。如果把这 两种物质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要知道实验前后有没有变化,需要知道什么?全部混合吗?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混合和分离,能用过去的方法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并分离吗? 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要知道实验前后有没有变化,需要知道什么?全部混合吗?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混合和分离,能用过去的方法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并分离吗? 2、观察比较:观察分离出的黄豆沙子和我们留下的样本,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哪些变化?黄豆还是不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吗?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只是发生了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本质没变,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来源:https://sxphszu.cn/zhishi/202412-47.html。---板书:物理变化。 生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考虑到课堂容量,另在三年级科学课中已经做过,而且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做了简化处理:省略了对两种物质的现场观察,引导学生从经验入手,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激发探究的欲望。通过回忆—猜想—实验—比较—发现形成概念。 三、糖的加热实验 1、谈话: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一种物质的变化,打开纸包看看是什么? 如果把白糖加热会怎样呢?先小组内预测一下,将你们的预测和观察到的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记录单上。 1、学生观察预测并填写记录单 2、学生进行加热并记录。 3、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本环节中增添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消除改变了颜色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的印象。 师:白糖加热后有什么变化吗?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屏出示白糖变化的过程) 谈话:白糖有这么多的变化,加热后的这种物质还是白糖吗?为什么? 师:除了上边的观察之外,还能用更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它是不是白糖吗? 1、学生思考回答。2、学生分组验证。 观察:结果如何?这说明什么?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提问:除了这种新物质之外,还有其他的新物质吗?(气泡,黑烟等) 总结:白糖加热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板书) (课件出示)提问思考:那上节课我们研究的折纸,弯铁丝,压扁易拉罐,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吗?具体说一说。 师总结:纸还是纸,铁丝还是铁丝,易拉罐还是易拉罐,可以这么说吗? 相对于化学变化,你认为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随机提示身边容易混淆的几种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人的外貌变化等等。 生思考回答。 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师讲述:根据有没有产生新物质,把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就地取材,再次巩固区分两种变化。(屏出让学生阅读) 说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生思考回答 五、认识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物理变化 1、讨论: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白糖是不是从加热的那一刻开始就产生了黑炭的化学变化呢?----(白糖熔化是物理变化,变色变味开始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2、我们在给糖加热的过程中,除了白糖发生了变化之外,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一种变化?提问: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最终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讲述:看起来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生活中很多变化,希望同学们平时留心观察。 学生思考分析蜡烛的变化过程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物理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点滴现象,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但是因为白糖的分析已经很详细,所以对于蜡烛的观察记录省略,只是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研究做好了铺垫。 六、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答

教学反思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作为本章的第3节内容,与第1节“划时代的发现”、第2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起,从感应电流的角度来认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为后面深入地从感应电动势来认识电磁感应现象打下了基础。

 楞次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涉及的因素多(磁场方向、磁通量的变化、线圈绕向、电流方向等)关系复杂;二是规律比较隐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因此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成为本章教学难点。课程标准要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学习本课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 总结 规律,培养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究楞次定律后,通过应用楞次定律进行有关判断,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细化过程:

 课程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楞次定律。

 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来源:https://fplkm.cn/%E6%9C%AA%E5%91%BD%E5%90%8D/202501-201.html

 行为条件 + 行为动词 + 核心名词

 通过实验探究 理解 楞次定律

 第二步:分解关键词,构建概念图。来源:https://www.sxphszu.cn/%E6%9C%AA%E5%91%BD%E5%90%8D/202501-147.html

 内容 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内容、含义 重要 感应电流的方向 非常重要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确定行为条件,确定行为程度。

 内容 概念体系 特征 行为

 动词 确定行为

 条件 行为

 程度 学生

  经验 ?

?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内容 具体 说出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准确 无前备经验 “阻碍变化”的含义 抽象 阐述 分析实验数据 准确 无前备经验 感应电流的方向 具体 判断 运用楞次定律 熟练 无前备经验

 综合上述思考,得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准确说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分析实验数据,准确阐述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变化”的含义。

 (3)熟练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体验楞次定律实验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论证,概括及表述的能力。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2)学会欣赏楞次定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

 对楞次定律“阻碍变化”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场、磁场基础知识;已经知道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以及右手螺旋定则;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心理基础与可能产生的思维阻碍:?

 “楞次定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知识的复杂性比前面知识高了一个层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只局限于从“静态场”方面考虑,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由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学生要难理解得多。?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个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形成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在讲授时,如果不明确指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势必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的 抽象思维 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够理解“楞次定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物理观念上要有所更新。

 教法和学法

 1.教法:秉承“科学探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利用“中介”研究和表述问题的方法、比较总结法等教学方式,运用观察、引导、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展开教学。

 2.学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

 教学器材

 1.教师实验:铝管两根(1米)、小圆柱形磁铁和木块、条形磁铁、电池、灵敏电流计、线圈、楞次定律演示仪等。

 2.学生实验:灵敏电流计、线圈、条形磁铁、电池、导线等。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引入 演示实验:

 1、永磁铁靠近、远离楞次定律演示仪的铝圆环。

 2、小圆柱形磁铁和木块分别通过两根相同铝管。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导入新课。 观看实验现象,思考。带着好奇心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

 提问 1、提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演示上节课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 1 GB3 ① 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左右偏转又能说明什么?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二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引入:铝环在通电的线圈上方漂浮。

 一、复习提问来源:https://sxphszu.cn/%E6%9C%AA%E5%91%BD%E5%90%8D/202501-203.html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二、实验设想: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我们可以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的关系。

 1.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1)选旧干电池用试触的方法查明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明确:对电流表而言,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哪边偏转.

 (2)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

 实线箭头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分析:

 (甲)图:当把条形磁铁N极插入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

 (乙)图:当把条形磁铁N极拔出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

 (丙)图:当把条形磁铁S极插入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反.

 (丁)图:当条形磁铁S极拔出线圈中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由实验可知,这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磁铁的磁场方向相同.

 在两种情况中,感应电流的磁场都阻碍了原磁通量的变化.

 学生填写下表:

 图号 动作 原磁场B0的方向 原磁通量的变化 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磁场B’的方向 B0与B’方向的关系 甲 插入N极 乙 插入S极 丙 拔出N极 丁 拔出S极 2、实验结论: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一定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一定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减少.(让学生上讲台表述自己的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得出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三

 一、分析教材

 电磁感应这一章内容在选修3-2里面是最重要的一章,而第三节《楞次定律》更是重中之重,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二、分析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同,在接受“楞次定律“时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教学就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进程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用多样话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来源:https://sxphszu.cn/zhishi/202412-86.html?2.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3.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四、教学重点

 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五、教学难点:

 1.从静到动的一个飞跃

 “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并且“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要困难一些。

 2.?内容、关系的复杂性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来源:https://fplkm.cn/cshi/202412-112.html。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如果不明确指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势必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

 六、教材课型实验探究课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磁炉、楞次定律演示仪、试验单

 八、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引题

 师: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在其周围激发磁场。请同学判断以下三种电流的磁场。(课件演示问题、提问学生)

 生:判断回答,用安培定则判断

 师: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法拉第发现了磁场可以使导线中何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我们先看演示实验。

 师(演示实验):条形磁铁穿过竖直方向的闭合线圈,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左右来回摆动。

 问:我们回顾一下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生:当闭合线圈中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中就有感应电流。

 师: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磁场之间有一个相互作用,我们通过几个有趣实例来看看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有什么样的现象。

 ?2.实验演示

 (1)电磁炉通电时,闭合的锡箔纸圈跳起。?

 ?提问:大家观察到了锡纸跳起,是什么原因呢?

 生:锡纸圈中有感应电流造成的

 (2)楞次定律演示仪演示实验过程:

 ?①先介绍装置结构

 ?②演示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磁铁在穿过闭合回路时铝环运动了,而穿过不闭合的铝环时铝环没动?

 生:闭合的铝环中有感应电流,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问:从上面两个实验中,大家观察到了奇特的相互作用,要想掌握利用这种相互作用为我们服务,我们必须要知道电磁感应中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决定?遵循什么规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3、学习新知,开始探究过程

 (1)教师主导,设计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案

 师:我们要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我们要把上节课中的演示实验再搬回来。

 ①?介绍实验装置,线圈的绕向,电流进入时灵敏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②方案中有四种相对运动情况。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实验数据采集表格,做实验填表格。

 (2).实验过程,采集数据。

 请一组2名同学上讲台辅助实验,一个同学演示实验,另一个同学完成小黑板上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的方向。

 (3)师生共同分析,从个性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

 师:大家观察比较四种情况下的到的实验数据,我们能不能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请同学回答。来源:https://fplkm.cn/%E6%9C%AA%E5%91%BD%E5%90%8D/202501-176.html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设计相关 文章 :

1. 高中物理的电磁感应现象与楞次定律

2.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原则

3. 2020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5篇

4. 2020年高三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精选

5. 教学经验交流会标题

6.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知识点

7. 高中物理选修32楞次定律知识点归纳 来源:https://www.fplkm.cn/xwzx/202412-38.html

8.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 楞次定律课后反思

9.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3篇

10. 教学经验总结材料

来源:https://www.sxphszu.cn/%E6%9C%AA%E5%91%BD%E5%90%8D/202501-214.html

关于“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