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人类的第一感到第六感各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人类的第一感到第六感各是什么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zhishi/202412-49.html?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感视觉
第二感听觉
第三感味觉
第四感嗅觉
第五感触觉
第六感意识
第七感未那识(小宇宙)产生物我区别的根源也是超能力的源泉!
第八感阿拉耶识(种子识)蕴藏着所有世的记忆并且领悟后可摆脱六道轮回超越生死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zhishi/202412-20.html。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来源:https://www.drill-pipe.com/cshi/202501-454.html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451.html。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来源:https://shiyua.com/xwzx/202412-69.html。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来源:https://drill-pipe.com/cshi/202501-337.html。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来源:https://drill-pipe.com/zhishi/202412-109.html。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9、众神的意志,领悟到这个境界就是神了,没有人类的肉身,身体以元神方式存在,身体可以随意制造,而且没有死亡,只有封印。不过人类从未达到!
什么是五感,五感就是:形、声、色、味、触(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形:指形态和形状,包括长、方、扁、圆……等一切形态和形状。
声:指声音,包括高、低、长、短……等一切声音。
色:指颜色,包括红、黄、蓝、白、黑—……等种种颜色
味:指味道,包括苦、辣、酸、甜、香……等各种味道
触:指触感,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冷热、滑涩、软硬、痛痒等各种触感。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zhishi/202412-56.html
“第六感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对机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机体模糊知觉”,也叫做人体的“第六感觉”。国外把人的意念力或精神感应称为人的第六感觉,又称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
人体的“第六感觉”是指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是由于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代谢活动,使内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例如,人们对饥饿、口渴等的感觉,都不是通过五个基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而是通过“第六感觉”而感知的。
“第六感觉”的感知,并没有什么专一的感觉器官,是由机体各内脏器官的活动,通过附着于器官壁上的神经元(神经末梢)发出神经电冲动,把信号及时传递给各级神经中枢而产生的。
人体内脏感受器的高级神经中枢在下丘脑,而且在大脑皮层中有相应的代表区,然而,内脏器官的感受一般都不象机体表面的感觉那样清晰,而是带有模糊的性质,而且缺乏准确的定位。比如,当腹部出现疼痛的时候,患者往往分不清楚到底是胃痛还是肚子痛,所以,生理学家把人体的“第六感觉”称之为“机体模糊知觉”。 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zhishi/202412-47.html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无法清楚地感觉到胃肠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心脏的跳动等等。生理学家实验表明,当内部感受器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或者是持续不断的刺激时,人体的“第六感觉”的发现对人类了解自身的活动规律和防治疾病都是有益的。
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日前在《心理学》杂志上报告说,他通过实验发现,某些人可能会意识到他们正在看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又不能确定到底这变化是什么。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有意识的视觉模式。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心智直观”(mindsight)。任辛科说:“它可能是一种预警系统”。“心智直观”也可能并非单独工作,它可能是和其他一些感觉在共同发挥作用。
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认为,
人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生活中许多人都相信还有“直觉”,或者“第六感”的存在,尤其是女性。“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至今不能给我们确切的回答。
实验中闪现第六感
“第六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些人对“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移,而有些人却认为是无稽之谈。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近期进行的一项实验也许能为“第六感”的争论增加一些注解。
罗纳德?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被要求观看在计算机屏幕上闪现的一系列图像,每个图像在屏幕上停留大约?秒,接着被短暂的空白灰屏所取代。40名实验对象被分成两个组,其中“实验组”观看到的图像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而“控制组”前后看到的图像则是完全相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有12人、在504次测试中,有82次报告说,在他们能确认图像发生的是什么变化之前,他们已感觉到图像发生了变化。而在“控制组”中,同样的被测人员确信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对两种实验的反应确实是不同的。
任辛科分析说,我们的视觉系统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深度感觉,它能察觉到某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的智力难以对该变化进行形象化处理,并且不能说出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哪里发生了变化。因此,任辛科提出,“相信第六感存在的人,可以从这一现象中找到很多解释”。尽管目前他还无法从物理学上解释“心智直观”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他认为可以使用脑扫描技术来确认它的存在。
第六感是无意识的认知?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视觉研究员丹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xwzx/202412-61.html?西蒙斯认为,任辛科的发现“或许标志着一种前所未知的、有趣的‘注意机制’的存在”,在区分精确感觉和盲目相信的工作上,任辛科的研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认知神经科学专家认为,任辛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奇特,结果值得探讨。但是按平常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去审验其结果,可以发现,任辛科得出的结果似乎无太大的意义,因为按统计分析的一般规律,此结果没有普遍性,不足以成为一个科学的结论。
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韩世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变了,但不知道哪里变了”这一类的感觉,可以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人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后,大脑即对信息进行加工,有些信息可以到达意识层次,有些则不能达到,但有时往往是后者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任辛科的研究结果,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释。但是,对心理学研究来说,“第六感”有点像UFO、外星人一样,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却又有相当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来自认知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学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研究科学。上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形成,利用信息加工的概念改造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成为趋势,认知心理学在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是对内外刺激决策与选择中所得到的内部表征,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还是F或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这样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任辛科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能够凭直觉感到前后看到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第六感”也许就是一种不完整的认知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bkjj/202412-44.html。
来自认知神经学的解释
现代生理学、生物技术、特别是脑构像技术和神经科学的新理论、技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可以将心理学的过程用脑代谢功能成像图显示出来。
认知神经科学发现,每一种感觉都是有其神经通道的,比如,人后脑勺的视觉皮层,参与视觉信息加工,运用脑成像技术,可以看到视觉受到外来刺激后脑形态变化的情况,看到大脑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刺激下是如何反应的。 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zhishi/202412-124.html
一位名为Navon的心理学家在80年代中期曾经利用PET技术(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可测定区域性脑代谢率、脑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进行一项视觉研究:大脑是如何加工整体知觉和局部知觉的。他的方法是让试验者辨认用小“H”和“S”组成的大“H”、“S”图案,结果发现:辨认大字母的时间比辨认小字母所需的时间要短。由此,产生了“整体优先性”之说,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对事物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才会认识到其局部的特点。后来,又有专家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通过氧合血红蛋白顺磁性测动脉血流量)研究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但要认识到的是,目前脑代谢功能成像对于快速认知活动无法做到实时成像、或者说是快速跟踪,只能用积分测量法将数十秒数据积分起来,以形成清晰的图像,最后的结果还需要采用一定的处理、分析后,才能够得到。
但是,如果用时间分辨能力较好的生理功能成像法,如诱发脑电活动(EP)结合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技术(CT)观察人脑对多个、复杂形状物体刺激的反应情况,科学家发现,在人可以确认感觉到被视目标的第100毫秒时,大脑皮层加工整体知觉的电活动较弱,加工局部知觉的电活动较强,到第200毫秒时情况正好相反。这与“整体优先性”之说似乎不大一致。但是由于生理功能成像法的空间分辨率较差,科学家又难以准确地分辨出脑反应的区域来源:https://liuxinsheng.com/bkjj/202412-96.html。
由此可见,只有脑代谢功能与生理成像功能结合起来应用,才能得到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都较好的结果。事实上,在多种脑认知成像技术应用中,为了比较各种方法所得图像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多种比例性立体变换,这不仅要以解剖学定位标志为标准,还要用多种脑数据参数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的变换,技术难度极大。
关于“人类的第一感到第六感各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