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基因定位有几种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基因定位有几种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基因定位方法:

1、系谱分析法

在早期的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基因所属染色体的测定一般都通过系谱分析进行。由于女子有两个X染色体,男子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Y染色体上不存在和X染色体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男性患者的X连锁致病基因必然来自母亲,以后又必定传给女儿。

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交叉遗传。如果在一个家系中外祖父是某种疾病的患者,母亲的表型是正常的,外孙中有半数是患者,就可以判断有关的隐性致病基因是在 X染色体上。色盲基因便是1911年通过系谱分析最早发现的人的性连锁基因。位置在X染色体上的性连锁基因称为X连锁基因。来源:https://www.faiemp.cn/xwzx/202412-126.html

常染色体遗传也有它自己的系谱特点来源:https://faiemp.cn/cshi/202412-42.html。根据系谱分析一般只能够判断基因属于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可是不能判断究竟属于哪一个常染色体。

2、非整倍体测交法

非整倍体测交法可以用来测定基因属于哪一个常染色体。

用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纯合体(a/a)和野生型二倍体(+/+)杂交,再用子一代杂合体(a/+)和隐性亲本回交,在它们的子代中表型是野生型的和表型是突变型的各占50%。

杂交 a/a × +/+

回交 a/+×  a/a

回交子代 a/a a/+

突变型 野生型

比例 1 ∶ 1

如果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纯合体和某一染色体的野生型三体?(+/+/+)品系(见染色体畸变)杂交,子一代中的三体个体再和隐性亲本回交,在它们的子代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之比是5∶1而不是1∶1。

如果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纯合体和某一染色体的野生型单体品系 (+)杂交,在子一代中就出现50%的突变型个体,而不是100%的野生型来源:https://faiemp.cn/cshi/202412-22.html

杂交 a/a × +

子一代 a/+ ∶ a

野生型 突变型

比例 1 ∶ 1

根据上述三种不同的杂交结果,可见只要具备相当于每一染色体的一系列三体和单体品系,便能从杂交子代的突变型和野生型的比数中判断任何一个突变基因所属的染色体。

扩展资料:

技术应用:

省农科院粮作所陆稻野生稻课题组在野生稻直立穗基因定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构建了BC5F2定位群体并定位了一个来自展颖野生稻的直立穗新基因EP4,这一突破将有利于提高水稻直立穗育种的选择效率。

省农科院粮作所陆稻野生稻课题组致力于野生稻有利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将野生稻中的有利基因导入到亚洲栽培稻中,不仅可以改良亚洲栽培稻的农艺性状,更是拓宽其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来源:https://faiemp.cn/bkjj/202412-10.html

课题研究团队以展颖野生稻为供体亲本、云南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为受体亲本,在BC4F6世代选育了具有直立穗表型的回交渗入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BC5F2定位群体并定位了一个来自展颖野生稻的直立穗新基因EP4。

EP4是首次在野生稻中定位的控制直立穗的新基因。与EP4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253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而提高水稻直立穗育种的选择效率。

百度百科-基因定位

基因功能研究策略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来源:https://www.faiemp.cn/zhishi/202412-28.html

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 Johansen,1859~1927)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基因”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自从RNA病毒发现之后,基因的存在方式不仅仅只存在于DNA上,还存在于RNA上。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1994年中科院曾邦哲提出系统遗传学概念与原理,探讨猫之为猫、虎之为虎的基因逻辑与语言,提出基因之间相互关系与基因组逻辑结构及其程序化表达的发生研究。来源:https://faiemp.cn/zhishi/202412-86.html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越来越多的新基因被发现,基因功能研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目前基因功能研究方法主要有基因转导、反义技术、转基因和基因剔除、染色体转导、RNA 干涉等。

一、 正常情况:

DNA→mRNA→蛋白质→功能(遗传效应以及表型)

二、 基因功能研究策略:

来源:https://www.ewtuny.cn/bkjj/202412-102.html

1、 基因功能的获得(gain-of-function)如:GFP转基因鼠

Ⅰ、基因转移(transgenic):来源:https://ewtuny.cn/cshi/202501-147.html

①、 指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能随即整合到受体的染色体中,而相对稳定地表达,通过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来认识基因的功能,是目前应用最多、技术最成熟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②、若受体细胞不具备该外源基因,则其获得新的功能;若受体细胞具有该基因,则该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得到过渡的表达,即基因诱导超表达技术。

③、包括:

a、DNA介导的基因转移:由于基因表达受转导效率和是否持续稳定表达两方面因素影响,因此需慎重选择转导系统。常用的基因转导系统分为非病毒性表达系统和病毒性表达系统。

b、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只用于少数情况): 将大的DNA 片段克隆入酵母人工染色体、细菌人工染色体中可产生较好的表达水平和组织特异性,并可精确地调节同源重组。

Ⅱ、基因敲入(gene knock-in): 基因打靶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基因打靶用一种基因替换另一种基因,以便确定它们是否具有相同功能。插入性载体:将正向选择基因插入内源基因的功能区域造成插入突变。

2 、基因功能的缺失(lose-of-function):如:KIT基因的突变

Ⅰ、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基因打靶的另一种方式

①、基因敲除:

来源:https://faiemp.cn/xwzx/202412-133.html

a、造成内源基因的敲除是利用DNA 同源重组(用含有已知序列的DNA 片段与受体细胞基因组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 原理进行的基因打靶最早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修饰内源基因的方式,通过敲除内源基因的功能片段,造成内源基因的结构或组成的突变,基因功能丧失,表现出特定的表型效应,可以反映该基因的功能来源:https://www.ewtuny.cn/cshi/202412-37.html

b、置换型载体:造成内源基因一个功能片段被正向选择基因置换,带来缺失突变是进行基因敲除的常用方法。

来源:https://ewtuny.cn/cshi/202412-122.html

c、利用基因敲除研究基因的功能已经成为基因组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②、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外源的DNA片断与同源的内源性序列定向重组(同源重组),导致遗传信息的定向修饰。包括:1.基因灭活;2.点突变引入;3.缺失突变;4.外源基因定位引入;5.染色体重大片断删除。

Ⅱ、基因转录后沉默-RNAi(knock-down):敲低表达效率

①、反义技术: 根据碱基互补原理,利用人工或生物合成的特异互补的DNA 或RNA 片段(或其修饰产物) 抑制或封闭目的基因的表达。包括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反义RNA 技术和核技术

②、RNAi 是一种普遍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机制,它是由一类外源性的RNA 分子—siRNA所引起的具有很强的关闭基因的功能,它能够介导RNA干涉现象,

③、RNAi 技术就是通过人为地引入与靶基因具有同源序列的dsRNA ,从而诱导内源靶基因的mRNA 降解,达到阻止基因表达的目的。

3、 “dominant negative”策略:“dominant negative”策略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特定基因的“dominant negative”突变体,使其高表达,由于高表达的突变体的“dominant negative”作用而产生负面和不正常的效应,通过分析产生的负面或不正常的效应来推断该基因的功能。来源:https://faiemp.cn/xwzx/202412-3.html

4、 转基因动物:利用基因剔除(Gene knockout) 技术或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模式生物可能是目前研究基因功能最具价值的手段。

5、 基因诱导超表达技术

关于“基因定位有几种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来源:https://ewtuny.cn/zhishi/2024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