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地热资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热资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地热形成背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具有独特的地壳结构和高热背景,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属于“热壳冷幔”型地块;拉萨-冈底斯山属于“热壳热幔”型地块,该区域内中地壳范围内存在低速高导层,可能为部分熔融岩浆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地热带。

青藏高原大地热流值和地温梯度较高,地温梯度大于5℃/100m,大地热流值大于70mM/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和宽谷,与断裂构造有关,如西藏普莫雍湖,大地热流值为101.3~140.7mM/m2,地热梯度为10.7~20.9℃/100m;羊卓雍湖相应数据为114.7~193.4mM/m2,13.2~40℃/100m;西藏拉多岗相应数据为185~348mM/m2,6.5~12.5℃/100m;青海惊仙谷相应数据为142.0mM/m2,8.5℃/100m;五道梁深孔相应数据为105.2mM/m2,6.4℃/100m;沱沱河南岸相应数据为99.2mM/m2,5℃/100m。

二、地热分布

青藏高原受印度板块SN向强烈挤压,在西藏中南部发育SN向、NE向和NW向张性断裂,这些断裂深度大,张开性好,常成为沟通深部热源的导热通道,温泉和高温热泉大多分布在NS或NE向断裂与EW向逆冲断裂交汇处,或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会处。如错那北部日当西部的热泉就出露在SN向张性断裂带与近EW向断裂带的交汇处。羊八井高温热泉位于SN向断裂形成的谷露-羊八井地堑盆地中,等温线沿NE向、NW向断裂展布。见图7-1-7。

西藏地区热泉类型多,如高温水塘型的大型高温热泉、间歇喷泉、沸泉、沸泥泉、蒸汽泉以及中低温温泉,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日土—申扎—那曲一带,雅鲁藏布江谷地和藏东“三江”地区以中低温泉及湖沼为主要特征。热泉多出露在断裂带及断裂交汇处和构造湖的周边地区。

安多、索县、丁青、昌都和芒康等地区,地热显示主要位于断裂交汇部位,在切割背斜的断裂带上有热泉出露,共有热泉显示区131处,占西藏总地热显示点的34%,其中,高温热泉30处、中低温泉30处、温泉71处、喷泉4处,由于地形深切、山峰陡峻、峡谷发育,不利于地热水的储存,热泉水多沿谷地底部排泄。

日土—申扎—那曲一带,地热类型单一,以中低温泉及湖沼为主要特征。热泉多出露在断裂带及断裂交汇处和断陷湖的周边地区。在蓬错岸边以及徐果错到蒋口阿错一线的热泉和蒸汽显示非常明显,共有地热显示点23处,湖泊富含锂、氟、砷、二氧化硅等元素。来源:https://faiemp.cn/zhishi/202412-74.html

阿里地区的象泉河、狮泉河流域,地热显示沿象泉河断裂呈NW向分布,在断裂交汇处的门土-索多段,热泉出露最多,类型齐全,以水热爆炸、沸喷泉为主。区内共有水热区27处,温度较高,热泉水总流量465L/s。主要显示区有朗久地热显示,水温最高达95℃。

雅鲁藏布江谷地,包括日喀则、山南、拉萨、当雄、林芝、波密和墨脱等地。区内地热类型众多,热水出露157处,其中,温度大于80℃的热泉有36处,高温温泉157处,水热爆炸区5处,汽孔5处,沸泉2处,间歇喷泉3处,总热泉水流量为3428L/s。热水湖沼、冒气地面、泉华等现象极为普遍,主要地热田分布在羊八井、查布、卡乌和古堆等地,有国内规模最为壮观的古堆泉华台,高400~500m。

三、主要地热田来源:https://faiemp.cn/xwzx/202412-79.html

西藏境内主要地热显示区有羊八井地热田、谷露地热田、查布地热田、卡乌地热田、古堆地热田和朗久地热田等。

羊八井地热田:位于拉萨西北110km的当雄县境内布曲河谷中,海拔4300m,面积约100km2。羊八井北靠海拔5000~6000m的念青唐古拉山,沿河谷到处都有地热露头点,如沸泉、热泉、温泉、热水湖、水热爆炸穴等,钻至2006m深处,获得262℃的高温。发电潜力达1.5×104kW,已发电3000kW。深层地热资源要比浅层地热资源高出4~6倍。热田主要受SN向和NW向断裂构造控制。

卡乌地热田:位于萨迦县城东南约20km处,距日喀则县城85km,地处卡乌盆地出口处,海拔4700m,面积10×104m2来源:https://faiemp.cn/bkjj/202412-12.html。地热类型多,除水热爆炸外,还有沸泉、喷气孔等,主要以沸泉为主。沸水喷涌高1m,水温88℃,总涌水量1728m3/d,水中硅、硼含量高。

古堆地热田:位于措美县古堆乡,海拔4500~4600m,由布雄朗古、巴布德密、撒嘎朗嘎和茶卡等沸泉区组成,泉区出露面积9500m2,古硅华堆积物高400m,为西藏第二大地热田,仅次于羊八井。热水类型属高温水、气两相,沸泉水最高温度为86.5℃,涌水量3629m3/d。热田主要受SN向大断裂控制。

图7-1-7 西藏地区构造和地热出露点分布

绒马尔热泉:位于申扎县依布茶卡西绒马村,海拔4900m,有热泉、喷泉、泉华锥和泉华柱,水温72℃,涌水量为2.11×104m3/d,富含硼。泉周围地面常见盐华,呈盐泡状。

热的甲骨文怎么写

中国大陆属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它的东侧为岛弧型洋-陆汇聚边缘,西南侧为陆-陆碰撞造山带,是由许多不同时期的古板块(如华北、华南、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经碰撞、增生和拼接而成的,这些不同的拼合块体有着不同导热储特性。从东到西,中国地壳厚度和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呈现三个台阶面,其间有两个明显的地壳厚度和布格重力梯度陡变带:一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梯度带,另一条是六盘山-龙门山-乌蒙山梯度带(图1-1,图1-2)。

自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经历了陆洋分化对立阶段、石炭纪—二叠纪软碰撞转化阶段和中新生代盆山对峙发展阶段,中生代以来大陆连为一体,盆山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控制着各地区热储条件的演化与发展。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多期盆地叠加塑造出不同的地热田。上述构造的演化,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不同岩性和结构的地层,使得我国大地热流值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图1-3)。据《中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和潜力评估》(陈墨香,汪集旸等,1994),我国大地热流值可分为五个构造区(图1-4;表1-1)。在这五个大地热流构造区中,以西南构造区为最高,达70~85mW/m2;西北构造区最低,为43~47mW/m2;华北-东北构造区平均热流值为59~63mW/m2,与全国平均值接近;华南构造区平均热流值为66~70mW/m2,比全国平均值略高;中部平均热流值40~60mW/m2。西南地区,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热流值较高(91~364mW/m2),向北随构造阶梯下降,到准格尔盆地只有33~44mW/m2,成为“冷盆”。我国东部是台湾板块地缘带,热流值较高,为80~120mW/m2,越过台湾海峡到东南沿海燕山期造山带,降为60~100mW/m2,到江汉盆地热流值只有57~69mW/m2。显示出由现代构造活动强烈的高热流地带向构造活动弱的低热流地带递变的特征。另外,在大型盆地中,大地热流值分布同基底的构造形态直接相关,隆起区为相对高热流区,坳陷区为相对低热流区。

图1-1 厚国地壳中度分布图(据袁学诚等,961)

图1-2 中国1°×1°重均布格平力异常图(据马杏垣,殷秀华等,9871)

图1-3 大国大陆地区中地热流值图(据邱楠生、胡圣标等,042)

图1-4 中国大陆地热流统计的构造分区图(据陈墨香等,1994)

表1-1 中国大陆及各构造区大地热流统计表单位:mW/m2

(据陈墨香等,1994)

地温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部地质结构的特点和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是评价地热资源、圈定地热异常区、进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的基本参数。据《中国地温分布的基本特征》(王钧、黄尚瑶等,1990),我国地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东部地温高,西部地温低,南部及西南部地温高,西北及北部地温低;丘陵及山地地温偏低,而大、中型盆地的地温偏高。各盆地中的地温也具有与总的地温分布规律一致的特点,即东部诸盆地的地温高于西部盆地,特别是西北部几个大型盆地是全国所有盆地中地温最低的地区之一(表1-2;图1-5~图1-7)。

表1-2 中国地温分布特征表

续表

(据王钧、黄尚瑶等,1990)

我国地温梯度在各地区分布是不同的,具有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总趋势,与地温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图1-8)。

我国地热资源据其分布的地貌部位和形成条件,可分为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和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两大类。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中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和潜力评估》(陈墨香、汪集旸等,1994),我国热水型地热系统可分为两类(构造隆起区地热对流类和构造沉陷传导型类)、五型(火山型、非火山型、深循环型、断陷盆地型和坳陷盆地型)。各类型地热系统的地质构造和热背景、结构和规模、热源和水源、热水矿化度、地热能利用方向以及各类型的代表性地区和地热田等情况详见表1-3。

(1)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

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为传导型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松辽平原、河淮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四川盆地、河套平原等大型盆地,沉积层巨厚。其中既发育大量由粗碎屑物质组成较高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储集层,又有大量由细粒物质组成的盖层,后者对储集层起着积热和保温的作用。我国东部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低盐度热水储层,在结构上为砂岩层与泥岩层交互叠置。华北盆地、苏北盆地和江汉盆地的上第三(新近)系厚度分别为数百米至2000m。松辽盆地新生界欠发育,上白垩统为主要热水储层。中部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盆地边缘相和河道砂岩相适于淡的和低盐度热水的赋存。四川盆地三叠系为海相砂、泥岩及碳酸盐岩建造,侏罗系为深湖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卤水富集层。大型盆地有足够的空间使水动力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外环带为径流积极交替带,内带为径流缓滞带。进入盆地的地下水流穿越外环带之后,进入内带转为长距离的水平运移,地下水可以充分吸取岩层的热量,使水岩同温来源:https://www.ewtuny.cn/bkjj/202412-72.html。因此,大型盆地(如华北盆地等)的内带成为热聚存的理想环境。华北平原的基岩热储层由下古生界和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地层组成,与一系列的基底凸起区相一致,构成了许多有经济价值的地热田。另外,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形成还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我国东部盆地早期具裂谷盆地的性质,有多期岩浆活动,热流值较高;后期转为热冷却坳陷,发育良好热储盖层,盆地基底的盆岭式结构和活动深断裂,形成区域热水径流通道,成为多期叠合的热水盆地。根据对天津地区地热形成的研究,其热源来自于地壳深部8~16km的花岗岩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所产生的热和上地幔熔岩流热共同传导于地壳浅部的结果(吴铁钧等,2004)。

图1-5 中国1000m深地温分布图(据王钧、黄尚瑶等,901)

图1-6 中国2000m深地温分布图(据王钧、黄尚瑶等,901)

图1-7 中国3000m深地温分布图(据王钧、黄尚瑶等,901)

图1-8 梯国地温中度分布图(据王钧、黄尚瑶等,901)来源:https://ewtuny.cn/zhishi/202412-124.html

表1-3 中国地热系统基本类型一览表

(据陈墨香等,941)

《中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田廷山、李明朗等,2006),根据盆地的力学属性和热储特征,将我国沉积盆地的热储划分为东部张性盆地热储区、中部克拉通坳陷盆地热储区和西部压性盆地热储区。因每个盆地都是一个完整的热储体系,可划分为独立的热储亚区、分区(表1-4)。

表1-4 中国地热资源热储条件分区说明表

续表

续表来源:https://www.ewtuny.cn/zhishi/202412-81.html

续表

(据田廷山等,2006)

我国中、新生代盆地总面积340×104km2。其中,盆地面积大于5×104km2的大型盆地有9个,1×104km2的中型盆地有39个(图1-9)。我国由东到西盆地的热储条件是由好变差,东部盆地为多层热储层叠置的“热”盆地,中部盆地则为热卤水盆地,西部盆地基本为“冷”盆地。从南到北,山地由高温水带到低温水带。

(2)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

隆起山地指中新代以来构造活动以隆起为主,现代地形以山地为骨架的地区,包括山间断陷盆地及河谷地带。热水沿深大断裂带形成和分布,一般为开放的脉状深循环对流系统,也有层状断块沿断层溢出的传导-对流系统,多以泉的形式排泄溢出。我国绝大多数水热区的地表热显示以单个泉点或泉群的形式出现,少数地区则有沸泉、沸喷泉、喷气孔和水热爆炸等多种形式并存。《中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田廷山、李明朗等,2006),根据我国山地的构造特征和水热活动强度,把隆起山地对流型热储划分为现代板块碰撞带高温热储、断褶山地深断裂中温热储、断块岩溶山地中低温热储、第四系火山余热中温热储和褶断高原山地低温热储(表1-4)。按照温泉出露的情况,我国有四个水热活动密集带:①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②台湾水热活动密集带;③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活动密集带;④胶、辽半岛水热活动密集带。

我国隆起山地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地区,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胶东半岛。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形成与构造关系密切。我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所夹持,新生代以来,我国西南侧,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形成藏南地区聚敛型大陆边缘活动带;在东侧,由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相碰撞,形成台湾岛中央山脉两侧的碰撞边界来源:https://www.faiemp.cn/cshi/202412-37.html。这两条碰撞边界及其邻近地区的特性虽有差异,但均是当今世界上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并共同呈现高热流异常,具有产孕育高温地热资源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远离板块边界的板内广大地区,构造活动性减弱或为稳定块体,热背景正常以至偏低,水热活动随之减弱,一般形成中低温地热资源,其中绝大多数为低温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我国低温温泉大多与碳酸盐岩分布区相吻合,而较高温的温泉则大多数出露于非碳酸盐岩区或碳酸盐岩与花岗岩岩体的接触边界上。据《中国温泉资源》(黄尚瑶等,1993),将中国温泉资源地质类型划分为三类六型,其形成特征见表1-5。

热的甲骨文怎么写:(火炬)+(执,抓握),像一个人双手高举着火炬来源:https://www.faiemp.cn/bkjj/202412-60.html

扩展资料:

“热”字的演变过程及意义

一、起源与演变来源:https://www.ewtuny.cn/cshi/202412-142.html

“热”字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在甲骨文中,它被描绘为一把火在锅或容器中燃烧,表示加热或热量的传递。在金文中,字形略有变化,但仍然保留了甲骨文中的基本元素,即火和锅或容器的形象。

随着汉字的发展,“热”字的含义逐渐明确并被广泛使用。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热”字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写形式,但其基本意义一直保持不变。来源:https://www.faiemp.cn/cshi/202412-11.html

二、含义

1、温度高:在物理学中,“热”通常用来表示物体的温度高来源:https://www.faiemp.cn/cshi/202412-98.html。例如,“今天天气很热”意味着今天的温度很高。

2、温暖或发热:在日常生活中,“热”可以用来形容物体的温暖感觉或发热状态。例如,“喝杯热茶可以驱散寒气”或“他发烧了,感觉很热”。来源:https://www.ewtuny.cn/cshi/202501-186.html

3、热情或激情:在心理学或社会学中,“热”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热情或激情。例如,“他对这项事业非常热衷”意味着他对这项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

4、加热或热量传递:在工程学或物理学中,“热”可以用来表示加热过程或热量传递。例如,“这个电炉可以用来加热食物”或“热传导是热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5、热爱或热心:在汉语成语中,“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对某事物的热爱或热心来源:https://ewtuny.cn/bkjj/202412-114.html。例如,“他对音乐热心肠”意味着他对音乐非常热爱和投入。总之,“热”字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然而,无论其含义如何变化,“热”字始终与能量、温暖和热情等概念相关联。

关于“地热资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