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吕氏春秋通诠的书序言(自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吕氏春秋通诠的书序言(自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吕氏春秋通诠》序

让我们共同翻开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

这就是一代政治家、“商圣”——吕不韦留给我们的《吕氏春秋》。它由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三千人所著,内容涵盖儒、墨、法、道、兵、农、名等各家学说,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而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

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来阅读它,无论读到哪一篇文章,都会从中得到醍醐灌顶般的解悟。在对《吕氏春秋》的不断研究和解读过程中,撰写成了《吕氏春秋通诠》。与此同时,我还根据《吕氏春秋》的文字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创作了20幅插图,更直观地展现出单凭文字所难以展现的信息,一并收入本书中。在这20幅当中,有些是参考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有些是笔者依据首都博物馆相关资料制作而成,又有一些可能已经失传,纯系作者发挥想象力后的产物,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或启发。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又名《吕览》,属于杂家著作,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于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八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叶,距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仅仅十九年。《吕氏春秋》的撰成,显示出统一前政治上的要求、思想上的动员、理论上的准备,是适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吕氏春秋》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合众家所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肯定并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览人情的顺天应人思想,同时又更加主张去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有为的进行社会活动。而《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客观规律,或是叫做自然法则。这与《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是一个意思。一切事物都处在盈虚、消长的不断变化之中,而这个“道”,也就是自然法则,则是自万物产生以来唯一没有变化的东西。能够顺应或主动利用这个自然法则的,就能繁衍,能昌盛;不能顺应或利用这个自然法则的,就会衰败,就会灭亡。

《吕氏春秋》中还提出了“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养生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许多旧说传闻,在理论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出了诸子的成就。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为杂家,所以,以后儒家学者就不怎么重视该书了。

可以说,《吕氏春秋》全书对思想的表达和理论的阐释,在当时只是作为吕不韦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出现的。他的意图尽管极其隐讳,但绝不是不可察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在《有始览·应同》中有一句这样的话:“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懂得五行学说的读者都知道,五行中水对应黑色,而秦国则以水为德,着黑衣黑甲。既然这一句的前文提到周朝为火德,那么,水克火、秦国取代周天子统一天下就顺理成章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上天赐给我王者之命,我也没有办法”、“天意如此,于我何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果然是为自己的武力征服寻求理论基础,字里行间都昭示着席卷四海、横扫六合、吞并天下的野心。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显然知道,有些事情并不是单单依靠金戈铁马就可以搞定的。正如兵法所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因此,只有成功地影响了士大夫们的心才是创立功业的关键。这种隐讳的表达方式,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阴谋家”、商圣所具有的城府与心机。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字千金当之无愧,毕竟,秦国依靠自身的金戈铁马,趁着六国士大夫的整体疲软之机,最终取得了整个天下。尽管这并非“一字千金”的本意,可是谁又能知道当初吕不韦是怎么想的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当然,融政治家、“阴谋家”、商人于一身的吕不韦,最终没有摆脱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日中则昃,月满则亏,退出,并非只是属于吕不韦一个人的宿命,退出,其实是我们许多人的宿命,正因如此,我们才没有必要纠结在命运的安排、选择之上,而是专心致力于美好理想的实现,以便在我们退出的时候,有那么一点点东西让我们去回味。

吕不韦的阴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大可不用去管他了。我们最应看重的,是他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富具智慧的思想和观点。《吕氏春秋》本身的可贵,就在于这一点——它是一种抬杠哲学——它抬了当时所有士大夫们的杠。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有人说仁义无限美,他就举出实际例子告诉我们,不分对象地施行仁义,有可能导致国破身残;有人认为兵战惨烈、流血成河,他就举出例子告诉我们,暴政本身带来的危害比杀伐更甚,有时不得不用惨烈的杀伐才能换回美好的和平;当有人执迷于世间的名位富贵时,他又举出例子告诉我们,历史上,许多名臣显相都祸出于此。

《吕氏春秋》并不是要颠覆人们传统中对美好的追求,而是试图帮助我们优化和整饬世界观、人生观中不健全的部分,让我们在追求成功时,不要只关注成功的光环,还要清楚地看到成功背后潜藏的责任与杀机,让我们在追求身外之物的时候,还能在心中留有一丝戒惧。而他的方法论,则是要求我们持续、努力地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然后才会具备睿智的眼光,才能在看待问题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简单盲目地对事物的好坏、优劣下定论,在处理问题时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好主观行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有效地利用各种因素之间的生克制化,也就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从而实现我们自己的美好理想与愿望。

此书为我们提供的养分,绝不限于义理方面。它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约二十余万字。十二纪主要论述天时,八览主要论述人事,六论则主要阐释地理。书中尊崇顺天应人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所有这些,都在本书中有较为详细的注音、注释和翻译,并附有点评,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与研究。

书中的注释部分尽量贴近我们自身的阅读规律,比如,读者可能会发现有些词条在几个不同的章节会重复出现,这并非疏漏所致,而是因为笔者在阅读《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时,对某些词条发生了遗忘,并在发生遗忘的地方作了记号,故而在整理中重复注出。笔者本着推己及人的想法,认为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在诸位读者朋友当中也会出现。因此,重复注释的工作,旨在尽量避免某些个别词句的音义不明或是遗忘影响到读者朋友对全书的整体把握。同时我也相信,也正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可比性,可以推己及人,我才有了跨越两千多年,去揣摩吕不韦思想的可能。

笔者对先秦诸子百家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读这些著作,不但领略了其中的思想与智慧,而且也为我对《吕氏春秋》作译注起到了非常大的铺垫作用。

笔者对本书高度推崇,认为他是各家思想碰撞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公正地用事实驳斥着当时称为显学的儒墨迂腐思想,却也从不拒绝吸纳它们的优秀成分,它最闪光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只有遵从客观规律才能获得真理”的思想。而诸子的著作虽然都有很鲜明的思想性,但却也都有所偏颇。因为有所偏颇,所有无论哪一家的思想都是不值得单独依靠的。比如说儒家就崇尚仁义,但是我们知道,仁义是不可能,也不可以广泛地对所有人施行的,即使是雷锋叔叔,都知道“对人民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则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所以说,孔子,有的时候还不如雷锋叔叔。孔子之所以成名,我认为,更因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个坐标点。而《吕氏春秋》看待仁义问题,就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显然比迂腐的儒家思想要成熟的多。

尽管如此,我仍希望读者朋友能在看过本书之后,在繁忙之余,对诸子百家著作(但不仅限于此)进行大量的阅读,以便对先秦哲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全过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并在这个读书的过程当中,自己体验各种思想在脑海中的撞击过程。古人云:读书十年,可为帝王师。读书三代,必出圣人。可见坚持和广泛地从各类图书中汲取营养有多么重要。举个例子来说,在《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中,有一个关于“组”的词条,我虽然读过先秦著作30余部,也通读《史记》与《资治通鉴》,但始终找不到关于“组”的记载,仅仅粗略地知道,“组”是用来捆束战甲的东西,却不明白它是如何制作的。直到后来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后,才在《本草纲目·草部·昆布》一节当中找到了记载,才知道,原来“组”是用昆布搓成绳索形状而制成。一种军事上用的东西,却在药典中被记载,谁能想到呢?而我从不知道到无意中知道,已经过去了至少一年,真是天命还让我想着这件事啊!

还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我对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八卦、占卜、星象、音律等方面,都粗知一二,还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这样,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与这些信息有关的章节,我就能够比较清楚的注释出来,能更好的帮助读者朋友理解《吕氏春秋》篇章中的精神内涵,而《吕氏春秋》的无穷魅力,恰恰是植根于其浓厚的内涵之中的。

本书对《吕氏春秋》全文做了生僻字注音、词条注释、全文翻译、点评与插图,主要目的则是将优秀的古籍以通俗的方式传播开来。然而,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笔者在全书中仍有三个文字没有找到读音和字义,为此深感遗憾。除此之外,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全书的注、译、评和整体把握方面,一定存在不完整、不完善或不全面的地方,希望专家与读者朋友们给以建设性的斧正。

在此,笔者对纪连海先生亲自为本书题写序言,深表衷心的感谢!为江西人民出版社各位领导以及蒲浩先生所做的大量工作,为中国古籍全录上的诸位古籍爱好者以及本人的家人、朋友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

请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谢谢~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五、诗句与人

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6、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14、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15、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17、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九、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纪时法

日出5-7;食时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昃13-15;晡时15-17;日入17-19;黄昏19-21;人定21-23;夜半23-1;鸡鸣1-3;平旦3-5。

参考资料:

文学常识-百度百科

文治武功猜一数字几

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起,周代的最后三个世纪出现了成体系的思辨思想,它主要体现在六七个思想学派中,但别的不容易归于任何学派的个别思想家也表现出这种思想。这些学派和思想家可能主要来自正在兴起的士的阶级,他们的讨论和著作不可避免地集中在这个时代有力的变革使之成为如此紧迫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上。为了方便,这一章将使用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名称来称呼这些思想结构,虽然通常被贴上这类标签的周代思想家可能并不象汉代的学者那样觉得他们属于最早由汉代学者划分的各具特色的那些独立“学派”。 在许多新的思想倾向(经常发现表现于一个以上的“学派”)中,这里只能列出很少的几个:(1)倾向于放弃关于天地运行的超自然的和神话的旧解释,而代之以非人格化的力量和趋势(如道、阴阳、五行)作出的解释。(2)至少在理论上强调统治者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即高贵的出身再辅之以合格的智能和道德,从而使他能当之无愧地承担十分重要的统治任务。(3)但是由于统治权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世袭的,于是相应地强调训练一个受教育的非世袭官吏阶级,以充当统治者的顾问。这一强调标志着断然背离了任职只取决于良好的出身这一传统的观点,同时朝着根据竞争性的考试吸收官员的中华帝国文官制度的方向发展。(4)强调社会和谐的理想,虽然这种和谐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这一强调的基础是,每个人准备接受他在一个有等级的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尽其最大的努力履行与那个地位有关的社会职责。(5)强调大一统,它不但包括政治的统一,也包括思想意识和文化的统一,同时它也为和平、好政府和社会福利提供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 最后一个主题所暗示的种种内容可以追溯到周初时代,这在政治上表现为普天之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它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历史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在晚周时期,它构成了与前面《政治变化》一节中讨论的那个朝中央集权发展的政治运动相对应的思想。这样,它给这个时代的统治者、政治家和将军们提供了有力的意识形态根据,以便进行最后导致形成帝国的日益加剧的军事斗争。

文治武功猜一数字是5,其有关知识如下: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5”有着特殊的含义。它被认为是一个中心数字,具有平衡和协调的特点。在五行学说中,数字“5”代表着中央方位,是宇宙的中心点。这个数字也常常与阴阳学说相关联,被视为是阴阳平衡的象征。

2、考虑到“文治武功”所描述的是一个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平衡和协调的领导者,我们可以推测,数字“5”可能在这个语境中被视为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它代表着一种在政治和军事领域达到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另外,“5”在中国文化中还有着“完美”、“完整”的含义。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数字“5”常常被用来形容完美的形态或结构。同样地,在“文治武功”这个成语中,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完美形象也可能与数字“5”有关联。

文治武功的有关知识

1、文治武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政治治理和军事征服来达到国家繁荣和稳定的目的。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繁荣,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提出了“文治武功”的思想。

2、文治指的是政治治理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一个好的文治国家应该具备稳定的社会秩序、公正的法律制度、繁荣的文化教育等特征,这些都需要政治家的智慧和才能来实现。

3、武功则指的是军事征服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包括国家的国防建设、战争策略、战斗指挥等方面的能力。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战争指挥系统,以便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利益。

关于“吕氏春秋通诠的书序言(自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