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我见青山多妩媚--跟山水小品学写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我见青山多妩媚--跟山水小品学写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写在前面

2018年7月23日下午,湿地年会进行“群文教学视域下的古诗文阅读”微课展示。第三节是我的写作型文本课例《我见青山多妩媚---<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整合阅读》。这个课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第一次上这么大的平台,第一次上写作型群文课,第一次上有学生的微型课。微型课是我县优质课评选的常用方式,一般在10-20分钟内,没有学生,教师把课堂流程模拟一遍。这样既便于观课者了解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创意,又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但要在二十分钟内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且把课上得有可学习可观瞻处,确实不易。而群文阅读课,课堂容量相对较大,加上是写作型课例,肯定以学生习作来呈现课堂效果。所以,对我来说,这个课很有难度。

? 选择写作型群文阅读课型,是想要把君师傅对文本特质研究的理念尽量多地呈现在课堂上。所以,我们五个人展示了四种常用的课型:诵读型、主题型、写作型、语用型。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五看”式课堂结构。这是王君老师所研究的语用型文本教学方式之一,既可以全面地“看”到一个文本的语用特征,又可以边“看”边学表达。从广义上来讲,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写作型文本。如果巧加整合提炼,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写作范例。整合的目的在于,把语言表达的规律性更明显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学用。

?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选择一般有三个方向:1.多个课外文本组合。2.以课内文本为依托,选择合宜的课外文本组成群文。3.课内多个文本编组。在教学实践中,后两种最实用也最常见。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这五节微课,也是采用的后两种选文策略。相对来说,课内外结合来选文,是以学生阅读、表达、精神成长的需求为着眼点;课内多个文本编组,以创新教学设计、丰厚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效果为着眼点。无论哪一种选文方式,都应该把语用训练和精神浸染进行“高端融合”。

? 尺水兴波需智慧。微型课相对于正常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准聚焦、巧妙点拨、灵活编织。而在这些方面,我的修炼都远远不够。曹静老师说,跟课文学写作可就词语、句子、句段、篇章结构等任一个方面入手。但对我来说,在“看篇”“看层”“看句”中取其一,功力难以驾驭,只能在详略轻重上有所倾向;蔡澄清前辈说:“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点要害”“拨疑难”需要的是教师的深厚底蕴和课堂机智,而这些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历练才能有所提升的。

? 限于个人能力,这节课有诸多弊病。王君老师说: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我想,这些微型课堂如果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这些群文教学如果能激发更多老师来研究,我们的展示就是有价值的。贴出课堂实录,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课堂实录

我见青山多妩媚

--《答谢中书》《与朱元思书》整合阅读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 师:山海温岭,诗意三中。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真美!美景要用美文来传扬,今天我们就跟着《答谢中书》《与朱元思书》两篇山水小品文学学如何写景,我们将通过看篇、看层、看句的方式来学习。

(教后反思:直入主题,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二、看篇 --- 读清结构

? 师:咱们先来看篇。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注意读出两篇文章的层次。第一层大家齐读,剩下的内容七嘴八舌读,摇头晃脑读。(稍停)准备好了吧?我们先来读《答谢中书书》,预备,起!

(生习惯性齐读,没有层次感。)

? 师:停!大家没有听清要求。再来。

? 生再读。

? 师:我听出来了,大部分同学是把层次读清楚了。我们再来读《与朱元思书》。

? (生读,师适时加入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好。)

? 师:读得好!说明大家读懂了文章的结构脉络。读了之后我想问问同学们,《答谢中书书》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生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师:《与朱元思书》的中心句呢?

? 生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两篇文章在篇章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大声说。

? 生齐:总分结构。

? 师:先总说特征,再分写细描,这是写景的一个好方法。

(课后反思:余映潮老师说,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疏与密、快与慢、轻与重的相互关系,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体现。这个教学环节不是本节课的着重点,所以处理得轻而快。不足之处在于,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了,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如果读得更充分些,学生对篇章特点的感知会更清晰。)

三、看层 --- 辨析写法

? 师:咱们接着来看层。这两篇山水小品被历代文人称为写景“精品”“神品”,那么他们“神”在何处?我们来比读两文写山的部分,探究其神妙之处。

(屏显,如图)

? 师:你来读左边的内容。大家边听边思考:两篇文章写山的共同之处在哪里?也就是说,两位作者都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山的什么特点?

(男女两生分别读文。)

? 师:来说一说你发现两文写山的共同之处。

? 生: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动来写静,都写到猿的叫声,还有鸟叫的声音。用动词写出山的优美秀丽。

? 师:用到哪些动词呢?

? 生:好鸟相鸣,千转、乱鸣,这些都是以动写静。

? 师:这是用山中的声音来写山林的幽静、宁静。还有吗?

? 生:这两段文字写了山很高。

? 师:你从哪里看出山高?

? 生:从第一段中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和第二段中的“高峰入云”。

? 师:除了“高”字,还有哪些字词能看出山很高?

? 生:从“高峰入云”的“入”可以看出山高。

? 师:你很厉害呀,这么隐秘的词你都能发现,不举手多遗憾啊。“高峰入云”中的“入”,写山耸入云端,极写山之高。第一段文字哪些字词写出了山的高?你读出来了吗?

? 生: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师:具体说是哪个词?

? 生:争,指,还有轩邈。

? 师:这几位同学发现写山高的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山本来是静态的,没有生命的,作者运用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山的什么状态?

? 生:陡峭。

? 生:写出了山的动态,让人感觉山是险峻和陡峭。

? 师:说得真好!用山中的声音来写山林的幽静、和谐,用一些动词来表现山的动态,把山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情志。这样的山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 生:很安静又很热闹,让人感觉到山林里充满了生机。

? 师:你说得很全面。两文写山,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用以声衬静、动词写静的手法,写出山林的勃勃生机、自由和谐,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这样的山,表现出的是作者崇尚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怀。

? 师:通过看层,我们学到了这样的写景方法:

(屏显)

? 动词写静

写声衬静

动静互映

情在景中

(生共读。)

(教后反思:这个环节是要着重处理的。通过辨析写景方法,让学生发现作者是在以动写静中呈现出与自然相融相通的意趣,为后面的看意做铺垫。但在教学中,我的引导条理性还不够强,点拨的语言也不精准,所以,此环节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四、看句 --- 品析句式

? 师:两篇山水小品中大量运用了四字短语构成的句子,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女生分半读,男生读左边一列,女生读右边一列。

(屏显)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些由短语组成的句子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 生:名词在前,动词在后。

? 师:对啊,前面是动作的主体,后面是主体的动态或状态。这样的句子结构叫做主谓式结构。

? 师: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屏显)

奇山异水

游鱼细石

青林翠竹

? 师:这一组句子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 生:前后两个词是并列关系。

? 师:这是并列式结构。

? 师:我们看到这些山水小品文大量运用主谓式和并列式的四字短语,使语意密集、描摹细腻,表现出精致简洁、凝练生动之美。这样整齐的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加上一些散句,使文章疏密相间、灵动多变。

? 师:好,我们来小结一下。通过看篇、看层、看句,我们从两篇山水小品中学到了这样的写景方法:

(屏显)

篇:总分分总抓特点

层:动静相映情趣生

句:整散有致韵味显

? 师:哲人说,你只看见你想看见的。笔下的文字是人心的折射。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好文章一定是文字中有“我”的情感、“我”的意趣、“我”的志向。《与朱元思书》中的两句话向我们昭示了写景的最高境界:

(屏显)

从 流 飘荡

任 意 东西

(师生共读)

这个“流”是心流,这个“意”是你的情意。当你对所要描写的事物产生心流,当你把情意融入到文字当中,你笔下的文字就会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像我们学的《答谢中中书》和《与朱元思书》,它们之所以成为“精品”“神品”,源于作者的---

(共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五、学写 --- 仿写课文

师:请大家运用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封《与吴均书》或者《与陶弘景书》,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三中校园,或者美丽的山海温岭吧。

(学生写作五分钟。)

? 师:我看到有同学已经写完了,有的同学写出了一部分。好,我找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这位女同学,你写好了,来读读。

? 生:《与陶弘景书》:北山河之美,妇孺皆知。碧波荡漾,青山一色。白鹭展翅,雁鸭互逗。远山近水,如梦似幻。

? 师:非常棒!用“荡漾”写出了水的动态,“白鹭展翅”“雁鸭互逗”写出鸟类的情态,给人以自由自在、宁静和谐的美感。

? 生:我写的是《与友书》:温岭之美,可书可歌。日出东方,曙光初现。晨霞辉映,千丝万缕。波光闪烁,熠熠生辉。昏时彩云满天,夜来波涛滚滚。

? 师:真好!“辉映”“闪烁”写出了晨霞和波光的动态,让人觉得景象充满活力,如在眼前。

?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温岭美景,天下独绝。石夫人沐霞光满天,长屿硐天沥尽心血。春则碧波万顷,夏则……

? 师:已经很不错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把下句写得更精彩,其他同学也会把自己没有完成的习作,写出自己的精彩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辛苦了,谢谢大家!

(教后反思:两篇文言文的整合阅读,必须建立在学生粗通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精读了《与朱元思书》,然后进行两篇文章的整合教学。年会上面对的是新九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两篇文章,所以这节课算是旧课新上了。从篇幅上来讲,两文都较为短小;从内容上来说,两文都浅易好懂;从表达上来看,两文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古诗文整合的必备条件。整合课内文本,让学生学得轻松通透、更有兴致、更有收获,而不是为整合而强硬组合,这是我做课内整合研究的初衷。这节课时间虽短,教师引领点拨也多有不到之处,但学生呈现出的写作片段是很精彩的。可见温岭三中学生素养之高,也说明这两篇文章整合教学的可行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提问者采纳译文:

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路过钓台,听大人们说起钓台的事,心中向往它。因为年幼,大人不让到危险的地方去。前年到睦州,正当脚上有病,而且雨下得大,没有能够上去。现在从台荡回来,在六月五日上了钓台。

表情严地进入严子陵先生的祠堂,古老的柏树阴森森地,在江两岸青翠欲滴,形象严整峻峭,好像是俯视云台的意思。由客星厅向右,要经过二十多回折返,上了西台,有个亭子叫“留鼎一丝”。我又从龙脊上骑过到了东台,有个亭子叫“垂竿百尺”。附在东台一个平坦的岛上,陡峭得让人不敢往远处看。一块如笋一样的石头横起在幽深的山涧里,歪斜着仰起头傲世,很像先生的手足。脚下蹬的道路上全是老松古木,风冷得浸入骨脾。这两台,或许是当日先生的振衣的地方,虽然是空钩但意在垂钓,何必能否钓着鲂鲤呢,我不因为阅历多少拘泥谁高谁低。

亭子中祠堂中,都被当时的官员们的匾额占完了。那子陵的崇高,哪里在于别人赞颂呢,到卖菜时是为了求更加熟吗?人只有一生,有知识的人各有志,论说的人认为皇帝也不足以与他说理。这是没有看见梦见文叔,又哪里理解严子陵呢?

严子陵实在是高啊,可是一定求他所以高不在士的理由,那么蟠溪的鱼竿,不是要扔到炉灶中烧饭吗?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严子陵认为官不足贵,许由认为皇帝不足贵,人们不歌咏许由只是歌咏严子陵,是因为皇帝少而官多也。自身常常在官中,可是说话常常在官外。

那兰花和桂花的味道,如果清口闻到,就是芳香的;如果臭气闻到,就是污秽的。子陵啊子陵,活着的时候可以有七里明月的睡眠,可是死了却被万人在一个祠堂里起哄,子陵你苦啊。那么把所有的文章都废去吗?回答说:“山高水长,只存范仲淹这一个匾额就可以了。”

什么是散文,叙述文?有什么特点?

 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以致背诵。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白描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初读课文,字找出生字,要求注音:(见学案)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语音,语意读顺,理解课文。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用了什么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文中哪句相照应?

 3、作者去看雪有哪些物质条件?

 4、文中描写湖中雪景用了一串数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5、亭中饮酒的两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对这个评价你是如何了解的?

 7、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

 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四、展示交流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篇二:湖心亭看雪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你知道这些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篇三: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题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

 (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

 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

 1、时间: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 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篇四: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长堤(dī) 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余挐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3)试译下列语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齐读课文

 (5)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对照。

 四、 整体感知文意

篇五: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记 叙 文 的 特 点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

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关于“我见青山多妩媚--跟山水小品学写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zs/202501-1000.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kp/202501-968.html 来源:https://www.cvb123.com/life/202501-457.html 来源:https://www.cvb123.com/life/202501-281.html 来源:https://www.cvb123.com/life/202501-302.html 来源:https://www.cvb123.com/zskp/202501-344.html 来源:https://www.cvb123.com/zskp/202412-18.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bk/202501-830.html 来源:https://longhuajy.com/lhkp/202501-663.html 来源:https://www.cvb123.com/kx/20250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