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二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0页例1、第91页例2及练习二十三相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利用钟表学具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感受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看清时针指向几或者接近几,掌握时间的认读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认识了整时,请你观察钟表,认一认。

 生:9:00和5:00。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出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以过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多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3、认识时、分的关系。

 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又转到了12,即1圈)时针从12转到12和1的中间,分针从12转到了6,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板书:1时=60分。

 4、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学生看时针从4开始数,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让学生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钟表拨一拨

 (2)用投影仪教学练习二十三第2题。

 四、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新知。

 学习指导: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是()小时。()分=()时。

 3、填一填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学习指导:

 出示例3,主题图:

 (1)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9:15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四、课堂检测: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看书2:10—2:50做数学作业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锻炼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五、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认识分和几时几分,并能够借助钟表模型掌握几时几分的正确读、写法。在教学中,我用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时间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例题中的时间,老师质疑,像这样的时间你会读吗?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对钟面有更多的了解,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先一分一分的拨,在5分5分的拨,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老师提问5大格是几分钟,10大格是几分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了分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时和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多媒体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刚好走一大格的变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拨一拨、动一动形象生动地感受分针和时针的变化。在认识几时几分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然后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或者走了几大格的时间就是几个5。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预想过高,学生在认读7:56、4:45、9:55……这样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错误较多,不能灵活地运动时和分的知识认读时间。老师在练习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在认读几时几分时,先看时针指向的区域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几时,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就用几乘以5。在书写时间时,掌握普通计时法和电子计时法,注意8时5分的电子计时法书写格式,在分钟少于10分时,就要在这两个小圆点后面加上一个0,然后再写分。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错误也比较多,书写时总是忘了写0。

 通过教学,我发现在授课中,学生在拨一拨的活动,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抽象难以掌握,老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松懈,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节省更多的时间启发学困生的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学习环境,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

 教师的教案就好比战士手里的宝剑,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重要工具和伙伴。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笔算两位数加连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着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意在通过解决“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能坐下吗?”“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合乘能坐下吗?”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能根据已有知识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本课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通过两次试讲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把两个加数都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一位数加,然后把两次假得结果合并。对于“只分解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不变”的这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采用。

 《数学课程标》提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也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因此,我认为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适宜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体验算法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将德育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难点: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xx小学在今年春天就组织了二年级的同学到美丽的鸟岛去春游。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情景图。

 师:看看,他们到鸟岛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二 、认知感知,设疑质疑

 我们可以把那两个班安排在艘船上呢?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

 三 、 互动探索,合作交流

 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愿不愿把你的算法说出给大家听听呢?

四、合作交流,意义建构

 1、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道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多媒体板书)

 2、再来比较一下,这两道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呢?

 3 、小结。

篇二: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对称图形

 xx省xx市xx路小学 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xx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篇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学内容:

 课本xx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x,出示例x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xx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篇四: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二.教学总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篇五: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你还记得58-(14+6)它的运算顺序吗?

 58-(14+6)

 =58-20

 =38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把不参与运算计算的部分落下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二)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总结运算规律。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2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

 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我们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

 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落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7×5-2 7×(5-2)

 =35-2 =7×3

 =33 =21

 (1):左、右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讲解:左面的算式没有括号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右面的算式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乘法。

 小结算式里含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通过比较发现小括号的作用可以改变计算结果不同,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2、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生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同学们,在节日里,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许多礼物,老师这里有些礼物,你能说出哪个玩具比较重?哪个玩具比较轻吗?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物品的轻与重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直接观察

 1、气球和苹果比

 2、小胖和小亚比

 师:你知道这个苹果与这个气球比哪个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师:小胖和小亚比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直接凭经验来判断。苹果重,气球轻。

 根据看出小胖重小亚轻。

 探究二:动手操作

 1、比较下列物体的轻重、书上第42页中的2 橡皮、吸铁石、小汽车等

 为学生提供学具,动手操作

 2、验证比较结果:可将这些物品悬挂起来

 之后小结方法掂一掂等方法

 师:数学书和文具盒比谁轻谁重?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方法来比轻重。

 探究三

 1、小包装的酸奶,一包装3罐,大包装的酸奶,一包装6罐,4小包装的和2大包装的酸奶,哪个重?哪个轻?

 2、4只羽毛球的重量和6个乒乓球的重量相等,都是24克,羽毛球和乒乓球哪个重?哪个轻?

 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1、判断轻重

 棉花和小铁球

 西瓜和葡萄

 冰箱和电话

 练习二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汽油,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汽油。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和6箱大木箱装的汽油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生:12×4=48(瓶)

 6×8=48(瓶)

 答:一样重。

 师小结:比较物体的重量,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判断。

 练习二

 小组活动

 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物品,用今天学习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轻与重。

 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来比较。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教科书P4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3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 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比()重()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来源:https://gzsmmy.cn/xqzs/202501-2495.html?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 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

 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 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 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 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 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 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 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 2个2个吊起来比较;3. 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

 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 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 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 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 师出示。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 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教案及教学反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