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龙宫探宝的故事,国人都已耳熟能详,在这里不再重复。但个别情节还是必须有所交代。
大家发现,自从迈入龙宫的第一步,孙悟空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感受到了这里的富丽堂皇和一尘不染。与花果山相比,这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若论感官体验,孙悟空情绪复杂。他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羡慕向往,还是自惭形秽。或者,他在这个时候还腾不出功夫来过问这种所谓的“闲事”。或者,他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物,不想因此冲淡这次访问龙宫的主题。
这时的他表现镇静,言谈举止均符合礼仪要求。这当然是孙悟空刻意这样做出来的,他毕竟是花果山的大王,身份尊贵,不可能、也不应该表现出任何的自惭形秽。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同时也相应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老实说,他选择的这种外交姿态是合适的。东海龙王是“王”,花果山大王也是“王”,尽管两个“王”的性质不一样,分量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讲,东海龙王的“王”是王,花果山大王的“王”不是王。可既然大家都是“王”,就理当平起平坐,彼此之间没有贵贱尊卑之分。
现场情况实际上也是这样。龙王确实没有小瞧他,而且是严格以“礼”相待。先是热烈欢迎,紧接着就是奉以香茶,整个过程气氛融洽,宾主相谈甚欢。
东海龙王何以如此善待孙悟空呢?他有这个必要吗?
(未完待续)
(续前)
长期以来,花果山与东海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虽山水相依,却素无来往,给人一种咫尺天涯的感觉。一个穷小子,一个富家翁,车不同轨,人不同道,生活很难有什么交集,这很正常。
孙悟空今天突然造访,虽然不能被妄自揣测为“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但至少可以认定为“无事不登三宝殿”,绝非闲来串门交朋结友,为了“睦邻友好”“合作共赢”而来。所以,他一边品着香茶,一边静静地等待孙悟空主动开口谈起来意。
在龙王眼里,孙悟空的表现倒不粗野,甚至可以说还有些彬彬有礼,与一般的草莽英雄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他的要求也不过分,只是为了守护家园,教诲儿孙,告求一件像样一点的兵器,于情于理都能说得过去。
再说,东海龙宫富甲天下,也是名声在外。这些年他总是陆陆续续扶危济困,也没少干“沽名钓誉”的慈善事业。对于孙悟空的“意图”,龙王当然清楚,故而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如此见怪不怪,证明他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在他认为,这个社会上的黑道“痞子”多的是,多孙悟空一个不多,少孙悟空一个不少,东海龙宫是可以承受的。
但是孙悟空却并非一般的黑道“痞子”,打发起来要远比应付一般的黑道“痞子”困难得多。如果孙悟空只是随便要一件兵器倒也罢了,问题是他居然把龙宫当成了自由农贸市场挑三拣四,讨价还价起来,先后拒绝了大捍刀、九股叉和画柄方天戟,最后竟逼得龙王犯起愁来。
老实说,龙王是第一次碰上这么麻烦的“痞子”。万般无奈之下,他强忍着心中的怒火,把孙悟空带到海藏深处的一根高大竖立的铁柱子面前。
原来,他是想使用“激将法”。你不是挑三拣四吗?你能把这个铁柱子耍起来,我就算你有本事!
奇迹还真就出现了。这根铁柱子见到孙悟空,就像开了“天眼”一样,突然金光万道,瑞气腾腾。
孙悟空也是一样,就像是有“第六感应”,喜不自禁,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人”一“物”,就像久刚重逢的老朋友,从此再也不愿分开。
这根铁柱就是大家熟悉的“如意金箍棒”。它虽然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但粗细长短一切听由孙悟空所愿。也就是说,孙悟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是缘分。
更有意思的是,孙悟空贪心不足,还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他刚刚把如意金箍棒搞到手,就算计着老龙王,再求一套披挂,而且还摆出一副不给不走的“无赖”架势,很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无奈之下,东海龙王敖广只得擂响铁鼓,撞鸣金钟,把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三兄弟火速召来,凑齐了一副完美的“三件套”披挂(包括一顶凤翅紫金冠、一副锁子黄金甲和一双藕丝步云履)。这就是后来孙悟空光辉灿烂盛装出场时的“标配”。
这次出访东海龙宫,孙悟空收获颇丰。对他来讲,这里的一切都是好东西。他恨不得把这里所有的一切整个都搬回他的花果山。特别是对于那两个漂亮而又别致的“铁鼓”和“金钟”,他更是念念不忘。如果这两样东西放在水帘洞前,召集七十二洞主和三十六禽王开会就方便多了。这显然也是他在江湖上用来炫耀最好的资本。
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最最重要的生命体验。就在他将披挂穿戴整齐的那一刻,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春雷涌动、天地一新、光辉灿烂的场面。他的心情,不仅激动,而且激昂。
那一刻,他的感觉有点自我膨胀,仿佛突然之间,脚步豪迈,心中充满理想。
那一刻,他忘记了自己站着的脚下还是别人家的地盘,还以为是自己的花果山。
那一刻,他甚至把峨冠博带、威武雄壮的四海龙王也当成了自己的“臣僚”和“下属”........
在人们的传统记忆中,这成为孙悟空的经典形象。他手中的金箍棒熠熠生辉。
千百年来,孙悟空的名字传遍世界,他的金箍棒也一样彪柄史册。人们每每谈起孙悟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根“鬼见愁”的金箍棒。
然而,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在这根金箍棒身上,隐藏着一个很大很大的秘密。
这根金箍棒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没人知道,吴承恩也没有明确告诉大家。但是它在东海海藏深处存放了一个漫长的世纪,老龙王应该最有发言权。
据老龙王讲,这是一块“神珍铁”,至于什么年代的,说不清楚,只知道当年大禹治水时一度被用来测量地过江河湖泊的深浅,后来在水患治理之后就弃之不用了,这才被丢到了大海的深处。它究竟是怎么跑到海藏深处的呢?老龙王没讲,可能他也不太清楚,或者他认为无关紧要没有讲的必要。
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反正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老龙王心目中,这块“神珍铁”就是一个没用的废物。一句话,就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块“神珍铁”的价值。就是放在他的大海深处,他有时候都会觉得碍眼。如果孙悟空能够废物利用,他是求之不得,甚至可以表示感谢。
大禹治水,不是神话传说,也非一般的历史故事,而是有史可查的。测量江河深浅的办法很多,使用的标尺也可以多样, 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这根金箍棒。大家都知道金箍棒是一个兵器,恐怕做梦都想不到它还有测量的功能。
人们不禁感慨:大禹啊大禹,你真是一个神人,就连测量江河深浅你都跟别人不一样。
但这种说法却明显遭到诟病,受到质疑。
这根金箍棒实在太笨重了,正常情况下它两丈多高,粗如米斗。用它测量江海深浅,既不方便,更抗拿不动。当时不比现在,还没有吊车之类的大型起重机械,无法自由操作金箍棒。大禹——这位人类的祖先,当时为什么使用金箍棒作标尺,本身就是一个谜。从今天的眼光看,他的行为无何如何都算不上明智之举。
人们至少会问一句,他是如何使用金箍棒的。据说大禹死后也被封为神。但我们却从未听说过,禹神是一位大力神。
也许有人会讲,金箍棒伸缩自如,可大可小,并不影响大禹使用。问题是,金箍棒虽然形体大小可变,但值得注意的是重量不会改变,因此有关大禹的这一说法有点不靠谱。
其实也经不起推敲。金箍棒富有灵性,可大可小、变化无方不假,但那是对孙悟空而言的,不是谁都可以办得到。如果是那样的话,人见人爱,如获至宝,它就不会沦落到海藏深处一个无人问津的废物命运了。
不过我们也没有必要疑心太重。老龙王既如此说,也不会空穴来风,更不会故作无稽之谈。说到底,我们大家都是局外人,孙悟空才是唯一真正的“当事人”,我们不妨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态度。
而此时的孙悟空,对金箍棒爱不释手,正在兴头上,压根就不会把心思放在探究它的来历上。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判定孙悟空就是一个“粗人”。他今天不在意,明天不在意,说一定以后哪一天就会重新想起这档子事情来。
实际上,孙悟空不仅不是一个粗人,而且还细得出人意料。在其后相当长的岁月里,他一直对金箍棒的来历耿耿于怀,放心不下。此论并非痴人说梦,而是有根有据。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亲口三次描述过与金箍棒有关的情况,对于我们深入调查金箍棒的来历都很有帮助。
那么,到底是哪三次呢?
(未完待续)